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有了固定攤點、集中有效管理、提升服務質量——

南昌推動“小修小補”健康發展(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本報記者 周 歡

2024年06月17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居民來找何愛清縫補衣物。
本報記者 周 歡攝
圖②:翁偉榮在為居民配鑰匙。
本報記者 周 歡攝
圖③:居民來找羅少欽修電器。
成 奔攝

拿出一塊新布料,打開縫紉機穿針走線,一套動作麻利熟稔,何愛清早早就來到了自己的門店,接著做前一天下午收工時沒干完的針線活。“何姐,我女兒的線衫破了個洞,快幫我補補。”附近居民張女士左手拎著一包菜、右手肘挂著線衫,還在門外,就朗聲說道。

“老熟人了,她手藝好,價格公道。”張女士說話間,何愛清便將破洞補好。

“小修小補”一頭連著老百姓的剛需,一頭牽著手藝人的生計,不可或缺。近年來,江西省南昌市相關部門和街道社區積極發揮作用,以多種形式提供幫扶,在城區設置規范攤點,推動“小修小補”業態健康發展。

百姓需要

今年45歲的何愛清年輕時在一家制衣廠工作,學了一手好縫紉技術。2015年,做了多年家庭主婦的她琢磨著靠手藝擺個織補攤,賺點小錢,補貼家用。

“地方就選在南昌火車站后面的天佑支路,離家近,人也多,生意應該差不到哪裡去。”起初,何愛清信心滿滿。

生意是不差,就是地方小。那條本就逼仄的小道早就被各類攤位佔滿了,和她一樣的修補攤不下5個。路人、三輪車、電動車來回穿行,“大家都擠在一起,一不小心就可能踢翻別人的招牌。”何愛清說,當時自己的攤位擺在一家炒貨店門前,“時間長了也影響人家做生意。”

“那時候擺攤很隨便,確實不好,多漂亮的城市,你擺一攤他佔一塊,不僅擋了路,還有安全隱患。”何愛清坦言。

不少“小修小補”攤位也有類似問題:佔道經營、阻礙交通、影響其他商戶經營,再加上流動性強,規范經營意識不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陸陸續續有人放棄不干了。

2019年末,何愛清的攤位也擺不下去了,回去重新做起了家庭主婦。

“其他人也大多不干了。修鞋的老李,不願再折騰,索性就收了攤﹔修自行車的吳大爺年紀大了,也回了家﹔和我一樣干縫補的章姐,聽說也出去打工了……”何愛清說。

回到家,何愛清原想從此就歇了。萬萬沒想到,老顧客竟找上了門。

“咚咚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何愛清從午休中吵醒。“喲,花香姐!”開門,何愛清一愣,來人是附近的居民李花香。

“可算把你給找到了,問了好一圈,費老勁了!這不,在家裡洗晒衣服,發現有的要改大小、有的要補,麻煩你了啊!”說罷,便火急火燎地把一包衣服往何愛清手裡一塞。何愛清腳踩縫紉機,雙手擺弄著衣服,加緊縫補。

回到社區,李花香就把找到何愛清這個消息透露給一眾老友。后來,時不時就有老顧客提著衣物找到何愛清家裡。

“有同感!雨傘壞了、鞋脫膠了、衣扣丟了,沒地方修,多不方便。‘小修小補’連著老百姓的生活啊。”南昌市商務局流通業發展科科長蔡志強說。

從2021年開始,南昌市各級商務部門每年都會組織調查走訪,了解便民生活圈的布設情況。“我們深入南昌市城區調查摸底,發現80%以上老百姓對‘小修小補’業態有需求。”蔡志強說。

發展“小修小補”,南昌市有良好的空間基礎。2021年,南昌市獲批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在此之前,一批便民服務設施已經建立起來——2019年以來,南昌著力建設社區鄰裡中心,其中就包含了社區商業,部分社區已在探索布局“小修小補”業態。

“‘小修小補’業態有很強的靈活性,我們不對業態打造做統一要求,但關鍵要合理解決場地問題。各區根據市民對‘小修小補’的需求、手藝人生活經濟條件、空間條件等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科學靈活設置點位。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新建或尋找場所並免費給手藝人使用﹔有的讓手藝人在便民服務點或社區鄰裡中心‘安家’﹔有的則協調閑置場所,手藝人付少量租金……”蔡志強介紹。

在南昌西湖區繩金塔街道公正廣場上,一排新建的小木屋格外引人注目,這裡是5名手藝人的“新家”——20余平方米的空間裡,有裁縫、修理電器、修鞋、干洗、理發5種“小修小補”業態。

“全部免費使用!”繩金塔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徐錦羊介紹,“規劃建設時,街道請住建、城管等部門現場指導,確保合法合規。”

“好得很!以前沒有場地,這裡擺一陣子那裡擺一陣子,刮風下雨很不方便,現在很幸福。”今年53歲的趙長根擅長家電維修,2022年11月,他得知要新建場地,第一個報名申請入駐。

在城市管理部門的幫忙下,如今何愛清也有了滿意的經營空間。2022年底,西湖區南站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胡筱兵在日常巡查中發現,何愛清原來擺攤點附近有一間不到5平方米的小門面。經溝通,房主願意以300元一個月的價錢出租。胡筱兵隨即告訴了何愛清。

“其他地方也有免費場地,但是遠,顧客又不熟悉,這裡正好!”何愛清對新場所很滿意。

據統計,近年來,南昌市相關部門和街道社區積極發揮作用,以多種形式提供幫扶,在南昌市城區設置“小修小補”攤點700余個,其中超過1/4攤點免費提供。

便民惠民

2023年春節假期剛過,在青山湖區南鋼街道會議室,一場討論“小修小補”業態如何設置選點座談會開得實在又熱鬧。社區干部、居民、“小修小補”手藝人、城管工作人員等多方代表各抒己見。

“我們充分聽取會上各方的意見。會后,街道又就轄區內居民‘小修小補’需求量和大致類型、‘小修小補’手藝人數量和分布情況進行了摸底,並結合街道人口結構、可用場地等因素,最后綜合確定了12個攤點選址。”南鋼街道黨工委書記岳麗明介紹。

越來越多的攤點,讓百姓生活更加方便。

青山湖區向榮社區及周邊騎電動車出行的居民不少,一個專門修補電動車輪胎的攤點深受歡迎﹔鐵五社區居民多為南昌火車站職工,行李箱使用頻率高,拉鏈和小滾輪經常壞,社區去年就設置了裁縫鋪和維修鋪﹔樂安社區居民最近發現炒菜的鍋壞了或不好用了,社區門口就有專門維修保養的地方……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小修小補”業態,也為了迅速幫手藝人找到生意,南昌市不少地方組織師傅們帶著工具進社區、進小區,為居民服務。

周日上午,紅谷灘區鳳凰花園社區鳳凰花園小區一角熱鬧非凡,居民們排了幾條長隊,有的提著菜刀、拿著剪刀,有的抱著衣服、拎著鞋子。隊伍的盡頭,一眾老手藝人忙得不可開交。

“師傅們技術都挺好,修補好了基本上看不出痕跡。平時東西壞了,拿出來修一下沒什麼不好,勤儉節約嘛!”拿著剛修補好的衣服和高跟鞋,20多歲的居民曲小影說。長長的隊伍裡,還有不少和她一樣的年輕人。

“小修小補”既便利了老百姓,也幫更多手藝人實現再就業。

在鳳凰家園小區一處空曠的廣場上,兩間小木屋裡入駐了3名手藝人,他們都是殘障人士,以前沒條件在外擺攤。“趁著‘小修小補’回歸,我們特意給3名師傅修建了經營場地,免費入駐並提供水電。”紅谷灘區殘疾人就業與康復服務中心主任鄒艷說。

“前幾年也試著找過相關工作,但都因為腿腳不便沒成功。我的願望就是有一天還能再搞家電維修,沒想到還真成了。”66歲的羅少欽笑得合不攏嘴。

改進服務

在東湖區花園角農貿市場旁的一條小巷,有著20多年配鑰匙修鎖經驗的翁偉榮忙活了一大早,終於有空坐下來聊聊他的開心事。

“兩件事——一是政府給我提供了室內經營空間,再也不用露天擺攤、風吹日晒了﹔二是有了營業執照!”說罷,翁偉榮起身,指引記者看向挂在牆上嶄新的營業執照。

“現在有‘名分’了,有了當老板的感覺。”翁偉榮笑呵呵地說,有証就是正規經營,顧客信任度更高了,生意也好了很多,“以前一個月就賺千把塊錢,現在有三四千塊。”

“‘小修小補’業態小而散,無法實現大范圍集中管理,也沒有特定的行業標准和完善的定價機制,從業者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普遍較弱,管理起來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難度。以前,之所以會‘消失’,除了城市更新等因素,很大程度上也由於缺乏有效管理。”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局長羅建華表示,現在,“小修小補”要繼續壯大,就要規范管理,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

南昌市一方面指導各區設置便民疏導點,提供固定場所,一方面督促從業人員辦理營業執照或進行備案登記。

“以前小攤販四處流動,出了問題根本找不到人。現在‘小修小補’業態有了固定經營空間,也相對集中,更規范了。我們督查申請入駐的從業者要先辦証或登記,並不得私自轉租或從事其他未備案的服務內容,”羅建華說,“這樣一來,管理起來也就有了抓手,從業者的服務質量、規范經營意識、自我約束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為保持攤點周邊的環境衛生,“小修小補”手藝人還簽訂責任書,自備收集容器,自覺清理垃圾和污水,做到人在地淨、人走場清。

“有了這麼好的條件和環境,當然要愛惜。”翁偉榮平時很勤快,隻要一閑下來,就會這裡掃掃、那裡擦擦。“要讓我們‘小修小補’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他自豪地說。

政府規范化管理,促進“小修小補”業態健康長久發展,手藝人也努力加強自我管理,提高自身技術水平、服務意識、品牌意識。

在紅谷灘區鳳凰家園小區,羅少欽的工作台上除了堆放各式工具和零部件,還有一摞書。

“現在有了固定的地方,環境也好了,平時忙完了修理,還能靜下心來學習最新的知識。”羅少欽進取心強,訂閱了《無線電》等雜志。如今他不僅會修最新款的電飯煲、電風扇等傳統家電,還會修空氣炸鍋、破壁機等新式小家電。

羅少欽的學習熱情也感染了周圍其他手藝人,整個攤點學習氛圍濃厚了起來。一旁配鎖鋪的衷師傅經常通過視頻學習最新智能門鎖修理方法﹔修鞋的徐師傅也在不斷學習補鞋、改跟、換底等新技術,學習使用新設備和新材料。

何愛清的縫紉事業也蒸蒸日上,她不僅肯下功夫,學會了電腦繡花、定做復雜衣服,擴大了業務范圍,還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意識,回頭客越來越多。

“現在縫補衣服可不像以前打個補丁就完事,不但要縫好縫得漂亮,還得不露痕跡。”何愛清細心呵護著“小何織補”這塊招牌,對待顧客送來的衣物,每次都要先細細研究材質和織造工藝,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踏實著呢!”下午6點,何愛清收拾好工具和衣物,落鎖關門,准備回家。“政府都給張羅好了,有固定場地,還怕什麼,干到六七十歲不成問題!”走出門面外的小路,融入大街上熙攘的人流,何愛清的步履輕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7日 13 版)

(責編:彭靜、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