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金正波
2024年06月23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①:“星火”隊隊員開展講解。 |
初夏時節,推開上海市楊浦區國福路51號西側的一扇大門,一幢綠瓦獨棟的三層小樓掩映在綠樹之中。這裡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翻譯者、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舊居。
2018年,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陳望道舊居辟建為《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從那時起,一批復旦大學師生帶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傳承復旦紅色基因的熱情,自發參與到宣講之中,逐漸匯集成一支名為“星火”的黨員志願服務隊。
2020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肯定他們“積極宣講老校長陳望道同志追尋真理的故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他們“堅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追望大道,求索不息。一批批“星火”隊員牢記囑托,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繼續講好關於理想信念的故事,更加堅定了做《共產黨宣言》精神忠實傳人的信心和決心。
常學常新,一次次講解既是學習“四史”的過程,更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過程
“1920年前后,陳望道回到家鄉浙江義烏,在一間柴房內,開始了緊張的翻譯工作。見他夜以繼日工作,母親為他准備了紅糖水蘸粽子,並三番五次在屋外問他:‘吃了嗎?’他連連回答:‘吃了吃了,甜極了。’但當母親進屋時,卻發現他嘴上滿是墨汁——原來他是蘸著墨汁吃的粽子。”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星火”隊隊長蔡薛文在展廳內的一幅壁畫前站定,向前來參觀的中學生娓娓道來。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012年11月,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曾講起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誤把墨汁當紅糖的故事。
“2020年9月,我剛到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讀研,得知‘星火’隊正在招募講解志願者。受到總書記回信的鼓舞,我積極報名,經過選拔,最終加入‘星火’隊。”蔡薛文是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后加入的第一批隊員。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星火”隊員並不簡單。蔡薛文深有感觸:“為了切實提高隊員講解水平,做到真學、真懂、真信,‘星火’隊探索出‘1+2+3’的隊員培訓體系。”
“‘1+2+3’就是指一輪閱讀、兩輪領學、三輪測試。隊員們在上崗之前都要進行一輪自學閱讀,由指導教師開具相應書單,學生們完成自學后,通過學習沙龍匯報讀后感﹔兩輪領學指至少邀請一位學者、一位專家,分別針對《共產黨宣言》的經典文本進行逐字領學﹔三輪測試,隊員要通過筆試、口試、現場模擬測試三輪考核。”復旦大學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星火”隊指導教師周曄說,科學嚴格的培訓體系,引導隊員們熟練掌握校史、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相關知識,為宣講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星火”一詞取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與“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寓意每一名隊員都能成為傳遞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火種”。
“要給別人倒出一碗水,心中就要有一桶水,理論儲備就要有一池水。為此,我查閱了和陳望道有關的各種材料,深入社會歷史情境下去理解先賢們的歷史選擇。”如今,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博士生、“星火”隊首批隊員李亞男已經講解200余場次。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后,“星火”隊還開啟了“行遠”計劃,利用暑期等空閑時間,重走長征之路、復旦西遷之路,探訪陳望道家鄉義烏、嘉興南湖紅船,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理論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其真理性,也在於大眾性。依托網絡載體,“星火”隊參與錄制的“青年大學習”上線一周內點擊量就突破5600萬。面向不同受眾群體,“星火”隊形成了分類服務、分眾講解的方法,用聽眾聽得懂、喜歡聽的語言,讓宣講更有針對性和感召力。經過反復打磨,他們形成了針對黨政機關、專家學者、學生大眾這三類群體的“3+X”個性化講解稿。
李亞男說:“常學常新,一次次講解既是學習‘四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更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過程。”
讓“場館裡的思政課”內容更鮮活,讓更多人體悟“真理的味道”
“同學們,上課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的語言’。”復旦大學119周年校慶前夕,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在《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開講。
由“星火”隊副隊長、生命科學學院2023級博士生冀凌宇扮演陳望道老校長,來自復旦附中“望道”黨史研習社的師生代表、復旦大學研究生黨支部書記代表、研究生預備黨員代表和老黨員代表成為這一課程的首批體驗者。
從“文言文與白話文孰優孰劣”的論爭到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如何字斟句酌,再到陳望道人生的三次重大轉折,師生們在“望老”的講述中走近了他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
參觀者,也是參與者。在課程開始前,每位參觀者都收到了一封“密函”,裡面藏著一個個專屬身份—復旦學生、進步工人、《新青年》編輯等,他們都將在旅程中完成專屬於自己的特殊任務。
“我們希望通過互動式、沉浸式的學習方式,講深、講透、講活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星火”隊副隊長、中國語言文學系2023級博士生沈笑晞介紹。
“跨越時空,追望信仰大道。今天的思政課特別有意思,仿佛帶我走進了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讓我們對宣言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悟。”來自復旦附中“望道”黨史研習社的衛思諾同學感慨道。
體驗完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追尋真理之甘,回望入黨初心”主題黨日隨之進行。在場的黨員師生來到陳望道雕像前,面向鮮紅的黨旗,重溫入黨誓詞,回望入黨初心。
“是譯者,是革命者,也是師者。”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生邵晉涵向大家講述了陳望道為信仰與熱愛奔走一生的生命歷程。娓娓道來的,是一個更為立體、鮮活、全面的陳望道形象。
“這是我第五次來參觀,但這一次是感受最深刻的。”1973年入學的復旦大學關工委副主任朱建藝曾多次在校園裡遇見陳望道老校長。當天,她和隊員們分享了自己閱讀《共產黨宣言》的心得體會。
近年來,“星火”隊不斷探索創新宣講方式,推出了“初心之旅地圖”打卡、電影黨課、紅色巴士等,逐步將理論講解從校內帶到校外,從線下帶到線上,讓“場館裡的思政課”內容更鮮活,讓更多的人通過他們的講解體悟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在上海市楊浦區建設小學,2023年秋季學期新增了一門課程,這便是“星火”隊為小學生們特別准備的思政課。15節課既包括課堂上的理論學習,也包括參觀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等上海紅色場館。
“大手拉小手,火種植心頭。走出思政小課堂,走進育人大課堂,讓城市紅色文化空間成為‘教室’,讓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教材’,在情景交融中讓黨的創新理論可感知、可觸及。”蔡薛文說。
依托《共產黨宣言》展示館,打造黨員干部現場學習的思政課品牌﹔利用融媒體技術,推出喜聞樂見的多媒體網課﹔走進社區、中小學,打造更多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金課”……“星火”隊以實際行動,引導更多受眾重溫“真理的味道”,觸摸信仰的力量。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廣泛傳遞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
縱橫交錯的街巷、青磚灰瓦的騎樓,走進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仿佛走進一幅古朴的畫卷。
看著翠亨村方志館落成並即將開放,中山市委組織部二級主任科員陳醉激動不已。從項目申報到內部展陳,他都參與其中。
2021年,還是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的陳醉,考取了廣東省選調生。當年10月,他被派往翠亨村,以黨委書記助理身份駐村,參加基層鍛煉。
“緣於在《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宣講的那段經歷,我對如何盤活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格外關注。”陳醉駐村后,發現翠亨村的紅色革命文化遺存比較豐富,但缺乏相關梳理、挖掘。“2022年3月,我跟村兩委提出,可以建設一座紅色文化展示館。”陳醉說。
2022年6月,創建報告通過中山市委組織部審批立項,紅色文化展示館(后定名為“翠亨村方志館”)正式啟動建設。
作為“星火”隊首批隊員,曾參與“星火”隊籌建和講解詞起草工作,這讓他對建設翠亨村的紅色文化展示館有了更具體的思考。
“要做好講解,針對不同對象,打磨不同版本的講解詞是關鍵。”陳醉說,他們專門根據講解員和村民聽眾的意見反饋,把紅色革命建筑遺址全部手繪下來,做成了“漫游翠亨”紅色文化資源地圖,讓講解員可以看圖講解。
追望大道,篤行不輟。“希望自己能夠一直秉持著‘星火’隊給予我的精神力量,立足崗位、努力工作,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陳醉說。
學之愈深,信之愈堅,行之愈實。
近年來,一批批“星火”隊隊員畢業后,主動到基層一線摸爬滾打、強筋壯骨,讓基層沃土滋養青春之花,讓青春之花更加絢麗綻放。
夏維維,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屆校友,曾擔任“星火”隊黨支部支委,如今,在上海市向明中學擔任政治教師。
“當年,為了更好宣講,倒逼自己廣泛涉獵,不斷夯實理論基礎。如今,站在高中思政課的講台上,我底氣更足了。”夏維維說,現在的高中生對黨史學習的熱情很高,更需要老師積極引導,以扎實的理論功底教育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
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讓學生勤於思考,敢於發問。夏維維說:“在講台上,我努力把‘四史’知識、黨的創新理論更好融入課堂,用心用情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故事,在學生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的種子。”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我們這支黨員志願服務隊,每年都有畢業生離開,又有新生力量加入進來。‘星火’的另一層含義,是希望他們畢業之后,能夠把我們服務隊的精神帶到祖國各地,帶到基層中去。”周曄說。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3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