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從考古資料看楚文化的影響(博古知今)

高崇文

2024年06月23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楚國是周代極其重要的諸侯國。立國時雖國力弱小,“土不過同”,后來卻成長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國力強盛時,西至巴蜀,東至大海,“地方五千裡”。從不斷積累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到,豐富燦爛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體現了楚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安徽武王墩大墓考古正在進行中,新的考古信息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新資料。我們對楚墓的了解,始於上世紀30年代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此墓多次被盜,出土青銅器近千件,有銘文者70余件,包括一大批楚王重器。因其位於楚國最后的都城壽春之郊,專家推測墓主應是卒於公元前228年的楚幽王熊悍。1951年10月,考古學家夏鼐帶隊在長沙近郊進行古墓葬清理發掘,發掘多座東周楚墓,第一次發現完整的楚墓棺槨和楚國竹簡。此后又有河南信陽長台觀楚墓、淅川下寺楚墓,湖北荊州江陵楚墓、楚郢都紀南城、當陽趙家湖楚墓、大冶銅綠山古礦業遺址等發現,楚文化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東周各國墓葬中,楚墓是發現最多的。通過比較研究可以看到,春秋至戰國,楚墓墓葬形制有比較大的變化。春秋時期均為豎穴土坑墓,地表沒有封土,墓坑內不設台階,也無墓道。戰國時期,雖還是豎穴土坑墓,但中等級以上的貴族墓都有封土。荊州楚郢都紀南城北紀山陵墓區,有許多大墓的封土直徑40—100米、高6—10米。被推測為楚王墓的熊家塚陵墓西側發現排列有序的車馬坑40座,南側發現殉葬墓92座。這類墓一般都有斜坡墓道,多數為一條,也有兩條者,如可能是楚頃襄王墓的河南周口馬鞍塚就設有兩條墓道。戰國時期的大中型貴族墓,墓坑壁往往設多級台階,規模越大,墓坑越深,台階越多。湖北荊州天星觀邸陽君墓有15級台階,荊門包山二號墓、棗陽九連墩1、2號墓有14級台階,荊州望山1號墓、藤店1號墓有5級台階﹔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有7級台階。小貴族墓有的也有1級或2級台階或墓道,平民墓則無封土、台階和墓道。武王墩一號墓的台階數量為21級,是目前考古已知楚墓中最多的。

  楚貴族墓的隨葬品主要是銅禮器。按周制,天子用九鼎八簋,卿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楚墓基本應用此制度。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據著錄可知,起碼有大鑊鼎2件、平底升鼎9件、帶蓋圓腹鼎24件,另外還有簋、鬲、簠、敦、豆、尊缶、壺、盥缶、盤、匜等,據此可知,該墓肯定有牢鼎數套,其最高規格應是九鼎八簋之制。淅川下寺二號墓,墓主是楚令尹,相當於卿。該墓兩次被盜,現存的銅禮器有平底升鼎7件,即大牢七鼎之制。荊門包山二號墓,墓主為楚國左尹,其身份等級僅次於令尹。據所隨葬的鼎數,應為大牢七鼎和少牢五鼎各一套。由此可以看出,楚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當時社會的大背景,那就是中國古代的禮制文明。禮制既是生活習俗,又是思想信仰,更是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是一種禮制性的社會,憑借禮制來維護社會秩序,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禮制文化,具有向心性、統一性和連續性的特質。

  從考古資料看,東周時期,我國南方形成了幾支不同的文化系統,江漢平原是楚文化,長沙一帶是百越文化,漢淮間地區是漢陽諸姬(周王朝分封在漢水以北的姬姓諸侯國)文化區,淮河下游是群舒文化區,江浙地區是吳越文化區,四川盆地及峽江地區是巴蜀文化區,嶺南是南越文化區。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楚國向四周擴張,楚文化不斷統一著長江中游及淮河流域,對周邊地區也有強烈影響。漢淮間諸國原本屬於周文化系統,至春秋中期開始逐漸楚化,融入楚文化之中。淮河下游群舒文化至晚在春秋晚期也漸變成楚文化。長沙地區的百越文化到戰國早期變成楚文化。戰國時期楚文化對江浙地區的吳越文化,對峽江地區及四川盆地的巴蜀文化都有強烈影響,峽江地區也屬於楚文化范圍了。

  嶺南兩廣地區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域,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秦漢時期,這裡的考古學文化發生了變化。從墓葬形制看,基本上是槨內分箱的楚制。墓葬隨葬品主要由三種文化系統的器物組成。一種是楚文化系統的器物,如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既有楚式銅鼎,還有仿楚式的陶鼎,一些中型墓中也多見楚式或仿楚式的鼎、壺、罍、盤等禮器。另一種是秦漢文化系統的器物,如蒜頭壺、扁壺、鍪、釜、釜甑、漢式鼎、鈁、圓壺等,這類器物在嶺南先秦時期的墓葬中幾乎不見,而大量見於嶺北各地的秦漢墓中,屬於典型的秦漢式器物。再就是本地傳統的越文化系統器物,如越式鼎、各式各樣的印紋硬陶器等。這種轉變,應是秦漢大軍南進時將兩湖地區的楚文化迅速帶入嶺南所致。

  楚文化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真實寫照,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3日 07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