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8日15:2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6月30日,歷時7年建設的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深中通道是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跨越伶仃洋,讓“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城市群實現了跨海直連。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奔涌珠江水,浩瀚伶仃洋。
6月30日,歷時7年建設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將深圳、中山兩地車程由2小時縮短至30分鐘,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按下快進鍵。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我國面向未來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戰略性舉措,承擔著為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探路的時代重任,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的殷殷囑托,大灣區以不到全國1%的國土面積、5%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1%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30分鐘,也是馮方丹從澳門到橫琴的通勤時間。這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委派,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民生事務局擔任副局長。交通的便利、通關的快捷,讓她可以每天駕車往返。
“早上8點10分從氹仔的家裡出發,9點前就能在橫琴開工了,甚至比珠海市區的同事過來還要快。”馮方丹說,自己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工作了20年,很榮幸見証合作區的成立並參與其中。
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從2009年決定開發橫琴,到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黨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為橫琴發展持續賦能。曾經“蕉林綠野,農庄寥落”的橫琴島,如今已是大道縱橫、高樓林立。
記者在橫琴口岸附近的勵駿龐都廣場看到,採用葡萄牙曼努埃爾風格打造的商業綜合體人流如織,不時有內地和澳門車輛出入,澳門糖水、潮汕海鮮、新疆烤串等特色飲食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廣場往西4公裡,便是粵澳兩地攜手建設的首個綜合民生工程——“澳門新街坊”項目。
“我們支持‘澳門新街坊’衛生站參照澳門衛生中心模式管理和運營,允許澳門醫護人員在衛生站執業、使用在澳門已上市的部分藥品,面向澳門居民提供與澳門同等的基本醫療保健等服務。”馮方丹介紹,“澳門新街坊”項目有序對接澳門教育、醫療等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有效拓展了澳門居民的優質生活空間。
堅持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聯合組建合作區管理委員會,加快推進澳門專業人士執業資格認可,實現澳門大學與橫琴口岸直連直通……自2021年9月挂牌成立以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積極推動更深層次、更大力度、更寬領域對外開放,琴澳之間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更加高效便捷。
“尤其是隨著分線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琴澳之間要素流動效率提高到新水平,在橫琴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澳門居民擁有更強的‘新家園’獲得感,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產業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合作區法律事務局局長鐘穎儀舉例說,她和家人周末從澳門來橫琴看電影,聽到有人叫她英文名字,回頭一看,竟是多年未見的澳門朋友。
從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驗等專業領域,從人才跨境往來、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到政務服務跨境合作……粵港澳三地持續擴大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覆蓋面,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
從橫琴到前海,從南沙到河套,從特區到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更是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積累新的經驗。
自深圳蛇口郵輪母港驅車向北,15分鐘便可到達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短暫的路程,恰似改革開放46年間,從“蛇口精神”到“前海模式”的高度濃縮。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與香港隔海相望的前海,已從昔日的荒野灘涂變成生機勃勃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地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來到前海,為前海的改革發展把脈定向。從規劃定位到開發建設,從探索路徑到形成模式……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指引下,前海合作區充分發揮特區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實現了“一年一個樣”的驚人蛻變。
位於前海合作區國際仲裁大廈23層的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師事務所,是中國首家粵港澳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在這裡,香港青年陳佩姿實現了當律師的夢想。
2022年5月,得益於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的支持,從小愛看律政劇、曾在中國政法大學就讀的陳佩姿,成為華商林李黎律所香港居民內地律師中的一員。豐厚的港澳執業律師、港澳居民內地律師、粵港澳大灣區律師人才儲備,也成為該所的獨特名片。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支持前海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包括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規則銜接。根據深圳出台的前海合作區條例,民商事合同當事人一方為在前海合作區注冊的港資、澳資、台資及外商投資企業的,可以協議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
“這些政策與法規,為我們實現內地和港澳法律事務跨區域和跨法域合作提供了遵循。”陳佩姿舉例說,今年3月,一家深圳企業在前海法院被外國公司起訴,她就該案的法律適用問題提出抗辯意見,“法院採納后,適用相關國際條約審理該案,‘摘除’了這家企業的經濟責任。”
除了當律師,陳佩姿的另一個夢想是成為仲裁員,參與國際商事仲裁。去年,這位年輕律師完成了仲裁秘書的培訓,邁出了新賽道的第一步。
在前海,仲裁和調解同樣是解決民商事糾紛的重要渠道。陳佩姿所在的前海國際仲裁大廈,集聚了國際仲裁、商事調解以及域外法律查明、知識產權法庭、海事法庭、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機構,助力前海打造國際商事爭議解決高地。
23個開庭室,15個仲裁員工作室,8個律師工作室,3個接待室……佔據大廈8個樓層的深圳國際仲裁院創設於1983年,是粵港澳地區首個仲裁機構。進入新時代,隨著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持續推進,該院受理案件總爭議金額從2012年的39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1272.61億元,外籍仲裁員數量和案件當事人來源國數量也在不斷增多。
“目前1541位在冊仲裁員覆蓋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案件當事人覆蓋140個國家和地區。”該院國際合作與發展處副法律顧問彭岩冰介紹,在大案增多的同時,案件行業分布更加多元,涉及金融和資本市場、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股權投資和公司治理等眾多領域。
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改革創新。
2021年12月11日,習近平主席向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致賀信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以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為結合點,以廣深港、廣珠澳“兩廊”為主骨架,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構建創新體系,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落戶大灣區,初步構建起支撐信息、生物、材料等領域科研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比亞迪頻頻跑出“深圳速度”:2022年10月,一期投產﹔2023年12月,一期實現全面滿產﹔2024年伊始,二期項目加快產能爬坡,僅用時3個月即實現達產目標。
1985年成立至今,中興通訊擁有8.95萬件全球專利申請,累計授權專利4.5萬件,專利技術價值超過450億元。中興通訊副總裁陳志萍坦言,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激發了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全球化進程中的活力,“我們將繼續與產業伙伴深度聯動,全力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乃至粵港澳地區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深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孫華明這樣概括——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重大國家戰略縱深推進,重大合作平台建設加速推進,粵港澳合作向縱深發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全面落地見效,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低空經濟發展新機制等典型經驗獲上級推廣,努力為全國改革探路。(本報記者 瞿芃)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