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為困難兒童編織毛衣,替雙職工家庭接子女放學,到大街小巷撿拾煙頭,在浙江寧波鄞州區——

愛心奶奶的暖心服務(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志願服務在身邊)

本報記者 竇瀚洋

2024年06月11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韓翠菊(右一)在鄞州區東柳街道東海花園社區公共空間與其他老人一起為孩子們織毛衣。
  圖②:袁佩君(左二)和其他老人接上放學后的孩子,並送往鄞州區清泉社區婦兒驛站。
  圖③:高雲香(左一)和其他老人一起在鄞州區邱隘公園撿拾煙頭。
  以上圖片均為李超攝(人民視覺)

  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有3群平均年齡在65歲的奶奶,平日裡或為生活困難兒童編織毛衣,或護送、陪伴雙職工家庭子女放學,或在大街小巷撿拾煙頭、清理垃圾。她們已成為當地志願服務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用愛心詮釋著“奶奶”這個親切溫柔的詞語。

  向各地捐出毛衣4400余件

  家住鄞州區東柳街道東海花園社區,今年88歲的韓翠菊,手上總是忙個不停——隻要有空,她便會織毛衣,這一堅持就是19年。

  毛衣織給誰?原來,2005年春節時,韓翠菊在電視節目裡看到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冬天衣著單薄,有的甚至沒有一件像樣的毛衣,讓她頗為心疼。一個朴素的心願涌上韓翠菊心頭——“家裡有毛線,我給他們織。”

  說做就做,沒過幾個月,韓翠菊就親手織好了36件毛衣,讓女兒章雅杰聯系了一所學校,親自送了過去。看到帶有各種卡通圖案的毛衣,孩子們愛不釋手,沒想到毛衣不夠分,有兩個孩子當場還哭了鼻子,“奶奶回去再給你們織。”也就是從那時起,織毛衣變成了韓翠菊生活中的關鍵詞。

  打那之后,韓翠菊的閑暇時間都在織毛衣,家中的櫥櫃裡更是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毛線,“每次出門,我總想著買點毛線,慢慢地家裡越堆越多。”章雅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開始織毛衣到現在,韓翠菊前后共自費4萬余元購買了1500多斤毛線。

  出門坐公交車,在等車時要織毛衣﹔去醫院看病,等候叫號的時候在織毛衣﹔晚上睡不著,便翻出毛衣織上兩針……面對這份執著,章雅杰打心眼裡佩服母親的毅力。“母親是真的用心在做這件事,可以說是‘毛衣不離手’。有次帶她出國旅游,別人在海邊看風景,她卻在海邊織起了毛衣。”章雅杰說。

  韓翠菊說自己早已定下目標——一星期織一件,一年算下來可以織50件左右。她堅持用織毛衣的方式給困難地區的孩子送溫暖,累計捐出超過1000件毛衣。

  慢慢地,她也總結了自己的一套經驗——織給孩子們的毛衣,要選用質量好的羊毛線,再根據毛線選擇合適的針法和力度,比如平針織法速度更快﹔考慮到孩子玩耍活動較多,就把衣領做成拉鏈式的﹔給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就用圓低領,這樣不容易被弄臟……

  都說愛心會傳遞,韓奶奶的事跡感動著越來越多人。聽說社區出了一名“毛衣奶奶”,街坊四鄰也都坐不住了。為此,社區黨委經過研究,專門騰出空間,成立了以韓翠菊為帶頭人的愛心作坊,吸引了不少有著織毛衣技藝的鄰居們加入。

  2018年,隨著愛心人士、愛心企業逐步增加,愛心作坊正式升級為工作室。當年底,團隊僅用1個月時間,就趕織了600條圍巾,分3批送到吉林、湖南等地的困難兒童手中。

  為啥效率這麼高?東海花園社區黨委書記鄭鵬透露,工作室裡的老人分工協作,負責編織不同部分。韓翠菊主要負責織領子、袖子等難度較大的部位,最后再將各部分進行縫合。

  19年來,韓翠菊和工作室已累計捐獻毛衣4400余件,送往全國各地。在她們的帶動下,不少愛心企業、個人也紛紛加入捐贈行列。

  “有家本地企業每年都向工作室捐贈編織物料,也有公益組織每年協助工作室對接山區學校、負責寄送事項等,還有各地愛心人士累計寄來300多公斤毛線。”鄭鵬說。

  對此,韓翠菊總是樂呵呵的,“有這麼多人幫忙,不愁孩子們沒有漂亮暖和的毛衣穿了。”

  5年護送600多個孩子放學

  在鄞州區東錢湖鎮高錢幼兒園門口,下午4點,身穿紅馬甲、今年63歲的袁佩君早已等候多時。看到袁奶奶,王浩鳴向她奔去,兩人大手拉小手,一道向清泉社區婦兒驛站走去。

  別看孩子跟袁佩君這麼熱絡,兩人可不是親祖孫——袁佩君是孩子的“臨時奶奶”。“雙職工家庭由於和工作時間沖突,接孩子放學成為難題。我這個臨時奶奶就是負責接孩子的。”她說。

  家住清泉社區,2018年的一天,正在接外孫放學的袁佩君,在幼兒園門口遇到了一臉焦急的鄰居笑笑媽。得知她接孩子和工作時常沖突,總是急得團團轉,熱心的袁佩君便主動提出幫忙接孩子,“誰知一接就是5年多,兩家人也處成了一家人,笑笑見到我就像見到親外婆一樣。”

  像袁佩君一樣,幫著接孩子放學的愛心老人還有不少。經過調研和走訪,最終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一支志願隊,有組織地幫助社區內有需要的家庭接孩子放學。2019年9月,這支奶奶志願互助團隊成立,以5人輪班制形式,護送孩子放學。

  如今每個上學日,這些身穿紅馬甲的奶奶們就會守在幼兒園、小學門口,風雨無阻。這些年來,這支服務隊伍逐漸壯大,已吸納58名奶奶和200多名社區志願者。5年來,志願團隊共護送600多個孩子放學,幫助社區500余戶雙職工家庭。

  袁佩君告訴記者,接到孩子后,奶奶們會領到社區的婦兒驛站。在這裡,不僅有同齡小伙伴一起學習、玩耍,奶奶們也會監督寫作業,作業完成后還會給孩子們講故事,教一些剪紙等技藝。

  下午5點多,王浩鳴的媽媽陳女士下了班,忙趕到驛站接孩子回家。提起這項志願服務,她豎起大拇指。去年8月,她從社區群裡看到奶奶接送孩子的通知,跟丈夫商量后,為即將上一年級的兒子報了名。“報名前也曾有顧慮,但看到是社區牽頭,大家都在稱贊,我才想試試看。”她坦言,沒想到幾天下來,兒子跟奶奶們相處得很好。

  “孩子跟我說,奶奶接他放學路上,會問學校裡發生的趣事,像極了祖孫間的日常互動。”陳女士說,經常能從孩子口中聽到“喜歡奶奶”這樣的話,“可見孩子很認可奶奶,我和愛人都是外地人,奶奶們真是幫了我家的大忙。”

  都說鄰裡感情需要雙向奔赴,對袁佩君而言,這話一點都不假。有次她生了病,幾天沒來接孩子,沒想到好多家長關切地打來電話詢問,讓她頗為感動,“自己的服務換來了真心,孩子們都把我當成了‘親外婆’‘親奶奶’,這種幸福感可是買不來的。”

  撿拾煙頭並勸阻不文明行為

  在鄞州區邱隘鎮的街頭巷尾,如今活躍著一群身著綠馬甲、拿著長夾子撿煙頭、清垃圾的志願者奶奶,看到有人在公共場所抽煙,還會上前勸導。高雲香就是其中一員。

  77歲的高雲香是撿煙頭志願行動的發起人之一。見到她時,她正風塵仆仆地從外面撿拾完煙頭,“你看,一個下午撿了30多個。”她對記者說。

  2016年,退休多年的高雲香拉上鄰居吳貴鳳、李秀定,商量著如何發揮余熱,做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彼時,電視上倡導不在公共場所吸煙的公益廣告給了3位奶奶啟發。她們便開始在鎮中心衛生院、圖書館、劇院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嘗試勸導。

  談及這個,高雲香說萬事開頭難,起初大多數煙民並不買賬,“那時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別多管閑事’。”

  “一開始聽人家這麼說,我們也會打退堂鼓,但堅持著多勸勸,心態也就慢慢強大了。”對此,李秀定道出秘訣,哪怕對方說話再難聽也是笑臉相迎,勸說無用時也不爭論,就講究個“以德服人”,把地上煙頭撿起來,“我們一彎腰,大家一般也會主動配合了。”

  不僅如此,奶奶們還從身邊人勸起,“我第一個勸說的就是老伴。”吳貴鳳說,自己老伴以前一天至少一包煙,煙頭更是隨便丟﹔如今在她的勸導下不僅戒了煙,也加入志願服務中。

  在她們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熱心志願者加入進來,鎮政府為此專門成立了志願服務隊。邱隘鎮黨委委員郎安介紹,目前團隊已吸納294人,平均年齡54歲,其中不乏母女、夫妻、祖孫等,有的甚至“全家總動員”。

  如今,志願隊服務范圍涵蓋全鎮32個區域,累計撿拾煙頭10萬余個,勸阻一批不文明吸煙行為,並號召大家自覺將煙頭按垃圾分類規定投入垃圾桶。

  令大伙欣慰的是,在公共場所吸煙的不文明行為減少了,“像醫院、劇院這些地方,幾乎聞不到煙味,以前每天要撿三四百個煙頭,現在數量大大減少。”高雲香說,綠馬甲已經成了街頭巷尾的醒目標志,“有的人老遠看到我們彎腰撿煙頭,就自覺把香煙掐滅,地上的煙頭也少了。”

  為了支持奶奶們的志願行為,鎮政府也發起倡議,在人流量較大公共場所試點設置了13個吸煙區,設置“煙頭不落地”等醒目標識和不鏽鋼煙頭投放桶,勸導不文明行為,“不僅如此,我們還印制了便攜小煙袋和‘煙頭不落地’倡議書,通過志願者進行發放,希望與奶奶們一道,促進全社會的文明風尚。”郎安說。

  在鄞州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歐陽錫祥看來,“奶奶團隊”是當地志願服務中難得的寶貴力量,“‘奶奶團隊’從個人自發行為,到成立志願組織,再到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是鄞州志願服務不斷發展的縮影,也是黨建引領志願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為了持續擦亮這些志願品牌,讓愛心傳遞下去,鄞州區將進一步完善志願服務激勵機制,讓奶奶們有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1日 13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