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農機戶楊發英家的小院裡,停滿了農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番茄採收機、植保無人機……

從一個農機戶小院看發展(經濟聚焦)

本報記者 蔣雲龍

2024年04月29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疆天鵝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採棉機。
  李華北攝(人民視覺)

  楊發英家停放的拖拉機。
  本報記者 蔣雲龍攝

  李威良在田間操作無人機。
  張元新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農機越來越多、機型越來越大、馬力越來越強、作用越來越廣……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場,農機戶楊發英家“倉庫”的變化,印証著兵團農機發展的步伐。截至去年底,兵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95%,農業機械化、規模化、智能化,逐漸成為當地發展的鮮明特色之一。

 

  4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場正值春耕時節,高大的拖拉機帶動著六行播種機作業。一台農機一天就能播完幾百畝地,機械化農業取代了曾經的“人拉爬犁”。

  從普通農用拖拉機、大中型農用拖拉機,到巨大的聯合收割機、番茄採收機,還有一排排播種機、施肥機、植保無人機……記者來到農場農機戶楊發英家的小院,隻見鐵皮棚下停滿了各式農機。

  楊發英家農機的變化,印証著這些年兵團農機發展的步伐。截至去年底,兵團擁有大中型拖拉機5.47萬台、採棉機3574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95%。農業機械化、規模化、智能化,逐漸成為當地發展的鮮明特色之一。

  農機戶楊發英——

  “農機豐富了,服務半徑也更大”

  2004年,楊發英和丈夫李愛波下定決心,要借錢買台大拖拉機。兩口子跟父親李潤說完這事,就被劈頭蓋臉一頓痛罵。

  “老人好強了一輩子,沒欠過債。他擔心我們欠債還不上。但我們分析了當時農戶發展急需農機的情況,‘吃了秤砣鐵了心’,就怕錯過這個機會。”楊發英說,兩口子手頭沒有多少錢,而當時能買到的鐵牛—600型號拖拉機,一台要5.38萬元。

  在小院的鐵皮棚下,楊發英看著這台如今已鏽跡斑斑的老拖拉機,回想起當年的場景:“背上不少外債,才買回這台拖拉機,還有播種機、打埂機、中耕機等配套機具。”

  機器剛運回來,農場的種植戶們就搶著租用,楊發英兩口子根本忙不過來。“打一米田埂1角錢,播種一畝13元。春耕時節,早晨6點下地,要一直忙到夜裡12點。”楊發英說,那一年趕上了農業機械化的春風,兩口子掙到了錢。

  “以前種地,地裡幾十號人都忙不過來,干得還慢。有了拖拉機,一人開著在前面播種,兩個人跟在后面查漏補缺,種植戶一畝地能省一半多工錢。”楊發英說。

  第二年,兩口子買下了家裡第二台大中型拖拉機。這一年,兵團得到國家農機補貼資金350萬元。

  2014年后,靠著國家農機補貼的政策支持,楊發英幾乎每年會購入新的大拖拉機、採棉機、番茄採收機……她家的鐵皮棚下,農機越來越多、機型越來越大、馬力越來越強、作用越來越廣。

  拿出厚厚一摞登記証書,楊發英告訴記者:從2004年購買第一台大中型拖拉機到現在,家裡一共有23台拖拉機、2台番茄採收機、8台採棉機,以及多台播種機、打藥機、施肥機等。

  “農機豐富了,服務半徑也更大。一開始隻能干5公裡內的活兒,后來延伸到周邊的呼圖壁縣、吉木薩爾縣,甚至還去過五六百公裡外的塔城地區等更遠的地方。”楊發英說,這兩天,丈夫李愛波正駕駛農機在和田地區策勒縣提供服務。

  返鄉年輕人李威良——

  “學一些新東西、試一些新路子”

  麥苗青青,李威良站在田埂上操作無人機。1999年出生的他,從小沒干過農活,在北京上完大學后,又在上海找了份不錯的工作。2019年底,他對比了兩邊的收入和發展前景,和母親楊發英反復商量后,決定回到老家務農。

  “回來是好事,將來怎麼干農業,該他們年輕人拿主意了。”楊發英說,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自己這輩人在挑選、使用一些智能農機時,已經有些吃力。

  “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天能吃二兩土。”剛回去時,李威良要學要干的有很多,“跟機子、扛管子、播種子,晚上拿出手機一看,一天步數能有好幾萬。”拖拉機、收割機、採棉機……家裡五花八門的農機,他也要逐個學著用。

  回老家的第一個春耕季結束后,原本膚色白皙的李威良就被晒得黝黑。除了學習家裡已有的農機,他還琢磨著要“學一些新東西、試一些新路子”。“我發現無人機挺火,就買來做植保。一路試錯摸索,已經用到第五台,基本掌握了技術要領。”談起自己走過的彎路,李威良雖有點不好意思,但仍然滿懷信心,“我還在招聘飛手做無人機施肥、打藥,現在市場好得很。”

  在農場,和李威良一樣返鄉務農的年輕人已經有50多人,大家時常聯系、互相支持。“我們這批年輕人最常交流的,就是農機發展的信息。”李威良說。

  農業服務人員李斌——

  “國產化、智能化成為兵團農機發展的兩個關鍵詞”

  農場一處大田邊上,李斌一邊跟農戶拉家常,一邊詢問今年的播種情況。

  李斌是共青團農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2014年以來,農場的農機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如今,12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從75台增長到170台,價值超過百萬元的農機已經有36台。農機馬力數的增長,讓很多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成為可能,兵團農作物的質量水平也在提升。”已經從事16年農機工作的李斌,對相關情況了如指掌。

  “國產化、智能化成為兵團農機發展的兩個關鍵詞。”李斌說。

  “比如,楊發英家以前的農機,很多是進口貨,現在他們可以買到高性價比的國產高端採棉機、大型拖拉機等。”李斌介紹,共青團農場農業機械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85%。五家渠市新疆天鵝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採棉機,一台約有10萬個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93%。兵團企業生產的農機暢銷20多個省份,還銷往國際市場。

  智能化應用更體現在兵團農機發展的方方面面。李斌說:“農場農戶購買的播種機、收割機應用北斗導航系統,能進行無人駕駛作業﹔農場的高標准農田實現智能滴灌、遠程監管﹔物聯網水肥一體化設備、無人機飛防等也實現應用。”

  據介紹,過去10年,兵團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當前,隨著越來越多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兵團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農機裝備產業結構布局將進一步完善,激發企業研發生產高端先進農機具的積極性,推動農業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9日 06 版)

(責編:彭靜、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