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六村合一的治理“聚變”

2024年04月24日14:36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今年春節,德陽廣漢市漢州街道龍居社區聚心嘉園小區,40多位業主主動交清了拖欠數年的物業費。

聚心嘉園是廣漢市最大的安置小區,也是龍居社區主要管理服務的對象。從2016年分房入住開始,小區每月收取每平方米0.3元的物業費,雖遠遠低於市場價,但過去很難收齊。

從社區層面看,龍居社區位於城鄉接合部,安置了原6個村的1萬余名群眾,是典型的“村轉社區”。農民變市民、分散變聚集、小家變大家后,居民融合難、管理難、服務難等問題凸顯,“小馬拉大車”基層治理難題如何破解?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德陽市以“黨心聚民心·德鄰一家親”工作品牌為抓手,有效推動解決群眾“小問題”,贏得民心“大認同”。

組織架構之變

六村合為一家人

此前,入住沒兩年,聚心嘉園群眾紛紛抱怨:“物業處理問題遲緩、打掃衛生不及時。”物業公司則倒苦水:“廣漢市有電梯的住宅物業費沒有低於每月每平方米1元的,而我們每平方米才收3毛錢,要不是政府每平方米補貼2毛錢,公司早就撤走了。”業主不滿意,按時交費的人越來越少,物業服務每況愈下,居民與物業公司矛盾愈發激烈。

“2020年之前,居民不滿意就堵大門。那時候哪個村的人鬧,我們就讓哪個村的黨組織書記去協調。”漢州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曾莉無奈地說,當時的局面是各管各、各看各的笑話。

事實上,“六村合一”后,原有的組織體系已無法解決6個村管理職能交叉的問題,誰來管、如何管,成為急需破解的首要問題。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德陽市委組織部以龍居社區為試點,從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改革破題,積極探索適合“村轉社區”抓黨建促治理的路徑方式,推動廣漢市委組織部、漢州街道黨工委在龍居社區培育形成“黨心聚民心·德鄰一家親”工作品牌,將原來的6個黨支部組建為龍居社區黨委,以樓棟為單位重新劃分黨支部和黨小組。同時,整合力量推出“德鄰家話”“德鄰家園”“德鄰家事”等特色做法,推動形成黨群一家親、社群一家人、鄰裡一家情的良好局面。

體系重構和力量整合后,聚心嘉園的矛盾糾紛迎刃而解。

針對群眾與物業公司的矛盾,由社區黨委牽頭指導成立業主委員會,組建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成立社區物業管理公司﹔駐社區單位負責人、物業公司負責人等組成“大黨委”,實施“大黨委”領導下的“物管委”負責制﹔“樓棟長”則與業主代表等組成小區監委會,對小區工作進行有效監督。

如今,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區物業管理公司將物業費仍保持在每月每平方米0.3元,卻實現了小區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德鄰一家親”初見成效。

議事機制之變

一家人說一家事

每周三,龍居社區黨委書記廖建國都會到聚心嘉園“社治十二坊”裡的“民情坊”,以“書記下午茶”的方式,傾聽居民心聲。“每次來這裡和居民聊天,都會打開我的工作思路。”廖建國感慨。

此前,面對從散居到聚居,原服務陣地分散,黨員群眾辦事不方便、對新環境明顯不適應等難題,社區黨委以“黨心聚民心·德鄰一家親”為統攬,以打造“德鄰家園”為突破口,通過整合空間資源,建立親民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配套政務、文化、公益等多項公共服務,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組織、享受服務。

“社治十二坊”是“德鄰家園”特色做法亮點之一。社區利用小區樓棟架空層打造了諸多“德鄰家園”活動空間,包括“互助坊”“賦能坊”“助老坊”等。與此同時,以“德鄰家園”為活動平台,社區不斷豐富“德鄰家話”系列群眾議事渠道,通過“四步工作法”、線上“居民說事”以及線下“書記下午茶”“回音壁”等,多渠道廣泛征集居民在基層治理等方面的意見建議,並及時處理問題,逐步形成社區搭台、居民共商的良好局面。

現在,居民劉期炳有空就待在樓下的“文明坊”,與鄰居們擺“龍門陣”。“像是回到以前大家住在一個村子的時候,溫馨、舒適。”劉期炳說。

自治功能之變

群眾唱主角 大家的事情大家干

聚心嘉園13棟,原是小區環境最糟糕的樓棟。“之前,不少居民習慣把電瓶車、自行車停在架空層,環境臟亂差、管理難。”社區黨委副書記羅小紅說,社區工作人員勸說了很多次,都不見效。

后來,眼看著其他樓棟逐步打造出寬敞休閑的架空層,13棟居民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於是,居民自發組成志願者隊伍,輪流值班對亂停亂放者進行勸阻,一段時間后,再也沒人亂停亂放。

為進一步用好“群眾之手”共建美好家園,社區深化“德鄰家事”自治工作法,通過深化積分管理激發居民參與熱情,推行基金眾籌、自願入股、服務互惠、積分兌換的“合伙人”模式系緊共建紐帶等,廣泛凝聚共治力量。羅小紅笑著說:“在‘德鄰家事’的激勵下,居民自治熱情愈發高漲,13棟居民自發購買花卉在樓下種植,還主動承擔起養護花草的任務,讓13棟一躍成為小區最美樓棟。”

“社區登記注冊志願者有120多名,但實際經常參與志願活動的志願者和居民不下300人。”廖建國說,通過“黨心聚民心·德鄰一家親”一系列舉措凝聚治理合力,居民不再分你我,在城與鄉的融合之中找到了自信和歸屬,在“變”與“治”的過程中相處成一家人。

“隻有經過實踐和群眾檢驗的舉措才具有生命力。‘黨心聚民心·德鄰一家親’根植於群眾需要,來源於基層實踐,目前已經在全市‘村轉社區’推廣。”德陽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劉洪介紹。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余娜)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