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分享

合肥市包河區濱湖明珠社區優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兩委”沉下去 治理活起來

2024年06月28日07:5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一大早,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煙墩街道濱湖明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裡,傳來一段段優美的黃梅戲唱段,十幾位社區黃梅戲班的學員,正在這裡精心排練“結業大戲”。

另一邊的書法教室裡,幾位老人揮毫潑墨﹔兒童樂園裡,孩子們開心嬉戲﹔戶外的健身器材場地,晨練的人們享受著鍛煉的快樂。

濱湖明珠社區因緊鄰合肥一中等重點學校,陪讀家庭佔比過半,人員流動性強、居民歸屬感弱、治理難度大。近些年來,社區黨委堅持以黨建“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千根線”,推動社區“兩委”下沉小區,劃小治理“微單元”,探索“樓長有話說”品牌,打造有質感的幸福生活。

陣地前移:變坐等上門為主動服務

文華閣小區曾經是一個“問題小區”。多年前,因開發商跑路、物業公司“躺平”,小區工作幾乎停擺。“環境臟亂差不說,鄰裡關系也不太好,甚至有人高空拋物,差點傷了人。”居民鄭先生說,“要不是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很多人都想搬走了。”

去年5月,社區在煙墩街道的統一部署下,積極推行“兩委”進小區,社區“兩委”委員全部進駐小區辦公,擔任小區黨組織書記、網格長,作為小區運行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統籌物業企業、業委會、網格員、小管家、在職黨員、熱心居民等資源力量,組織實施小區內信息採集、隱患排查、社區事務、矛盾化解等為民服務活動。

社區黨委委員胡勤勤被派到了文華閣。面對多年累積的矛盾問題,她首先從建強黨支部、調動黨員積極性入手,把小區22名黨員組織起來,開展走訪調研,主動摸清難點堵點,理順工作思路。

物業“癱瘓”是關鍵症結。物業不作為,居民不願意交納物業費﹔收不來物業費,物業也沒有資金開展服務。多年的惡性循環,使物業和居民的矛盾一觸即發。

“大事難事中,更要彰顯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社區黨委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兩委”進小區后,立即組織召開業主大會,將更換物業公司的事項提上日程。小區黨支部牽頭,業委會、黨員、居民代表等組成物業選聘評審委員會,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審讀標書、實地考察、搭台打擂、全體投票,歷經兩個多月,終於選出一家居民滿意的物業公司,使小區管理逐步回到正軌。

如今的文華閣,曾經亂停亂放的電動車有了統一停放點﹔擁擠悶熱的電梯裡,裝上了通風系統﹔隨時有掉落危險的外牆保溫層及時做了處理。小區裡干淨整潔、綠樹成蔭,“如同脫胎換骨一般”。

“兩委”進小區,使小區黨建有了“主心骨”,黨組織引領在前,黨員示范靠前,骨干沖鋒向前,一系列難題得到解決。一年來,濱湖明珠社區共解決各類訴求489條,其中412件在24小時內得到解決,佔比超過84%,群眾滿意度從58%上升到81%。

更重要的是,通過“兩委”進小區,社區干部從坐等群眾上門,轉變為在一線主動為民服務,干部與群眾的距離更近了。“剛開始社區干部因為陌生進不了群眾家門,現在變成聊著家常出不了門,陌生人變成了熟人、親人,黨群關系更加密切了。”社區黨委書記顏永生深有感觸。

匯聚民意:變社區“端菜”為群眾“點菜”

“請求在小區裡找一間15平方米左右的房間,給中考的孩子們用作晚上的自習室。”

“建議早上上班時段在小區南門開個機動車出行的通道,緩解東門交通壓力。”

在濱湖明珠社區的每個網格點,都有一本民情民意收集登記表,社區居民有任何需求和困難,都能在這裡登記反映。

這只是社區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之一。在每個小區大門口的顯著位置,都張貼著網格長、網格員、“紅色小管家”的聯系方式,每個樓棟都公布了黨小組長、樓棟長的電話、微信,小區網格點、樓棟大廳、社區協商議事廳,都是收集群眾呼聲的站點,形成了線下“七天不打烊”、線上24小時不斷線的服務網絡。

“社區工作直接服務群眾,最重要的是了解掌握群眾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才能精准施策。”顏永生介紹,“樓長有話說”就是要把工作觸角延伸到戶到人,在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礎上,搭建一個“話家常、說問題、聊法子”的平台,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

樓棟微信群裡,誰家有困難,哪裡有矛盾,樓長、網格員第一時間發現,就會上門調解解決,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饋。

一月一次的樓長見面會上,從小區衛生環境整治,到老舊設施改造升級,樓長們將收集到的急難愁盼問題擺上桌面,實現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評。

從一條條意見、一句句抱怨中,社區黨委梳理出一張動態更新的需求清單,居民的“難點”“槽點”成了社區工作的突破點。

孩子放學后無處可去,社區開辦了“小課堂”﹔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社區食堂送飯上門﹔中高考前夕,家長跟孩子存在心理焦慮,社區組織專家開辦心理講堂、開展心理咨詢﹔濱湖明珠小區年久失修的健身器材得以改造升級﹔濱湖品閣小區113盞路燈、400多盞樓道燈及時更換。

一件件實事溫暖了居民的心,“有事找社區”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共識。

壯大隊伍:變服務對象為工作力量

隨身帶著一根撿垃圾的夾子出門,已經成為居民沈阿姨的日常習慣。作為明珠護衛隊的一名志願者,沈阿姨多年如一日服務於社區,不僅為街坊鄰裡創造了整潔有序的活動環境,也成為了社區收集民意、助力治理的“順風耳”和“千裡眼”。

群眾不是社區治理的旁觀者,把服務對象變成工作力量,才能提升基層治理融合度和精細化水平。依托“樓長有話說”,社區黨委積極引導居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做小區治理的參與者。

濱湖明珠小區的每個樓棟都有自己的“名字”,“法治”樓棟、“綠色”樓棟、“美德”樓棟、“民生”樓棟,“一樓一主題,一棟一特色”,濃郁的樓道文化氛圍,既提升了樓棟的顏值,也增進了居民間的情感共鳴。

給樓棟命名,這個創意正是源於樓長和居民們的集思廣益。“樓棟門廳就像我們的‘流動客廳’,‘裝修打扮’自己的家,是我們的分內事。”樓長代阿姨的話代表了許多居民的心聲。

“小區是我家,共建靠大家”。如今,濱湖明珠社區已有12支志願服務隊、320名志願者,常態化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民理發、家電維修、治安巡邏等志願服務,年均服務達240場次。

愛心傳遞,形成“多米諾效應”。居民嚴彩霞身患重病期間,社區志願者主動上門陪她聊天、疏導心理、解決困難,給予悉心關懷和照顧。病愈后她也加入志願者隊伍,發揮自身特長義務為老年人理發。全職寶媽劉愛愛,在黨支部和志願者的感召下,成為“紅色小管家”的一員,充實社區治理力量。

為了讓志願服務可持續,社區黨委牽頭,建立了“愛心銀行”和積分回饋等機制,每年開展“社區達人”“最美樓長”“最美志願者”等評選表彰,形成了“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良好循環。

據了解,為全面總結推廣濱湖明珠社區“樓長有話說”等經驗做法,合肥市包河區在全區全面推進社區“兩委”進小區,將社區“兩委”干部下沉到小區駐點辦公,挖掘居民黨員就地報到擔任樓棟長,讓社區干部走出辦公室,居民走出家門,走進小區樓棟參與基層治理,探索建立“熟人小區”“睦鄰樓棟”,真正把小區樓棟打造為居民共治共享的主陣地,把小區黨支部建設成為引領基層治理的戰斗堡壘,進一步打通社區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裡”,逐步實現“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網格,難事不出社區”。(本報記者 韓向輝)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