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08:36 來源:《工人日報》
利用安全儀器,監測煤礦井下各類有害氣體的變化情況,是馬黎明職所當為。
在守護安全之余,馬黎明本著“多做一份事,多一份心安”的初心,向安全儀器的內部構造“進軍”:手繪了34張電路圖,修復了1200多台傳感器,累計排除故障及隱患800多起……
技能追夢路上從不懈怠
22年前,礦山子弟馬黎明從技校畢業,所學財會專業頗有就業前景,可他卻選擇了礦山。
來到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公司鎮城底礦,成為一名安全儀器監測工。這讓從小就喜歡研究電子的他十分開心,每天跟著師傅擺弄各種傳感器。
當時,煤炭行業迎來“黃金十年”,綜合機械化採煤法普遍推廣,煤礦企業開始重視高技能人才培養。“公司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技能人才成長,還舉行了新世紀職工素質工程推進大會,表彰了33名技術狀元。”馬黎明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
馬黎明盯著大紅榜,給自己定下了目標——當技術狀元。工作第5年,馬黎明第一次參加公司職工技能比武,獲得了第二名。“這是我第一次上陣,說真的,沒得第一名不甘心啊!”
后來,馬黎明自費近萬元訂閱了關於電子、電路基本知識的圖書雜志,購買了萬用表、示波器、電阻電容測量儀等儀器儀表,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2012年,在山西省第四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上,馬黎明的操作駕輕就熟,成為安全儀器監測工比武冠軍。
2021年,剛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不久,馬黎明在他人詫異的目光中,報名參加了第十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
馬黎明對標賽事歷史最好成績,開始了長達5個多月的特訓,僅是網線水晶頭制作這一項,有一天他就練習了上百次。他將自己完成一次演練的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最終奪得安全儀器監測工比賽第一名,“用滿滿技能印証了全國勞模的‘含金量’”。
惟其篤行,更顯勇毅
鎮城底礦是高瓦斯礦井,井下使用的各類傳感器多達300個,僅甲烷傳感器一年就要廢棄50多台。
看著庫房裡廢棄的傳感器越堆越多,馬黎明開始琢磨,何不把常用儀器中的每一塊電路板畫出來,搞清楚每一個電子元件的作用,通過修復利用,讓這些傳感器換個“陣地”,重新“瞭望”。
通常設備儀器的生產廠家很少會提供電路板設計圖,即便有圖紙,上面也不會標注關鍵的技術參數。
“沒有圖紙就自己畫,沒有參數就自己測!”以甲烷傳感器電路板為例,不過手掌大小的面積上,搭載了177個電子元件,其中最小的不足半粒小米大,線路和接點更是密密麻麻。旁人看來枯燥無比的電路板,馬黎明卻干得有滋有味、風生水起。
歷經700多個日夜,馬黎明畫出了34張電路圖,幾乎涵蓋了當時所用的各類傳感器。他還總結出了監控快速排除故障作業法,針對甲烷傳感器編制了“維修五步法”,讓排除故障、維修檢測變得輕鬆快捷。
馬黎明說,自己之所以與小小的電路板較勁,是因為電路板是傳感器的“大腦”,隻有它正常運作,才能保証傳感器實時、持續、靈敏地監測到井下情況,防止作業現場瓦斯和各類有毒有害氣體濃度超標。
一次,某工作面瓦斯傳感器接連兩次發生故障。馬黎明趕到現場仔細查看,斷定在電線的某個部位發生了輕微短路。馬黎明順著線路一米一米檢查。井下環境差,電線外面包著厚厚的煤泥,他擔心戴著手套會影響判斷,索性摘下手套,用手從外往裡摸。
5個小時后,馬黎明找到了故障點——電線上有一個被鋼絲扎過的針尖大的眼,由此導致電源線和信號線似接非接的輕微短路故障。
“不能隻顧自己一個人跑”
成為創新工作室帶頭人,馬黎明以身作則,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技術創新和“傳幫帶”上。“作為工作室帶頭人,不能隻顧自己一個人跑。”馬黎明說。
近年來,馬黎明帶領團隊完成了60項創新成果,為企業節約資金200多萬元。
讓馬黎明更加自豪的是,他還為礦上培養出5名技師、17名高級工,徒弟中兩人獲得西山煤電公司技能比武狀元。
擔任創新工作室主任后,馬黎明覺得人才培育的擔子更重了。他利用業余時間建立了一套煤礦安全監控系統模擬實驗台,編制了安全生產監控系統培訓教材,努力把技能人才的個體優勢轉化為群體優勢,更好適應數智化發展新趨勢。
“隨著5G、智能化等技術在煤礦的逐步應用,我們也迎來了全新的挑戰。修復傳感器不再是單一的技術活,整個監測監控系統一體聯動,需要綜合掌握最前沿的技術才能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類技術難題。”馬黎明表示。
馬黎明最新的創新成果,正是受手機上指南針應用軟件的啟發,從而研究出一種“煤礦用風筒狀態監測裝置”,避免了井下風筒風量傳感器因靈敏度差、安裝不便、檢測不准而引起的工作面停電事故,解決了多年來行業內制約安全生產的一大難題。(本報記者 劉建林 李彥斌)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