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埃及、意大利、土耳其——

新科技助力考古新突破(國際視點)

本報記者 黃培昭 謝亞宏 沈 鈞

2024年06月24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現場。
  本報記者 黃培昭攝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運用,自然科學與考古學交叉融合不斷加深,科技正成為推動考古學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埃及、意大利、土耳其等國,科研人員積極探索三維建模、人工智能、地質雷達等技術在考古領域的應用,助力考古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埃及——

  三維建模技術復原孟圖神廟

  日前,中埃聯合考古隊結束了在盧克索孟圖神廟區本季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預期成果。

  孟圖神廟是盧克索最負盛名的卡爾納克神廟的一部分。自2018年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啟動以來,中國技術、中國設備為聯合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保証了考古發掘工作的順利開展。此次,中方團隊對孟圖神廟所在區域進行了地形圖測繪、三維建模、遺跡繪圖、遺物繪圖、銘文拼接等工作,成效顯著。

  “根據埃及相關法律法規,我們使用全站儀完成了遺址地形圖的測繪,讓遺址區內每一座建筑、每一處遺跡都能准確落在地形圖上,為下一步研究建筑群的相互關系、空間布局和營建順序提供了數據支撐。”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中方執行領隊賈笑冰對本報記者介紹,在精確測繪的基礎上,團隊還使用近景攝影測量系統對遺址區內的建筑遺存進行了全方位拍攝,完成了對孟圖神廟的三維建模,使這一古老建筑在虛擬空間中得以復原。

  遺址區內還出土了大量帶有銘文和浮雕畫面的石塊,如使用傳統拼接復原方法,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時很長。通過近景攝影測量系統對這些石塊進行三維建模后,可以在計算機上模擬拼接復原,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神廟建筑的三維模型和石塊的三維模型,可以模擬將石塊復原到原來的建筑位置上,為神廟建筑的復原、復建研究提供了便利。”賈笑冰說。

  埃及古跡眾多,眾多考古研究機構在此開展工作。隨著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埃及考古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

  意大利——

  人工智能技術破譯文物密碼

  不久前,“維蘇威挑戰賽”主辦方宣布,一個學生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破譯了一幅近2000年前燒焦卷軸上的文字內容,發現了一部此前不為人知的哲學作品。

  公元79年,古羅馬城鎮赫庫蘭尼姆的一批卷軸在維蘇威火山爆發中被掩埋,18世紀這批卷軸重見天日,但由於高度碳化,大部分已無法閱讀。2015年,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希爾斯的科研團隊利用三維計算機斷層掃描圖像,在不展開卷軸的情況下讀取了其中內容。不過,由於用以書寫卷軸的碳基墨水與卷軸紙張的密度相同,無法在成像中進行區分。

  2023年,希爾斯等學者與一些企業共同發起“維蘇威挑戰賽”,發動更多人參與破解卷軸字符,成功者將獲得高額獎金。全球多個人工智能和計算機領域的研究者紛紛運用新技術參與該項活動。“維蘇威挑戰賽”聯合創始人、美國硅谷企業家弗裡德曼表示,挑戰賽至今取得的成就令人驚喜,今年挑戰賽的目標是解讀4個卷軸中90%的文本。

  人工智能技術正助力發現更多文化寶藏。意大利理工學院正在與歐洲航天局合作開發“文化景觀掃描儀”項目,希望通過計算機自動識別地層深處的考古遺址。據項目協調人、意大利理工學院文化遺產技術中心主任阿裡安娜·特拉維利亞介紹,該項目可通過紅外線掃描圖像、水文信息等,發現地下文物古跡的呈現規律,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確性。設備研制完成后,可用於大型建設項目啟動前的保護性勘探,也可識別非法挖掘古跡的行為,為執法機構提供參考信息。

  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意大利全境有近5000處古建、博物館和考古公園等受保護場所,僅國立博物館內就收藏有約500萬件文物。

  特拉維利亞表示,考古學是最早擁抱新技術的人文學科之一,1973年開始定期舉辦的數字考古國際會議一直致力於促進考古與計算機、數學等領域的交流融合,並且這種融合越來越重要。“事實上,如今幾乎所有大學的考古課程都教授相關的科學和數字技術,它已成為考古人員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耳其——

  地質雷達技術勘測文物遺址

  在土耳其阿德亞曼省的內姆魯特山,坐落著神秘的卡拉庫什古墓。近日,當地文旅部門與安卡拉大學地質科學應用研究中心展開合作,利用地質雷達技術對其進行全面勘測,以進一步探索和保護這座千年古墓。

  據專家考証,卡拉庫什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由科馬基尼國王米特裡達梯二世為其母親伊西亞斯修建,后逐漸發展成為科馬基尼王族女性成員公墓。目前地面留存的4根石柱,頂部有鷹、公牛、獅子、人像等精美石雕,柱身刻有銘文,顯示出當時精湛的建筑技藝。該古墓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之前相關考古研究進展比較有限。

  安卡拉大學地質科學應用研究中心教授塞勒瑪·卡德奧盧介紹,研究團隊在此次勘測工作中採用地質雷達技術,通過發射並回收無線電波,繪制地下結構的二維和三維圖像,從而探明古墓的具體位置和整體構造。早在20世紀60年代,考古人員曾借助鑽探機等設備圈定古墓大致位置,但始終無法確定具體坐標。如今借助高精度成像技術,古墓的精確方位和構造將被揭曉。

  此外,探測封土堆內部地質情況,尤其是排查土層裂隙、評估遺跡結構穩定性等,也是勘測團隊的一項重要任務。2023年土耳其東南部發生大地震,卡拉庫什古墓部分地面遺存石柱倒塌破碎,文旅部門迫切希望了解地下遺跡的安全情況,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當地文旅部門表示,地質雷達的成像原理基於無線電波,可在不挖掘的情況下勘測目標,且電波對古墓本身的損害較小,可將勘測作業對遺跡的損害降至最低,這是他們選擇該技術的主要原因。

  土耳其橫跨亞歐大陸,文化遺產豐富。數據顯示,其境內有將近2700處歷史遺址。為更好地發掘和保護這些文化瑰寶,土耳其文旅部成立“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局”負責統籌管理工作。近年來,該部門與土耳其安卡拉大學、中東技術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合作,將地質雷達、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衛星遙感、光譜分析等科技手段應用於遺跡發掘與文物修復工作中,助力考古研究與文物保護領域取得新發現。

  (本報開羅、羅馬、安卡拉6月23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4日 15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