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日夜流淌的城中河(大地風華·家鄉的那條河)

老 藤

2024年05月25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到過旅順口的人都知道,白玉山下有條穿城而過的龍河。河不長,水流也不急,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沉靜。這是一條倒映著無數歷史片段的城中河,悠悠河水日夜向大海傾訴著綿綿不絕的情思。

  我老家在旅順,節假日從沈陽回來,我總要到龍河邊走走。或在河邊的木棧道上喂喂海鷗,或與垂釣者聊聊天,或在銀杏樹旁望著悠悠河水發發呆。此時,時間的指針仿佛慢了下來,無聲的河水似乎在回放舊時光中的老照片,讓我不禁生出河依舊、人非昨的感慨。

  龍河,是一條讓人百感交集的城市河,更是一條見証近代家國風雨的歷史河。龍河不語,卻哺育了聞名世界的旅順軍港。

  一

  龍河有東溝河、西溝河、寺溝河多條支流,這些支流如同龍爪,讓龍河極富龍的形態。

  龍河的點睛之筆是龍眼。

  龍眼是泉,一眼載入史冊的山泉。龍眼泉水質清澈甘甜,水脈通暢,在瀕海地帶實屬罕見。沿海地區水井多苦澀,不適飲用。正因如此,唐代鴻臚卿崔忻赴渤海國冊封大祚榮,返回時途經旅順,才在黃金山下鑿井勒石,造福百姓。

  旅順水師歷史可追溯到明萬歷年間。朝廷在旅順駐水兵以固海防,這是旅順作為水師重鎮的肇始。后來,隨著駐軍的增多,飲水成了必須解決的大事。

  因龍河下游是海水、淡水交匯之水,人們隻能沿龍河上溯尋找飲用水源。據傳說,有人發現草叢中有一股清流,緩緩“爬”進龍河。捧水試飲,竟無絲毫咸澀。於是人們順藤摸瓜,於森林中發現了龍眼泉。從此,兵民到此汲水、運水不斷。清朝水師選擇龍河上游的蟠龍山駐兵,既遠海上風浪,又有龍眼泉汲水之便利。

  光緒年間,清政府在旅順修筑軍港、炮台、船塢,城市人口驟增,飲水問題仍然困擾著人們。工匠們沿著前人尋水的足跡找到了龍眼泉,於是便有了龍眼泉至旅順的供水工程。當時建儲水庫兩座,鑿井十八眼,置水泵十八台,修建鑄鐵管道六千多米,砌石隧道七百余米,這是國內最早的城市給水工程之一。附近立於光緒十四年的石碑刻著“龍引泉”三個字。從此,“龍眼”變成了“龍引”。現在,停用的龍引泉被保護起來,作為龍河的龍眼,它依然在森林深處仰望星空。

  二

  龍河主航道總體呈舒緩的S形,恰似龍的軀干。那時,每年春季駐扎在水師營的水兵都要從蟠龍山麓的碼頭上船,然后順河而下,經旅順港出海巡哨。水師在海上巡哨,長達半年,秋季方能返航。當木船從大海中駛回無風浪之虞的龍河時,可以想象水兵們會多麼高興!自從有了水師巡哨制度,海上商貿活動十分活躍。

  歷史在沉澱中發酵並不斷催生新的生命。今日龍河蒹葭蒼蒼的生機和蒲棒林立的靜美,是歷史的另一種呈現方式。湛藍的河水下面沉澱著數不清的故事,或激昂,或悲壯,每一個故事打撈出來都那麼可歌可泣。我曾經在周日的一個清晨,沿龍河入海口上溯,感受當年水師官兵用槳劃過的水路。四百年前的搖櫓聲和一百多年前的風雨,所有不該遺忘的歷史,我相信都儲存在這日夜流淌的河水中。

  龍河在新中國成立后迎來了好時光。河海交匯處隨季節變化會有不同的漁汛,鮐鱍魚、胖頭魚、大棒魚、海浮魚等等,隻要撒網,必有收獲。漁民說是龍河喂富了這塊海。但是,有那麼一段時期,龍河邊建起了許多工廠,龍河背負起它不該背負的重負,漸漸河中魚蝦難覓,水鳥不來,人們也不再光顧龍河。

  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拯救了龍河。當地政府把治理龍河作為民生工程來抓,關停污染企業,綠化美化環境。經過接續努力,一條清澈的龍河呈現在世人面前。

  河流之美,在於鷗鳥。鷗鳥是河流的音符,可以想象一條沒有鷗鳥的河流會多麼寂寞。現在的龍河,鷗鳥翔集,已經成為攝影愛好者拍攝鳥類的勝地。河流之美,在於有岸芷汀蘭、草木葳蕤。如果把河流比作一幅長卷,那麼岸邊郁郁蔥蔥的綠植無疑就給這長卷做了裝裱。現在的龍河兩岸,水草豐茂,繁花遍地,河邊漫步的人賞花觀水,愜意寫在一張張笑臉上。河流之美還在於魚翔淺底、百舸爭流。當地舉辦的國際龍舟賽場面火爆,是龍舟賽讓平日內斂文靜的龍河,也會開懷大笑。早春時節,蒲葦尚未見綠,河中余冰猶存。我在河邊散步,發現幾對鴛鴦竟悄然而至,在冰冷的河水中游走。龍河一定是它們孵化下一代的家了。

  三

  橋是河能直立起來的玉帶。龍河入海口有一座橋,名曰解放橋,這座橋像扁擔一樣將旅順新老兩個城區擔了起來。

  龍河入海口曾有座木橋,市民稱之西大橋,后來改建成鋼結構拱橋。新中國成立后,這座拱橋已經不能滿足城市交通需要,政府在原址修建了一座石墩雙孔鋼筋混凝土橋,取名解放橋。改革開放后,又對解放橋加寬改造,打橋墩,架橫梁,解放橋拓寬一倍,並沿用至今。

  解放橋是少見的一橋兩墩組合,一半是工藝古老的青色花崗岩橋墩,一半是現代工藝的混凝土圓形橋墩。有次我坐船到港內垂釣,兩個鐘頭不到竟釣了滿滿一水桶胖頭魚。漲潮時舢板從橋下順流返回,我望著橋墩上斑駁的蠣殼,恍若穿越時光隧道。都說歲月流逝無法尋覓,原來是藏在了解放橋下。

  橋的作用不僅僅是交通,它像瓜秧一樣會結出生活的碩果。后來解放橋的上游建起了躍進橋,這座橋不僅催生了偌大一個龍河社區,還催生了一個農產品批發市場。躍進橋是最繁忙的一座橋,清晨和傍晚在橋頭觀望,頗有點《清明上河圖》的味道。再后來,上游又修建了龍河橋,這座橋催生了一個更為時尚的居民區。人們入住於此,多半是因為龍河,因為這裡的住宅是名副其實的河景房。解放橋的下游,建起一座供軍港內部通行的步行橋。從這座橋上看過去,一艘艘現代化的艦艇整齊排列在軍港內,軍旗獵獵,威武雄壯。樹綠沙白的老虎尾半島,像一隻巨大的臂膀,把翻卷的潮流攔在港外,港內海不揚波,風平浪靜。據說,當年那首著名的《軍港之夜》就誕生在威嚴而優美的旅順軍港。

  龍河寬不過百米,長不足十公裡,對於研究江河的人來說顯然有點微不足道,但在我心裡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讀懂了它,就讀懂了旅順口的歷史與當下。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5日 08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