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村民自發守護長城、傳承長城文化——

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講述·回信背后的故事)

本報記者 潘俊強 施 芳

2024年05月20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石峽村裡的咖啡屋外景。
  潘之望攝

  數據來源:國家文物局

  劉紅岩(左)在給游人講解長城保護相關知識。
  受訪者供圖

  石峽村舉辦非遺體驗活動。
  潘之望攝

  八達嶺長城風光。
  司 達攝

  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並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這些年你們自發守護長城、傳承長城文化,並依托長城資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興。

  上世紀80年代初,石峽村部分村民開始自發守護長城。如今,全村村民都自覺參與其中,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長城。日前,本報記者走近石峽村村民,傾聽他們自發參與長城保護工作的故事,了解當地依托長城資源推動鄉村發展的情況。

  ——編  者

 

  孟夏時節,驅車行駛在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連綿的群山中,綠意濃濃,花香陣陣,山頂上的長城綿延向遠方……八達嶺鎮石峽村就坐落在石峽段長城腳下。來到村口,但見村落古朴悠然,石峽峪堡關城遺址靜靜佇立,處處顯示著長城文化元素。

  “我們要接續努力,久久為功,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石峽村黨支部書記李漢東說。村裡的長城保護員、長城保護志願者、民宿負責人,既有世代居住於此的村民,也有熱愛長城文化來此扎根的新村民,他們共同把長城守護好,把長城腳下的古村落發展好。

  守  護

  “守護長城,就像守護家一樣”

  夏日的午后,陽光熱辣,石板滾燙。村民劉紅岩戴上遮陽帽,帶上垃圾撿拾鉗,背起裝備包,從村口上山了。

  作為一名長城保護員,她要沿著長城巡查,監測險情、清理石階、勸阻不文明行為……記者跟著劉紅岩在山林中穿行,陡峭處,需要手腳並用。哪裡的土石鬆動,哪裡需要抓住樹枝,她都清楚,不時回頭提醒記者注意安全。不一會兒,記者便氣喘吁吁,而劉紅岩卻氣定神閑。“我們今天走的是離長城最近的線路。”劉紅岩說。這次登長城用時31分鐘,而劉紅岩說,她平時走這段路大概隻需20分鐘。

  劉紅岩是土生土長的石峽村人。“出自家院門,抬眼便能看見長城,打小經常跟小伙伴在長城上玩。”劉紅岩邊說著,邊把一些散落的長城磚碼齊放到一邊。

  由於年代久遠,石峽段長城一些點段有開裂、坍塌的情況。“長城是唯一的,不保護就沒了。”劉紅岩說,這是同村的舅舅梅景田經常跟她念叨的一句話。

  從1980年開始,看著家門口的長城日益破敗,梅景田站了出來,到長城上撿拾垃圾,勸阻游人不要拆磚、刻字……“每次舅舅從長城下來,都會到我家來歇腳,聊聊當天的見聞。”劉紅岩說。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家人勸梅景田不要獨自巡查長城,梅景田就喊著劉紅岩陪他上長城。“有朝一日我走不動了,你們年輕人可得繼續守好長城。”2019年5月,經過面試、筆試和體能測試,劉紅岩接下守護長城的“接力棒”,成為村裡首批6名專職長城保護員之一。

  正式上崗后,劉紅岩風雨無阻,每周至少巡查長城5趟,每次得走2萬至3萬步。“一開始,上下山經常摔跟頭,現在對每一個地方都熟悉了。”劉紅岩說,“山路磨鞋底,每年差不多穿壞四五雙運動鞋。”

  現在,梅景田依然隔三差五跟劉紅岩上山,在他的帶領下,石峽村還成立了石峽村長城保護志願服務隊。“除了老人小孩,全村村民幾乎都參加了。”村兩委干部、長城保護志願服務隊隊長谷淑梅說。志願服務隊每月自發開展2—3次活動,除了巡查,還會開展秩序維護、文明宣講等長城保護活動。

  “守護長城,就像守護家一樣,已經成為村裡人的習慣。”劉紅岩說。令她欣喜的是,現在,攀爬野長城、亂刻亂畫、亂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少了,一些游客還主動撿拾沿途的垃圾,參與到保護長城中來。

  傳  承

  “隻有掌握真本領,才能講好長城故事”

  充滿年代感的石頭路、仿建的長城垛口、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處處呈現出長城文化元素的石峽村古村落吸引著八方來客。

  “我們村依長城而建,因長城而興,我們要把長城文化弘揚好,發揚光大。”李漢東說,這幾年,他忙著收集、記錄原本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和傳說,整理石峽段長城景觀的資料。“有空就去老人家裡聊聊天,挖一挖長城和村子的歷史。”隨著長城文化素材的積累,李漢東參與編寫了《石峽關谷》一書。村兩委還和延慶區文化館合作,請專家來給村民做講座。“長城的故事,村民們大致都能講上幾段,游客們也愛聽。”李漢東說。

  自2018年建成以來,石峽村村史博物館成為村民定期培訓的地方,也逐漸成為游客來石峽村游玩的打卡地之一。博物館以實物、文字、影像等方式展現了村落歷史、非遺項目、居家生活、農耕勞作等內容。“我們還推出了帶有長城元素的布藝、剪紙、羽毛畫等互動體驗項目。”博物館負責人魏曉芸說。

  長城的保護和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的,劉紅岩對此深有感觸。在長城上巡查時,她還會兼職當起義務講解員,為游客講解石峽段長城的歷史故事和傳說。“保護長城也是一項‘潤物細無聲’的工作。”劉紅岩說,講解之后,不少游客主動下山到村裡進一步了解長城文化。有一回,劉紅岩在不同的巡查段遇到“回頭客”,跟著劉紅岩一起巡查,邊走邊問。為此,在長城保護員培訓班上,劉紅岩沒有缺過一次課,聽得格外認真。“隻有掌握真本領,才能講好長城故事。”

  “傳承長城文化,要從娃娃抓起。”梅景田對記者說,自己已經80歲了,但依然想為長城文化的傳承再出點力。這幾年,他已經與八達嶺學校、康庄中學、張山營中學等學校的師生座談交流,分享愛護長城的故事,宣傳長城文化知識,增強大家保護長城的意識。

  長城文化傳承“傳幫帶”的理念日趨深入石峽村村民的內心。80后村民王壘跟劉紅岩一樣,是一名專職長城保護員,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歡長城文化,會講許多關於長城的小故事。現在,他經常帶著兒子一起上山,兒子也經常勸導游客、參與講解,成了一名“小小長城保護員”和“長城文化傳播小使者”。

  致  富

  “依托長城資源,吃上了‘旅游飯’”

  走在石峽村的主街上,葡萄藤爬滿了長廊,綠蔭遮蔽,涼爽清新。長廊兩側,挂著長城主題的攝影作品。鴛鴦樓、羅鍋城等石峽段長城上的烽火台景象,都能在這裡欣賞到。

  主街兩側,還分布著18個“石光長城”民宿小院。“我們村是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長城文化、飲食文化和非遺文化豐富多彩。”李漢東自豪地說,“我們依托長城資源,吃上了‘旅游飯’。”

  十幾年前,石峽村還是一座寂寂無聞的山區小村落。如今,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和豐富的長城文化資源,石峽村以“村集體牽頭、致富能人(企業)帶動、農民參與”的模式,走出了一條以民宿產業為主體、農林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時光回溯到10年前,“石光長城”民宿負責人賀玉玲來到石峽村,她發現,這裡的長城保存著原始風貌,石峽峪堡關城遺址尚有留存,村中有古井、古校場,還流傳著一些傳說故事。2014年,賀玉玲租下18處院落,將中國傳統建筑的元素融進一石一瓦的砌筑中,改造成不同風格的院落。賀玉玲已在石峽村常住10年,把事業和村子發展深度融合。

  “石光長城”民宿與村集體聯合,挖掘當地飲食特色,將石烹飲食文化打造為石峽村一大亮點﹔增加業態,開辦咖啡屋、書屋、茶坊、油坊等,讓游客品黃芩茶、喝海棠汁,翻閱長城主題書籍,參與工坊勞動,豐富度假休閑體驗。

  “文旅產業的發展增強了村民干事創業的信心和干勁。”李漢東介紹,11戶村民先后自建了民宿,30名村民通過從事餐廳服務、房間清潔、樹木修剪、設備維修等工作實現了就地就業。

  “我原來在外地居住,幾年前看到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便回村發展。”村民王滿鋼說,他把自家的房子改造后,開辦了一家農家樂。

  帶動起來的不隻有開民宿、做餐飲的村民,還有種植果蔬、炒制山茶的村民。“我們響應村裡號召,更新了海棠樹種,開花更艷,結果更大,摘下的果子賣給村裡的民宿。”村民劉會軍說,“民宿制作的海棠汁,口碑很好,是游客們來村裡必嘗的特色產品。”

  在保護長城中利用好長城資源,石峽村村民們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寬,石峽關谷的美好時光正在延續……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0日 06 版)

(責編:王瀟瀟、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