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湖南桂陽探索綠色防控技術

“今年稻田一次藥都沒打!”(三夏進行時)

本報記者 申智林

2024年06月15日0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技術人員在山河村生物治虫的稻田裡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何禹軍攝(人民視覺)

益蝽成虫。
廖詩卉攝(人民視覺)

三夏時節,水暖田肥,分蘖末期的早稻禾苗在南嶺北麓的舂陵江畔扎根生長。

“按理,該治虫了。”抬頭看看天,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仁義鎮山河村種糧大戶郭興明說著,騎上摩托車往山裡去。那裡有今年新種的幾十畝禾苗。

機耕道旁,風從林中穿出,拂過茵茵禾田,虫鳴鳥叫,響成一片。

“山邊邊的田,防虫治虫最‘傷腦筋’。”郭興明介紹,林田交接地帶,低矮灌木叢容易滋生虫害,“一打藥,虫子就往山上跑﹔藥效過了,虫子又回到田裡來。”虫害導致減產甚至絕收,曾是一些山區農田被荒廢的原因之一。

走到田埂上,打眼一瞧,綠油油一片,連巴掌大泛黃的區域都沒有,郭興明放下心來——這說明鑽心虫不多。否則,這種專啃食禾苗莖稈的螟虫,能蛀倒一大片。捋著禾苗從底部看到莖,又從稈看到葉,鑽心虫沒發現幾隻,隻在一片葉子上找到了卷葉螟,這讓他對早稻豐收的期待又多了幾分。

仁義鎮技術人員羅偉平從農田另一頭走來,郭興明趕緊招手。“虫害控制得出奇地好。”指著身周,郭興明很興奮,“今年稻田一次藥都沒打!”

“這說明田裡的‘虫’,放對了!”羅偉平說。

不打藥治虫,還放“虫”入田?

桂陽縣幾年前開始探索“以虫治虫”的綠色防控技術,將本就存在於自然界的害虫“天敵”,針對性投入指定區域,形成一支“益虫護衛隊”,保護農作物。

“不要小瞧這種成虫身長也不足1毫米的小家伙。”從田裡拿起一張早已完成孵化的赤眼蜂卵卡,羅偉平說,赤眼蜂是400多種農林害虫的“寄生性”天敵,它們把卵產到害虫的卵裡,通過吸收害虫卵的營養實現寄居,這樣害虫就無法大量孵化。

4月份,郭興明申請到120畝稻田的赤眼蜂卵卡,以每畝5到10卡的標准投放,可出蜂2萬—4萬隻。在25攝氏度的條件下,赤眼蜂大約12天就可繁殖一代,然后在田間循環往復,起到持續防控害虫的作用。

萬一有“漏網之虫”怎麼辦?“還有捕食性昆虫嘛!”羅偉平說。

郴州市天敵昆虫繁育基地裡,綠色防控技術已實現農作物虫害全生命周期的立體防控。“害虫卵粒階段,有赤眼蜂等寄生防控﹔害虫幼虫階段,有捕食性的天敵昆虫如益蝽、彩紋獵蝽、蠋蝽等獵食﹔害虫成虫階段,用食誘等技術誘捕。”基地技術人員肖艷鬆說。

此外,針對一些主要害虫,通過本地化選育,基地還找到了多種天敵昆虫共同治理。“比如蚜虫類害虫危害較大,我們就推廣了蚜繭蜂、異色瓢虫、草蛉等數種乃至數十種天敵昆虫來防控。”肖艷鬆說。

隨著技術逐步成熟,綠色防控技術更多運用在糧食、蔬菜、水果等領域。今年,桂陽縣放飛寄生性、捕食性天敵昆虫41億多隻,農業防控面積達60多萬畝。

從藥物治虫到生物治虫,郭興明體會到綠色防治的好處。去年光是農藥方面的開支,每畝地的成本就有40多元,還沒算上更大頭的人工費用。如今,這筆花銷都省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農藥減量,虫害減輕,綠色防治讓糧食品質進一步提升。”桂陽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5日 02 版)

(責編:王先進、李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