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在金色的麥田裡(三夏進行時)

本報記者 強郁文

2024年05月25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蔡華駕駛農機收割小麥。
  廖楚雄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制圖:汪哲平

  5月24日晚上10點多,開了100多公裡的收割機,湖北襄陽南漳縣的農機手蔡華趕到了河南鄧州市。村子裡,農機農資店燈火通明,田裡到處是收割機,整個村子都“轟隆隆”的。

  “這兩天突然熱起來,麥子熟得太快。”下午4點40分,蔡華還在南漳縣,剛給收割機辦完跨區作業証、加好油,他突然接到鄧州客戶李大哥的電話,催他提前去。

  作為“麥客”,蔡華小有名氣,2000年還不到30歲時,就花6萬多元買下第一台收割機。打那時起,他就成為跨區作業的麥客,每到夏收時節,便從南到北幫人收麥子,到今年已整整24年。

  一片金黃的麥田裡,撥禾輪轉動,麥芒飛揚,麥粒傾瀉而下……就在23日,蔡華從早忙到晚,沒敢停歇:“預報有雨,我得趕緊把客戶家的80多畝地收完。”天全黑下來,他才把收割機停進車棚,麥香味瞬間涌進小院。累了一整天,剛吃完飯,蔡華又和妻子張秀蘭盤算起出發的行頭:對講機、收款二維碼……

  南漳縣是湖北省糧食主產區之一,麥子成熟較早,收完這裡的麥子,農機手就要追著次第成熟的麥浪往北跑。

  作為資深農機手,蔡華不缺業務。他掏出手機,劃拉著通訊錄,“你看,鄧州的李大哥、山東曹縣的王二叔,都是我的老客戶。”

  每年跨區作業的行程大致相同:先去離家最近的河南,收上五六天﹔再轉場去山東,收個十來天。進入6月,河北收麥也從南到北鋪開了。這一圈下來,少說1個月。

  路途遙遠,跑空了咋辦?

  “莫擔心。”蔡華說,早些年,農機數量少,干這行的人不多,誰家需要收麥子,得自己挨家挨戶問。現在跨區作業的農機手數量翻了幾番,各地服務保障機制更完善:高速路口基本都有專人引路,發放“明白紙”,上面寫著當地農機服務中心和各村鎮負責人的聯系電話﹔國家還開通了“三夏”農機跨區作業信息服務平台,撮合農機手與種植戶,讓農機手也能像網約車司機一樣線上接訂單。

  即將離家,行前准備少不了。

  24日下午2點,帶上身份証、駕駛証,蔡華開著收割機,一路趕到鎮上的農機服務中心,當場便拿到跨區作業証,“有了它,我們這些‘麥客’上高速就有了通行証。”

  “辦了跨區作業証,還要給收割機加油。”蔡華說,他得把“家伙什”拾掇利索,清洗、涂油,好生保養一番,“我這台收割機用了3年多,還跟新的一樣。”

  蔡華的收割機燒柴油,油錢佔這趟出行的大頭。近些年油價雖不穩定,但在湖北,夏收農機加油能享受折扣,南漳縣今年還發了130萬元的油品優惠。蔡華加了200多升油,省了接近100元。

  一切辦妥,本想歇一晚,但苗情不等人。沒多猶豫,夫妻倆當即出發。下午5點多,兩人匆忙把行李搬上收割機,開出家門。今年夏天,跨區作業的第一站,便是鄧州。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5日 03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