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沫水之畔走出的“戎馬書生”

—走進四川樂山郭沫若故居

2024年05月25日08:32    

雄渾的大渡河又稱沫水,溫婉的青衣江又稱若水,兩江流經的靈秀之地——四川樂山沙灣鎮孕育了郭沫若。“沫若”是他在1919年發表新詩時使用的筆名,該名即取自故鄉的這兩條河。郭沫若在文學藝術、歷史考古、思想文化、科學教育、社會活動等領域都有開拓之功。1939年,毛澤東在為郭沫若父親郭朝沛先生題寫的挽聯中,評價郭沫若為“文壇宗匠”。

投身革命以國為家

郭沫若故居地處四川樂山鎮上的文豪街,深棕色斑駁的木門訴說著其悠長的歷史。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大門門楣上方懸挂的“貞壽之門”匾額為清光緒皇帝所賜,是郭沫若祖母百歲之時所受的封賞,大門右側“郭沫若故居”5個大字雄渾剛健。郭氏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清乾隆年間遷徙入蜀,歷經五代經商發展,至郭沫若父輩,郭家成為沙灣旺族。故居呈現著典型的川西民居特色,為中式穿斗木瓦結構平房,有四進三井和一個后院。進入故居,迎面一副門對“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事無奇但率真”,詮釋了郭氏一族忠厚傳家真誠待人的良好家風。

樂山故居是郭沫若從出生到少年時生活的地方。郭沫若生於1892年,早年家鄉隻有私塾,直至樂山開辦了官立小學堂,他才以優異成績考入該校,成為首屆學生。上中學時的郭沫若就接受了新思想並叛逆舊制度,1913年,懷揣實業救國夢想,在大哥郭開文資助下東渡日本,后進入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學習。在日本他始終心系祖國,在寫給父母的信中,他以詩歌《落葉語》寄托愛國之志,將祖國比作大樹,自己則是一片樹葉。1923年郭沫若歸國,毅然棄醫從文,試圖以文學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之后結識了瞿秋白、毛澤東、周恩來等一批著名的共產黨人,他投筆從戎,隨軍參加了佔領長沙、攻克武昌的戰役,誓做“戎馬書生”。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他奮筆寫下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經周恩來安排,郭沫若參加了南昌起義,並在南下廣州途中由周恩來和李一氓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經過大革命考驗,他立志以馬克思主義為心中明燈,此后一生從未動搖。因發布討蔣檄文受到通緝,他被迫流亡日本。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在日流亡近10年的郭沫若毅然回國投身抗戰。在周恩來領導下,郭沫若作為一名秘密黨員,以無黨派民主人士身份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在抗戰文化宣傳和黨的統一戰線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陪都重慶到樂山路程很近,但他一心抗戰始終未及歸省。在接到父親臥病不時昏迷的歸鄉催促下,1939年初他回到了久別的故鄉,這與他早年離鄉東渡投身革命相隔了26年。

讀書治學以文報國

郭沫若一生精於治學,故居后院的綏山山館為郭家家塾,是其幼時讀書啟蒙的地方。對郭沫若早年讀書深有影響的是私塾先生沈煥章,沈先生為清末廩生,他不僅精通國學,更開風氣之先,在鄉間最早引入數學、地理等現代課程。而在沈先生之前,他的母親杜氏夫人可謂是其初任老師。對郭沫若讀書治學有著重要影響的還有他的大哥郭開文,長郭沫若14歲的大哥擅長詩畫書法,在當地最早倡導新文化。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寫道:除父母和沈先生之外,大哥是影響我最深的一個人。

讀書治學為郭沫若以文報國奠定了深厚基礎。他一是不怕辛苦,曾寫聯自勉“讀不在三更五鼓,功隻怕一曝十寒”。二是不畏世俗眼光,早年人們並不重視甲骨文字和青銅銘文的研究,郭沫若從事該研究被視為玩物喪志,但其不為所動堅守志向。三是以自身所學作為報效國家的利器。流亡日本期間,他潛心寫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全面抗戰爆發后,他以筆為劍宣傳抗日,先后創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和《南冠草》6部歷史劇。其中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影響空前,人們從中汲取了抵抗日寇的強大力量。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更是活躍在外交和文化戰線上,在1952年舉行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上,他所作的報告《團結一心,保衛和平》贏得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宣讀了他撰寫的《科學的春天》,熱情呼喚祖國科學春天的到來。

信念堅定厚植友誼

在故居飯廳牆正中挂著一幅郭沫若和毛澤東的合影,兩人並排坐在沙發上,這張照片拍攝於1964年8月,毛澤東在接見參加北京科學討論會的各國科學家時和郭沫若在休息室親切交談。

早在1926年,郭沫若和毛澤東即相識,毛澤東曾請郭沫若去農民運動講習所作演講。抗戰期間,毛澤東對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十分肯定,從延安來信寫道:“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於中國人民,隻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努力。”1944年,郭沫若寫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澤東把這篇文章作為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文件,並從延安親自給郭沫若寫信,“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郭沫若和毛澤東再度重逢,是在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在民主人士歡迎毛澤東的酒會上,郭沫若發現毛澤東用的是一隻舊懷表,就把自己的手表摘下來送給他,之后毛澤東一直戴著這塊表,這塊表一直陪伴他到生命的最后。

郭沫若與毛澤東更是詩友。毛澤東的名作《沁園春·雪》在重慶發表后,蔣介石就派出御用文人集體寫詞予以壓制,郭沫若遂寫了《沁園春·和毛主席韻》二首,郭沫若的兩首詞如兩把利劍刺入敵人心臟。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有幾首詩詞都是跟郭沫若唱和的,包括《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等。

在1992年郭沫若誕辰100周年之際,樂山市沙灣區政府在故居后院西側修建了郭沫若故居博物館,后改建為郭沫若紀念館,紀念館前矗立著先生的塑像,他端坐在藤椅上,左手捧著木牘竹簡,右手持放大鏡,目視前方,仿佛仍然在繼續著他的思考與研究。(李燕)

來源:學習時報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