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譜寫東西部協作的時代詩篇

仲呈祥 林玉簫

2024年04月25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廣播電視總台出品,甘肅省廣播電視總台制作的廣播劇《黃河遠上》於近日播出,反響熱烈。該劇以山東青年教師齊嫚追隨父親孔東來的腳步來到甘肅支教為線索,生動講述東西部人民精誠協作、接續奮斗改變河灣村面貌的故事。它通過兩個家庭的戲劇性關系,反映兩代人從脫貧攻堅到鄉村全面振興的奮斗歷程和精神軌跡。人物關系的設置頗為巧妙,敘事不落俗套,聲音藝術呈現鮮明的西北地域特色,為廣播劇創作提供新的經驗。

  《黃河遠上》通過兩條簡單的敘事線,構建起頗具縱深感的時空。一條是齊嫚來到河灣小學支教,住進父親當年住過的宿舍,父女間舊時的心結能否因相似的幫扶經歷而解開?另一條是河灣村要發展鮮花基地,7年前楊秀花一家在孔東來教授的帶領下率先種花卻沒能成功,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次工作應如何開展?懸念的設置,使當下種種事件的發展都帶著一種對往事的“解密”,引人入勝。而隨著劇情展開,聽眾也愈發體會到孔東來、齊嫚這對父女與甘青山、楊秀花、甘大龍、甘甜一家人之間的深厚淵源和動人情誼,由此映射出東西部協作、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主題。

  相較於其他扶貧題材作品,《黃河遠上》呈現新的亮點。一是劇中人物既受制於客觀歷史條件,又與時俱進地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當年因物流條件落后導致鮮花項目失敗,但孔教授的努力啟發了甘大龍這樣的農村青年,這一項目終於在7年后重新落地。新一代的幫扶者齊嫚又在甘大龍、甘甜的影響下開展農村藝術教育,這便超越了一般的幫扶模式,轉而突出幫扶人員和當地村民相互啟發、聚沙成塔的共同智慧,體現人物的真實性。二是善於以小見大,富有藝術張力。例如,通過孩子們觀測“星星”展現我國航天事業的突出成就,由孔教授從海外帶回的玫瑰新品種映射“一帶一路”建設的日新月異……劇情總是從細處展現鄉村全面振興與祖國發展的同步脈動,通過“小而美”的人和事,彰顯大發展、新氣象,從而表現宏大主題。

  廣播劇是聲音的藝術,通過逼真的聲音信息激發聽眾的想象,達到“躍然眼前”“身臨其境”的效果。《黃河遠上》用聲音營造“黃河”和“花兒”兩個意象。劇情開始,聽眾首先聽到奔騰而下的黃河流水聲和遠方傳來的歌聲,高亢的西北腔“黃河呀黃河呀我呀滴個家”將觀眾帶到故事的發生地。緊接著是黃河邊木棧道的咯吱聲,這是主人公齊嫚沿著父親當年的足跡走來。隨著劇情發展,“黃河”反復出現在人物對白、環境聲和音樂唱詞中。一條黃河“牽”起東西部協作,隱喻著同被黃河水滋養的山東、甘肅人民之間互幫互助、攜手共進的奮進歷程和深厚情誼。“花兒”則象征著河灣村的發展希望,聯系起這個小小村落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過去的河灣村種植土豆,“洋芋花開賽牡丹”體現河灣村村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孔教授當年精准扶貧的任務也是“種花”——用更具經濟價值的玫瑰替代洋芋。現在興建國際鮮花港,唱響“花兒”,則是河灣小學孩子們重新樹立信心的一種表達方式。貫穿劇情始終的民歌“花兒”每唱一次,河灣村的歷史發展、人物成長便會更進一步。圍繞“黃河”與“花兒”的聲音藝術,不僅體現出濃郁的西北風情,更將東西部的聯結與時代的進步、河灣村的發展相統一,使《黃河遠上》更富詩意、回味悠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5日 20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