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廣東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本報記者 胡 健 孔祥武 孫 振

2024年05月26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行走在得風氣之先的廣東,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活躍,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從“一輛車”可見一斑——

打開機翼,啟動,汽車“飛”起來了!這輛騰空而起的載人飛行汽車,由廣東匯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

穿梭廣州街頭的氫能源車,加滿氫氣,平均能跑約400公裡﹔

在深圳,新能源汽車用“超級快充”,最快15分鐘就能滿電續航……

從“一輛車”看產業躍升: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廣東省第八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氫能源車、低空經濟等產業前瞻布局。

從“一輛車”見動能之變:創新成為引領廣東發展的第一動力。2023年,作為地區生產總值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廣東已連續35年領跑全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履堅實。

“一個個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鮮活故事,讓我觸摸到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魏琪嘉深有感觸。

錨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廣東戰略之舉、長遠之策。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企業在創新中唱主角

一根鑽針,能有多細?

僅0.03毫米!用工業顯微鏡觀察,約為頭發絲直徑的一半。如此細小的鑽針,能完成上千次鑽孔作業,不斷裂、不卡折。

走進廣東鼎泰高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械臂揮舞、雲平台監測,關鍵生產流程實現自動化智能化。

“生產印刷電路板,單位面積打孔越多,能接入的線路越密,算力等性能就越強,但對微型刀具的要求也越高。”鼎泰高科公司董事長王馨說,“我們10余年專注研發一根針,最終完成微型刀具生產設備、涂層設備的國產化、智能化,產品全球市場份額已超過20%。”

從東莞電子廠的“打工妹”,到創辦公司做鑽針貿易,再到帶領公司自主研發,成為微型刀具生產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王馨的奮斗經歷,映照著廣東企業靠創新不斷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的歷程。

“技術創新,是一點點‘啃’出來的,也是政府一點點幫出來的。”王馨回憶,這些年,相關部門幫著申請獎勵資金,向企業開放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協調高校院所與企業聯合攻關。

為讓企業在創新中唱主角,廣東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說起全力支持企業做創新的主角,記者到訪的幾家企業的負責人如數家珍——

專門開辟一條賽道。今年4月,廣州番禺區在廣州大學城首批規劃建設4個飛行汽車起降點,同步配套汽車起降、停放等基礎設施。“這為我們飛行汽車測試、試驗提供了場地,解決了大問題。”廣東匯天公司副總裁仇明全說。

專門出台一項政策。2022年底,廣州市出台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工作方案,提出“支持燃料電池整車企業和雲韜氫能等重點企業聯合各關鍵零部件企業形成創新聯合體”。廣東雲韜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強欣喜不已,“如今,創新聯合體已有多項成果落地。”

專門做好一項配套。按規劃,深圳年內將建造不少於1000座超級快充站,“超級快充和慢充收費基本持平,政府投資很長時間都收不回來。”負責超級快充站運營的深圳巴士新能源有限公司運營部經理葉錫東有筆明白賬:“超級快充站的建設,能帶動電池、新能源車企研發超級快充設備,激發上下游企業創新活力。”

告別拼土地、拼價格、拼勞動力的老路,廣東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快智改數轉,以企業生產技術的整體提升,帶動產業轉型升級。2023年,廣東研發經費投入46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39%﹔擁有7.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全國領先﹔華為、騰訊、比亞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勢頭正勁。

“廣東約90%的科研機構、90%的科研人員、90%的研發投入、90%的發明專利申請來源於企業。”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艾學峰表示,廣東要在核心技術攻關中讓企業挑大梁,將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專項中由企業主導的項目比例提高到80%以上,賦予企業技術路線制定權,支持企業作為“發包方”組織開展技術攻關。

產業出題、科技答題,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一款銅扁線,經鬆山湖材料實驗室科研人員改造后,性能在行業內隻能排中上等,卻受到一家電子元器件生產龍頭企業的青睞,為什麼?

“因為剛剛好。”實驗室研究員劉科海這樣說,“先前,企業要到其他廠商購買性能更好的銅扁線,花了冤枉錢。我們給它定制的這款,性能雖不及前者,但足以滿足生產需要,性價比更高。”

為精准對接、服務企業需求,地處東莞的鬆山湖材料實驗室,不隻像一般科研機構做樣品,更做產品,並在此基礎上與企業、資本、政府合作,把產品變成市場上的商品。

利用單晶銅材料相關研究成果,實驗室研究員付瑩帶團隊成立中科晶益(東莞)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從事高端銅材的研發與生產。他手捧一片薄薄的單晶銅銅箔,“別看隻有巴掌大,用處可不小,在它上面鋪設相關元器件材料,傳輸速度、導電性能等要比一般多晶銅銅箔好很多,市場前景廣闊。”

辦企業,實驗室有良好科研與人才優勢,成果轉化收益的80%獎勵團隊,還有各類風險投資基金跟進。付瑩說,這得益於廣東近年來構建的全過程創新鏈——“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我們研究人員隻需專心做好科研、服務市場,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

這樣的成果應用已初具規模。鬆山湖材料實驗室迄今已引進培育25個創新創業團隊,直接孵化產業化公司35家,銷售合同金額達7.3億元。

讓付瑩意想不到的是,辦企業開辟新賽道,還順帶著改造了老產業。去年,中科晶益公司並購傳統漆包線生產企業東莞市尼軒電子有限公司。實驗室出技術、派團隊,改進產品工藝。

“過去,我們的產品主要用於生產低端喇叭、音響,如今拓展到智能終端的關鍵元器件。”原尼軒電子公司總經理、現公司技術顧問黃克勤說,“並購后我們股權少了,但公司盤子做大了,今年預期營收至少比去年翻一番。”

付瑩也樂意收購,“作為傳統企業,他們有成熟的生產線,方便我們研發產品的測試、量產。”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互促共進,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聚焦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廣東近些年堅持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先后布局10多批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設全面推進,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相繼布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打造。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介紹,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領先,“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居全球第二,全省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領跑全國。

為進一步打通制約產業科技創新的卡點堵點,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廣東將推動更多首台(套)設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首測試場景在省內率先使用,著力暢順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質增效

1.9秒實現破百公裡時速,最高時速達到300公裡……說起企業生產的新能源超級跑車,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忠民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這就是自主創新的力量。”

他指著跑車配置的四合一集成電驅介紹,所謂“四合一”,就是將一前一后安裝在車內的各2個電機集納整合,為跑車的瞬時加速提供強大引擎,“生產新能源超級跑車,最考驗電驅研發能力,靠的是自主創新攻難關。”

自主創新在企業,也在產業鏈上。圍繞新能源汽車生產最關鍵的“三電”(電池、電驅、電控)領域,廣汽埃安近年來通過合資合作方式,布局建設多家旗下生態企業,關鍵零部件實現全面自研自產。“我們持續推動產業鏈安全可控,牢牢把握產業發展主動權。”席忠民說。

作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廣東始終堅持以制造業立省,2023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達17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2.7%,加上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超過六成。

發展新質生產力,廣東沒有忽視、放棄傳統產業。為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一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步入位於佛山的美的洗滌電器制造有限公司,先進的數字技術讓生產流程無縫銜接,單位生產成本下降14%,一次裝機缺陷不良率降低59%,最快18秒鐘就能下線一台洗碗機。

引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從“點”延伸成“鏈”、拓展到“面”。在去年推動超93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超50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廣東今年再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92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另一手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

以廣汽埃安為中心,10公裡范圍內涵蓋電池、電控等核心零部件供應,50公裡范圍內可實現60%以上零部件供應,100公裡范圍內達到80%以上零部件供應。席忠民說:“廣汽埃安的關鍵零部件已實現5小時以內供貨,縮短了供應周期,降低了運輸成本,減少了倉儲壓力。”

聚鏈成群,梯度培育。截至去年底,廣東已形成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3個5000億級產業集群、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近年來,廣東累計推動逾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75萬家中小企業“上雲用雲”。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鄒勇兵表示:“以數字化賦能千行百業,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廣東將持續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隻有落后的產品,沒有落后的產業。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廣東正在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本報記者程遠州、王雲娜、姜曉丹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6日 01 版)

(責編:王先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