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用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年輕人(青春派)

本報記者 李茂穎

2024年05月26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劉丹丹在調查蘋果病害情況。
圖②:咖啡團隊的學生們在咖啡田地裡進行花芽分化調查。
圖③:周寧寧在進行月季雜交授粉。
圖④:雷貴杰在觀察水稻根系的生長狀況。
以上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曼拉村,試驗田裡長出了種一次可以收割多年的水稻﹔在臨滄騰龍村,亞熱帶地區種上了溫帶水果﹔在保山潞江壩,一粒咖啡果實變得周身都是寶貝﹔在昆明斗南,無刺月季正在培育中……

近日,記者走進雲南大學農學院4個青年科學家團隊。平均年齡35歲的他們扎根土地,用科技賦能傳統農業。在廣袤大地上,他們運用科研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多年生稻團隊:

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

4月,勐海縣的氣溫已達到32攝氏度,雲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的師生們穿著雨靴、戴著草帽在稻田裡忙碌著,實時監測水稻秧苗的生長及營養狀況和土壤環境,雷貴杰也在其中調查和收集數據。

2021年,32歲的雷貴杰研究員加入了多年生稻團隊,“這裡的大田和多年生稻給了我全新的科研靈感。”幾年前,雲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在勐海縣曼拉村租下50畝地作為試驗田,多年生稻的種子已然在這片大田裡種下。

一開始,村民們都以為這些年輕的“客人”們下下地、沾沾水就會離開,沒想到這些師生一年到頭把近2/3的時間都花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在這鄉下待那麼久干啥?村民們疑惑不解。更讓村民們不解的是,傳統的水稻種植每季都需要重新犁田、耙田、播種、栽秧,耗水量大,耕作成本高,一到冬天大家都更愛種蔬菜水果,既可以為年節備貨,產值還更高,可這些年輕人卻一直在田裡折騰不值錢的水稻。

但讓村民們大開眼界的是,他們第一次見到了田裡的水稻像韭菜一樣,種一次可連續收割三五年,單季畝產量近1000斤。

多年生稻團隊通過將長雄野生稻的地下莖無性繁殖特性轉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品種,實現了水稻“一次栽種、多次甚至多年收割”,徹底改變傳統水稻“一種一收”種植模式。曼拉村種了一輩子地的村民們頭一次知道有一種水稻不用每年進行播種、育秧栽秧、犁田耙田,隻要種植一次就能割幾年。

不僅提產還要提質,提高稻米營養元素也至關重要。去年,雷貴杰率領課題組在國際知名期刊《新植物學家》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液泡膜定位的鋅轉運蛋白在提高稻米鋅含量、降低稻米鎘含量中的功能。在保障產量的基礎上,增加稻米鋅含量,同時減少鎘含量,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他們的研究為培育安全營養的水稻品種提供了新思路。“每一項技術實現突破都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自田間地頭的靈感才能真正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雷貴杰說。

截至目前,多年生稻團隊研發的品種在國內已累計種植超過45萬畝,並面向14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廣種植,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蘋果團隊:

以產業為導向,讓農民增產增收

從雲南臨滄市臨翔區出發,大約半小時車程,便到了騰龍村。

幾年前,當雲南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劉丹丹帶著4名研究生前往騰龍村時,村子裡一下子炸了鍋,因為村民們知道村裡來了個種蘋果的團隊。

“我們這裡從未種過蘋果,太稀奇了!”“臨滄這麼熱,蘋果種得活嗎?”“果樹要到三五年才能結果,當年就吃到可能嗎?”村民們口口相傳,充滿了好奇。

針對雲南復雜的氣候條件以及當地相對落后的果園管理水平,劉丹丹率領團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良當地的果園管理方式,並制定了詳盡的蘋果種植管理規范,一個集“標准化、機械化、自動化、精准化、智能化”為一體的智能化蘋果矮砧密植試驗示范園在騰龍村落地,當年就實現了挂果。

“結出來的果子能吃嗎?”村民的顧慮依然沒有打消。劉丹丹率領團隊帶來了“雲大紅”早熟品種。“目前雲南蘋果的品種大多以晚熟為主,較為單一,蘋果產量和品質也都不大理想。但實際上,雲南氣候適宜,果樹種質資源豐富,栽培環境生態類型多樣,很適合發展中早熟品種蘋果。”劉丹丹介紹,“咱們種的‘雲大紅’系列產品不僅產量高、品質好,顏值也不錯,很受村民歡迎。”

“打開手機裡的智慧農業APP,蘋果園裡的情況一目了然。過去散戶種蘋果大多靠天吃飯,對修剪、授粉等關鍵作業時機缺乏科學把握。我們實時監控數據,及時調整管理策略,為村民提供遠程指導,既降低了種植成本,又提升了管理效率。”劉丹丹說。

如何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讓蘋果脆甜爽口?在果樹休眠期,劉丹丹帶領研究生們修剪枝條,將一些枝條送去鑒定,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提取DNA,分析潛在的病原群體,提前進行藥物預防處理,有效避免病虫害的發生。

如今,示范園的蘋果還深加工成蘋果醋,供應給周邊企業和餐館。每年花開時節,果園更是成為鄉村旅游的熱點。示范園已逐漸形成“生態觀光+水果採摘+農業體驗”的產業鏈,每畝蘋果樹的產量從不足1噸提升至2噸,農民顯著增收。“以產業為導向,我們的科研才能真正實現讓鄉親們增產又增收。”劉丹丹說。

咖啡團隊: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一粒果實變得周身都是寶

雲南保山市潞江壩為典型的亞熱帶干熱河谷區,自1952年起規模化種植小粒咖啡。然而受限於品種單一、新型綠色環保初加工技術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因素,當地咖啡精品率低、產業附加值不高,農民收益不佳,甚至出現砍伐咖啡樹的窘境。

如何提高當地咖啡的品質,提升咖啡產業附加值?雲南大學農學院咖啡團隊,不斷通過生物技術手段推動當地咖啡產業升級。

在咖啡豆的初加工中,脫膠工序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了咖啡的風味品質、貯存時長和咖啡種子的萌發。過去,很多咖農和企業常常採用自然發酵脫膠法,往往導致脫膠不徹底、咖啡豆易發生二次發酵,進而導致咖啡賣不上價。

“針對這個問題,團隊研發了微生物脫膠技術,這一技術利用微生物基因組通量測序技術,從雲南咖啡主產區咖啡發酵液和咖啡鮮果中挖掘出具有果膠酶活性的菌株,通過將篩選出的脫膠菌株接種到脫皮的咖啡豆上,利用菌株分泌的酶來分解膠質,不僅過程易於控制,而且過程中不產生有毒有害物質,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咖啡品質,又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綠色環保。”咖啡團隊成員董相書說,“微生物精准脫膠發酵不僅解決了咖啡生豆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還新增堅果香、烘烤香和奶油香等風味,為咖啡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除了微生物脫膠技術,咖啡團隊還將咖啡果皮變廢為寶。咖啡果皮作為咖啡果實的外層,通常在加工過程中被視為廢物丟棄,常導致環境污染。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咖啡團隊與企業和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專家聯合攻關,成功推出了咖啡果皮茶創新產品,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我種了一輩子咖啡,現在居然連果皮也能賺錢。”當地咖農也因新產品的熱銷而心滿意足。

不僅助力雲南咖啡產業整體的提質增效,咖啡團隊還將基因編輯這一先進的生物技術運用到小粒咖啡種質資源創新中,助力雲南小粒咖啡品種更新迭代。

“通過向合作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指導,科技成果正在加速轉化為產業發展動力。”董相書說,咖啡果皮茶、咖啡花茶等創新飲料產品紛紛走上超市貨架,“我們就是要讓消費者品味到更好的咖啡,也讓咖農能夠實現靠咖啡致富。”

花卉團隊:

鄉村振興就是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走進雲南大學校園,遠遠地便看到雲南大學農學院副研究員周寧寧指導學生對花卉進行雜交授粉。“這個小小的花園已經被我們‘承包’了,現在可是我們的試驗田。”周寧寧笑著說。

雲南大學農學院花卉團隊依托斗南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建立呈貢花卉科技小院,自2020年以來,有25名碩士研究生入駐科技小院,研究解決花商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全國近七成鮮切花在斗南交易。覆蓋110多個大類、1600多個品種,斗南花卉交易市場的交易量、交易額、現金流、交易人次連續多年居全國同類市場之首。“這裡是我們做花卉產學研的理想之地。”周寧寧說。

長久以來,月季花以其迷人的香氣、柔軟如天鵝絨的花瓣和絢麗的色彩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然而大多數月季的莖上都有刺,這給採摘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在收獲季節,工作人員必須穿戴厚重且不透氣的防護服和手套,才能安全完成採摘任務。”周寧寧介紹,培育無刺月季的難題在於如何在不犧牲產量、抗性和觀賞性狀的前提下獲得綜合素質優秀的無刺品種。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周寧寧帶領同學們挖掘有利基因用於遺傳性狀改良,不斷探索高效的月季遺傳轉化體系。盡管高原的紫外線讓大家黑了一圈兒,但絲毫不影響大家進行花卉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的熱情。周寧寧說,花卉種植實踐性非常強,隻有腳踏田間地頭,才能加速掌握專業技能。她鼓勵學生們培養“自找苦吃”的精神,這樣才能深刻理解花卉產業實際需求。

國內鮮花育種起步晚,市場上交易的絕大多數切花月季為國外引進品種。“花農每賣出一枝花,就要被收走少則3%、多則10%的專利費。”周寧寧感慨。圍繞這一瓶頸問題,花卉科技小院的師生們一起,相繼開展了月季、百合、大麗花、蝴蝶蘭、康乃馨等多種品種選育、種苗繁育、現代種植和採后管理等全產業鏈研發和推廣工作。“我們希望在服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綠色發展的進程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鄉村振興就是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希望看到我們的花開滿山村。”周寧寧說。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6日 05 版)

(責編:王先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