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10: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胡服騎射、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歷史上這些體現民族團結的故事都與一個地方有著密切的聯系——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這裡“三面黃河一面牆”,即三面被黃河環繞,南面是與陝西榆林交界的明長城。古往今來,鄂爾多斯成為各種文化、各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副院長高興超談及發生在這裡的歷史故事,如數家珍。“究其原因,鄂爾多斯地處農業和牧業的交錯區域,也是連接古老東西方青銅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在自然氣候、地理區位和經濟結構的整體影響下,這裡成為農耕民族北上、游牧民族南下必經的通道,也是青銅文化和東西方貿易匯聚的地區。”
圖為鄂爾多斯博物院展出的文物鷹頂金冠(復制品)。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攝
高興超介紹:“隋朝時期,隋煬帝就邀請北方數十個游牧民族在勝州(今鄂爾多斯地區)舉行大聚會,有學者稱這個事件為鄂爾多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團結大會,成為各民族在這裡共生共榮的歷史佳話。到了唐朝,唐太宗為了安置歸附的突厥和中亞的粟特人,他們在今鄂爾多斯與寧夏交界的地區設置了6個州府,史稱‘六胡州’,他們與其他地區居民實現了文化、經貿、民族等各領域的交融。”
據了解,到了明清時期,發生了闖關東、下南洋、走西口等幾次大規模的人口大融合。其中,鄂爾多斯就是走西口的一個重要落腳地,大量的來自山西和陝西的農業人口來到這裡,促進了當地人口增加、商貿興盛,以及民族交流。
“鄂爾多斯地區歷史無斷代,文物無缺乏,是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家園。”高興超如是總結道。
歷史的長河緩緩流過,如今當地仍在續寫民族團結的故事。
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苗程玉介紹,近年來,鄂爾多斯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有感有效落實到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
圖為當地民眾在伊金霍洛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基地參觀。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攝
在康巴什區康新街道悅和社區,9個民族的7千多位居民共同生活在這裡。以建設“幸福家園”為目標,社區成立了“幸福共治委員會”“民族團結一家親互助協會”,培育“石榴籽家庭”、社區“紅”人、睦鄰聯絡員等骨干力量71個,成為黨群關系和民族團結的最佳“聯結點”。
劉慧是社區裡的“共享奶奶”,她利用空閑時間幫忙照顧那些因家長工作繁忙而無人照料的兒童,從接送孩子們上下學到輔導功課。在她的帶動下,社區裡越來越多的老人加入到這個隊伍當中,在“陪伴”與“被陪伴”之間,老人與孩子收獲了奉獻與愛。
在康巴什區青少年發展中心,各族小朋友共同舞動,跳起蒙古族舞蹈。今年10歲的閆思成是漢族學生,他告訴記者:“我已經學習了兩個學期的蒙古族舞蹈,這個舞蹈表達的是小伙伴們一起玩沙嘎的場景,在生活中,各族學生在一起學習和玩耍,非常開心。”
圖為各族小朋友同跳蒙古舞。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攝
記者從鄂爾多斯市委統戰部獲悉,近年來,當地在全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建設,打造各民族團結進步的“鄂爾多斯樣板”,生動再現中華民族大家庭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映照。(烏婭娜 李騰飛 馬壯)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