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最新報道
分享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時間不語過千年 內蒙古文物裡的民族文化交融

2024年07月04日10: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內蒙古自治區廣袤的大地上,各個民族和諧共生,各種文化交融發展。近日,記者走進內蒙古的博物館,從文物中探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故事。

西漢初期的金冠飾出土於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由頭飾、耳飾和項飾三大部分組成。頭飾上部正面的中心部位由橢圓形、圭形嵌蚌金飾構成,左右兩側有雲形鏨花金片,其下圍繞數周長條形錘揲卷雲形的金花片構成的冠帶,金花片的兩端和嵌蚌金飾的邊緣均有小孔,便於將其縫綴在帽子等襯物上。耳墜為包金嵌綠鬆石,由長方形鹿紋金飾牌、方形嵌石金串飾、包金玉佩等組成。項飾由瑪瑙、水晶構成。

圖為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展出的金冠飾。中新網記者烏婭娜攝

在這件華麗的飾品上,有來自海洋的嵌蚌,有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大角鹿的造型,有用鏤空技藝加工成青龍和白虎樣式的和田玉,還有源於西亞和中亞的加工工藝。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副院長高興超介紹:“這件文物上同時包含了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並且用東方的審美和西方的工藝來制作,是多民族交融的最好例証。”

元墓壁畫《夫妻對坐圖》出土於赤峰市元寶山區,寬243厘米、高94厘米。

壁畫線條流暢,色彩柔和。寬闊的帳幕之下,男女墓主人左右相對而坐,神態安詳、憩靜,穿戴講究、高雅。壁畫中,男主人身著蒙古族傳統服飾,頭戴蒙古族圓頂暖帽,腳穿蒙古族靴子。而女主人則身穿左衽紫色長袍,外罩具有漢服特色的深藍色開襟短衫。

赤峰市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孫雪江向記者介紹:“男女主人鮮明的民族特征,體現了在元代大一統的格局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

走進內蒙古博物院,文物陳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行排列,不同年代的文物成為橫跨草原和中原的內蒙古地區多民族一體的証明。

館內展出的一件遼代白釉提梁壺,釉色潔白,溫潤如玉,圓口、鼓腹。通體淡雅素淨,造型優美,神韻靈動,是雞冠壺中的精品。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展出的雞冠壺系列。中新網記者烏婭娜攝

記者了解到,這種雞冠壺的原型叫皮囊壺,最早是草原地區游牧部族用皮質縫合制成,用於盛放酒水。當游牧部族南下進入中原生活時,吸收了中原的瓷器制造藝術,二者相融合制成雞冠壺。

“北方皮質加工常用的縫合工藝、鉚釘紋飾、皮革的卷邊印記,作為裝飾被保留在雞冠壺的設計上,滿溢游牧生活的味道,同時把各民族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沉澱在瓷器上,體現了文化交融互鑒。”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教育主管劉弘軒進一步解釋道。

時間不語,文物在歲月中見証歷史。現如今,內蒙古各地博物館依托展覽,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活動,讓各族民眾進一步了解歷史,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烏婭娜 楊程晨)

(責編:陳羽、王瀟瀟)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