2024年07月17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從博鰲亞洲論壇,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倡議成為一次次相會時的共同願景。
從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到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國理念變為一場場相聚時的累累碩果。
從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再到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聲音化為推動區域合作與發展的強勁動力。
…………
“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改革與開放的內在統一關系,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通過各具特色的國際博覽會,中國宣示持續推動改革開放的堅定信念,釋放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新舉措。
搭建平台:源於推動改革開放的恆心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這是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首次離京考察時作出的重要論斷。
彼時,遭遇金融危機沉重打擊的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國際金融領域的“黑天鵝”陰影不時閃現,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日漸抬頭,全球經濟治理面臨巨大挑戰,實現世界經濟的真正復蘇和普惠發展道阻且長。
求解的目光看向東方——彼時的中國經歷了30多年改革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余年,國內發展要素接軌國際經貿體系所釋放的巨大紅利,使中國的綜合國力極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改善、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雄踞全球首位,世界經濟動能的進一步激活需要中國的貢獻。
2013年,春意盎然的海濱博鰲,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指出,我們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牢牢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014年,初冬的雁棲湖畔,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表示,中國致力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包括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積極探索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2018年,金秋的黃浦江畔,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繼續選擇以開放的主動贏得改革發展的主動,以更高水平開放贏得未來。一場場中國或首倡首創,或精心主辦的國際盛會,成為世界感受新時代改革開放恆心的絕佳舞台,也是在這一次次盛會上,世界與中國共享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累累碩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搭建不同層級的國際舞台,主動、積極地向世界展現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的姿態和決心,同時也在這些舞台上不斷宣示中國最新的務實舉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對記者表示,“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歷史邏輯的發展要求我們要更主動、積極地擴大開放,這樣的姿態對當今世界經濟尤為難得。”
世界清晰地看到,中國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始終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始終是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始終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
賓客雲集:源於對中國發展的信心
10多年來,中國主辦了一系列不同主題、不同區域的國際博覽會,盛會火爆的背后,是中國發展帶來真金白銀的機會。
2018年以來,習近平主席連續5屆在進博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演講或致辭,並向第六屆進博會致信。習近平主席在進博會上宣布的17方面擴大開放舉措已經全面落實,比如首屆進博會上宣布的增設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等,有力推動高水平開放取得新進展。前六屆進博會累計發布2500項代表性首發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意向成交額超過4200億美元,每屆進博會均有來自五大洲的數千家參展企業和數十萬專業觀眾開展洽談合作,貿易投資等領域效用獲充分認可。
連續舉辦4屆的消博會匯集國內外展商客商,成為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橋梁紐帶,助力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如濤對記者表示,未來,消博會還將把更多精品、新品引入中國市場,擴大分享交流“朋友圈”,不斷提高合作發展水平,不斷發揮磁石效應,加速釋放中國大市場潛力,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提振全球經濟增長信心。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進博會、消博會、服貿會等盛會不停辦,改革開放步伐不減速——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越來越少,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業務范圍不斷放寬,免簽國家名單不斷變長,統籌推進22個自貿試驗區建設,高質量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高水平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高標准經貿規則。
全面深化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協調互促,透過各層級博覽會的展示、對接、融合,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國內與國際市場深度聯通,極大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水平和韌性,推動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
“新時代的中國,開放不僅對外,改革不僅對內,而是內外渾然一體。”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黨委書記章玉貴對記者說,“新時代改革開放是在更高的規則水平、更齊全的要素、更尖端的技術要求下的改革開放。當前,國際國內資本、人才、數據等全方位生產要素流動更加暢通,雙循環中的要素配置進一步優化,而這正是大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
“要了解中國下一階段的全面深入經濟改革,必須從思考新質生產力入手,理解它如何融入中國經濟願景和未來的宏大背景中。”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表示,中國正轉向更加重視質量的增長模式,強調以自主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未來產業加速發展。
今日之中國,經濟體量從2012年53.9萬億元到2023年超過126萬億元,翻了一番多,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2.3%上升到18%左右。今日之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產品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超過50%,在諸多領域形成規模龐大的創新增量,更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貢獻。
一場場盛會,在一座座中國城市打造出新的開放地標,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改革持續深化,釋放著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影響深遠:源於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決心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放眼當前世界,地緣沖突延宕,糧食能源緊張,世界經濟結構性困境遠未解決,少數國家卻出於冷戰思維,構筑“小院高牆”,大搞“斷鏈脫鉤”,給本已放緩的世界經濟流動挖坑添堵。在此背景下,各層級國際博覽會在中國主導下密集舉辦並取得豐碩成果,彰顯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
作為觀察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窗口,進博會、消博會、服貿會、廣交會等盛會的深刻內涵早已超越博覽會本身,世界從中看到了中國推行改革開放的恆心,看到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蓬勃發展,看到了對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呼喚,更看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發展繁榮的珍視、對和平安寧的渴望。
面對復雜形勢,中國也積極通過博覽會配套舉辦的各類國際論壇、研討會積極邀請國際政要、重量級產學研界嘉賓等進行對話交流,達成的共識成果連續多年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
在今年4月舉行的第四屆消博會上,71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00個品牌參展,超1000件國內外新產品首發首秀﹔第135屆廣交會吸引215個國家和地區的24.6萬名境外採購商線下參會﹔今年年底將舉行的第七屆進博會已收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企業參會簽約……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巴克萊銀行將這一數字上調至5%,世界銀行則上調至4.8%。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華瑪雅表示,中國實施結構性改革既有助於在短期內保持增長勢頭,也有助於實現長期目標。法國中國問題專家、作家萊婭·貝西認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將為包括法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巨大機遇,對促進地區乃至全球發展繁榮起到積極作用。
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日本東京女子大學教授長谷川克之表示,中國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和營商環境,持續激發企業活力與創新力,中國的改革“選擇了正確方向”,這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埃及中國問題專家、阿拉伯研究所學者哈迪爾·賽義德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世界的發展機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霍華德·弗倫奇近日在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改革開放開啟的中國經濟騰飛“是對全人類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可以與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相提並論,是過去一千年中最具影響力的現象之一”。
(本報北京7月16日電 本報記者 李曾骙 陳怡 阮紫嫣)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