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由“交通線”向“風景線”拓展 從“通上車”到“富一方”升級

江蘇農村公路帶動協同發展(經濟聚焦)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4年05月21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因地制宜建設農村公路,有效保護原有地貌﹔串聯市場、企業、村組,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建設環太湖跨省環線,推進文化和旅游進一步融合……近年來,江蘇持續完善“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鄉村發展駛入快車道。

陽光從樹縫中洒下斑駁光影,綠樹間傳來陣陣鳥鳴,紅黃藍三色線條延伸向遠方,身姿颯爽的騎手和打卡拍照的觀光客,成為公路間的一抹亮色。

這條頗具辨識度的三色公路,正是江蘇溧陽市的一號公路,也是江蘇的“四好農村路”。公路全長365公裡,全部為寬6米及以上瀝青路面,對內串聯起312個自然村和220多個鄉村旅游點,對外通達7個縣市,形成“大環套小環”的路網格局。

近年來,江蘇在建管養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公路+”新模式,推動農村公路由“交通線”向“風景線”拓展、從“通上車”到“富一方”升級,沿路兩邊,生態、產業、文化互為支撐,協同發展。

“農村公路+生態”

順應自然肌理

保護原有地貌

溧陽一號公路一直通向居民的家門口,沿路點綴著地被石竹、紫葉千鳥花、美麗月見草,既醒目又柔和。“公路的3種顏色經上百次調色試驗制成,與自然環境色彩和諧、相映成趣。”溧陽市交通運輸局農路辦副主任楊青說。

順應自然、因地制宜,以及注重生態、融入山水,是建設溧陽一號公路的重要原則。“建設時見山繞路、遇水架橋。”楊青介紹,有的路段高差近10米,施工時曾考慮將公路改建得更平坦,但最終還是選擇順應高低起伏的自然肌理,在砂石路上直接鋪水穩和瀝青。

不只是溧陽一號公路。進入初夏,在泰州興化市,裡下河腹地的油菜花結成了菜籽,不久將迎來收獲期,在縱橫河湖與連片垛田間,千垛美路有機“生長”出來。

快車道為黑色瀝青路,人行步道是藍色陶瓷砂粒路,每隔500米有一段金閃閃的熒光路,路邊還有紅色與黃色的扶手……作為千垛美路的組成部分,自南向北的長安北路如同流動的彩帶,自然鑲嵌在金黃色的垛田之中。

千垛美路於2019年9月修建完成,全長66公裡,由英武南路、菜花大道、長安北路等繞城農路組成,連接著園區、景區和城區。

興化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喻翔介紹,興化市地處裡下河“鍋底窪”地段,為節約土地資源,修路時需要從疏浚的河道中取土來填。但由於地基較軟,建設中採取堆載預壓方案,應用濕噴樁復合地基,防止道路沉降。此外,農路上還建有大大小小近百座橋梁,從垛田上方“凌空跨越”,也有效保護了原有地貌。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李萌表示,全省農村公路裡程達14萬公裡,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佔比19.4%,實現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全覆蓋,規劃發展村庄等級公路基本全覆蓋,自然村硬化路全通達。值得一提的是,江蘇在“四好農村路”提升改造過程中,始終做到與生態協同發展,與山水林田湖統籌融合,讓路與周邊環境自然鑲嵌、交織“生長”。

“農村公路+特色產業”

整合分散資源

帶動產業升級

夏初,宿遷市沭陽縣新河鎮堰頭村的月季花迎來銷售旺季。沿著寬敞的虞姬路行駛,放眼望去,兩邊是紅粉交織的連片花海。來自天津、山東等地的客商,鑽進種植大戶朱義承包的10畝月季花大棚中細細挑選。

“新河鎮位於沭陽縣的邊角位置,過去對外僅有一條7米寬的水泥路,客商進不來、貨物出去難。由於銷路不佳,鎮上沒有形成統一的產業規劃,村民們隻能各自種植一些大宗花木。”朱義透露,2016年,這條農路改造后大為拓寬,又新建了虞姬路、東西外環線路等,分散的資源得以整合,月季花產業逐步成為全鎮特色產業。去年他銷售月季3萬多棵,純利潤50多萬元。

新河鎮黨委書記喬德素介紹,目前全鎮有9條“四好農村路”,共計28.343公裡。沿路先后建成了10余個花木集散市場,延伸特色產業鏈條、豐富交易品種,開啟“買全國、賣全國”模式。

通暢的道路、便捷的物流,也增加了電商的競爭力。截至目前,新河鎮擁有超萬家網店、共計30億元的線上交易產值,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下午4點,位於南通市海門區三星鎮的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物流園區北門大貨場,迎來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從大島路等方向駛來的貨車排成長龍,上貨區的貨車正忙而不亂地裝貨。據統計,園區日均進出大型貨車100多輛次,貨物總量超2.2萬包。

“家紡特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公路的支撐和保障。”三星鎮黨委書記殷亮介紹,大島路長約6公裡,是貫穿疊石橋家紡城一、二、三期市場之間的重要農村公路,早年僅是一條寬約15米的水泥路,10年來經過三次翻修,改造為21米寬的柏油路。2020年,大島路向西延伸310米,打通與川姜鎮的“斷頭路”,便利了兩鎮間的交往。在此帶動下,疊石橋家紡城迎來蓬勃發展,目前有1萬多間店鋪,經營1000多種家紡產品。

“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串聯起市場、企業、村組,推動鄉村發展駛入快車道。”海門區交通運輸局局長黃輝介紹,目前三星鎮家紡產業鏈擁有近7000家企業,集群年生產力超2000億元,帶動50多萬人就業。

“農村公路+文旅融合”

建設跨省環線

打造體育賽事

“砰!”隨著清脆的發令槍聲響起,上午8點,2024蘇州東太湖半程馬拉鬆正式開跑。21.0975公裡的路線,從城市中心商圈出發,途經蘇州灣體育公園、東太湖大堤等環太湖公路上的文旅地標。“那時的太湖邊一路繁花。對我來說,賽程就是旅程,比賽就是度假。”吳江區市民沈晶晶這次刷新了她的個人最好成績。

“這條路線是組委會精心挑選的,一方面因為道路非常平坦順暢,有利於選手發揮,另一方面這條路線也串起了最具標志性的‘網紅打卡地’。”吳江東太湖生態旅游度假區文體旅游局局長費飛介紹,整個馬拉鬆期間,吳江區的酒店入住率上升30%、周邊商圈消費上漲50%,拉動了全區文旅經濟的發展。在吳江,沿著這條環太湖公路,每年舉辦煙花秀、藝術展、露營季等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

蘇州公路中心農管科科長潘曉霞介紹,隨著各地農村公路的建設完善,2019年起,環太湖兩省四市攜手打通了環太湖公路上的斷點堵點。環太湖公路以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為起點,依次經過高新區、吳中區、吳江區,進入浙江湖州市南潯區、吳興區、長興縣,轉回江蘇無錫市宜興市、常州市武進區和無錫市濱湖區,串成全長416.2公裡的環線。

2020年12月,江蘇蘇州、無錫、常州和浙江湖州兩省四市共同簽訂了《環太湖一體化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路建設框架協議》,從民生、文化、旅游等角度,通過打破地域界限、突破行政壁壘,打造環太湖一體化全國“最美農村路”,文旅融合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環太湖公路串聯13個著名景區、197個自然景觀、849個人文景觀、5個古村落。在這條環線上,四市共開通33條毗鄰公交線路,其中有5條是跨省線路,連接吳江與湖州,日發211班次,日均客流2080人次。“沿路各地通過攜手開展一系列體育文化賽事,環太湖公路日益發揮出文旅融合的價值。”潘曉霞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1日 11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