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我們的閱讀時間(讀書日特別報道)

2024年04月23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葉嘉瑩先生在閱讀。
  南開大學供圖
  圖②:正在工作的李佳穎。
  喜馬拉雅供圖
  圖③:王計兵在看書。
  徐千鶴攝

  圖④:胡玖承、胡婉婷兄妹倆在家中書桌前閱讀。
  受訪者供圖
  圖⑤:岳麓書院內,學生們在交流讀書心得。
  岳麓書院供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宣部出版局、印刷發行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閱讀是什麼?是一頁一卷,傳承千年文脈﹔是出行忙碌,隨身攜帶的星辰大海﹔是廣袤山鄉,指引孩子們成長的燈塔﹔也是靜謐時光,陪伴無數個日夜的詩和遠方……第二十九個世界讀書日,我們關注多種多樣的閱讀時間,這些鮮活的場景展現著當下人們閱讀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從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讀者視角,感受文明的印記,見証時代進步的力量。

  ——編  者  

  

  葉嘉瑩先生:

  “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

  早上八點  書房

  晨風拂過新葉,春光洒進書房。葉嘉瑩先生的案頭,放著一摞有關古詩詞的書稿。她執教近八十載的授課音頻,近年來正陸續發表,每處文字她都親自審讀。

  葉嘉瑩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一生致力於古詩詞研究,被譽為“詩詞的女兒”。

  如今已入期頤之年的葉嘉瑩,仍堅持投身古詩詞研究和推廣。她說:“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書為工作、為事業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詩詞裡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傳給年輕人。”

  在現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詩詞?葉嘉瑩說,詩歌的價值在於滋養精神和文化。“古典詩詞凝聚中華文化的理念、志趣、氣度、神韻。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往往是用生命譜寫詩篇、用生活實踐詩篇,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后的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力。”

  回首百歲人生,葉嘉瑩覺得,能與古詩詞交朋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葉嘉瑩所作的這句詩,也是她從事詩教事業的寫照。

  “我希望朋友們也能夠把你們讀詩時的感受、想法跟我談一談。”不久前,葉嘉瑩為“詩不遠人話迦陵”活動錄制了抖音短視頻,邀請人們分享讀詩心得,收到了從全球多地傳來的互動視頻。葉嘉瑩說:“看到有這麼多人都喜歡中國古典詩詞,我真是感動,更要感謝大家。”

  “在我看來,詩詞不是知識,不是學問,而是一種感發人心的力量,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不死。”葉嘉瑩說,“年輕人如果能夠多讀些古典詩詞,進入詩詞裡的感情境界之中,應該會獲得不少超越現實種種問題的有效力量。”

  (本報記者武少民)  

  

  有聲閱讀制作人李佳穎:

  “用聲音拓展閱讀的邊界”

  上午十點  錄音棚

  上午10點,走進錄音棚,李佳穎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耳機,沉浸在海量音頻中。幾部小說同時更新,一天3集,配音選角、監棚審聽,是喜馬拉雅有聲閱讀制作人李佳穎的工作節奏。近期海外版電視劇《三體》播出,她擔綱制作的《三體》廣播劇又一次迎來收聽熱,她和團隊正在開發更有沉浸感的全景聲版本。

  李佳穎大學時就愛好配音,工作后制作了《慶余年》《長安十二時辰》等數部播放量破千萬、破億的有聲劇作品。在她看來,“10年前,‘聽書’只是傳統閱讀的補充形式。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聽書、聽劇、聽課、聽相聲、聽播客……‘聽’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用聲音拓展閱讀的邊界。”

  劉慈欣曾這樣形容《三體》廣播劇,“最好的科幻,是能夠用最真實的細節,把人類帶到想象力的邊界,從這個意義上說,聲音可能是科幻最好的載體之一。”

  便捷、沉浸、陪伴,李佳穎用3個詞來形容有聲閱讀。“有聲閱讀降低了全民閱讀門檻,可以伴隨運動、家務、通勤等場景,讓閱讀更容易發生。”更重要的是,“音頻不僅能構建一個豐滿而富有細節的想象空間,還是提供情緒價值的伙伴。”李佳穎說。

  為什麼愛上有聲閱讀?不同人有不同答案。許多聽眾在平台上留言,“《三體》廣播劇陪我度過了整個青春期”“不僅能增長見識,更是精神的慰藉”“仿佛一個個小小的島嶼連成一片”。

  “用聲音滋養精神的土壤,收獲內心豐盛的力量。”李佳穎很慶幸,搭乘這艘光速飛船,在前往遙遠星際的途中,將讓更多人見到星辰浩瀚,宇宙無垠。

  (本報記者陳圓圓,李汶澤參與採寫)  

  

  “外賣詩人”王計兵:

  “外賣箱裡總會放一本書”

  下午三點  讀書會

  下午3點,江蘇省昆山市科博中心,一場由昆山市委市級機關工委舉辦的閱讀活動正在進行。“2002年,我來到昆山打工,工地路邊的舊書攤,讓我平淡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王計兵與讀者分享。

  今年55歲的王計兵是一名外賣員,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送外賣期間,他寫下了幾千首詩,並在2023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趕時間的人》,被稱為“外賣詩人”。

  早些年,王計兵在遼寧沈陽一處建筑工地做工,每天晚上到舊書攤看書。在沂河做撈砂的重體力活時,王計兵坦言,“晚上的讀書和寫作,讓我可以忘記白天的勞累。”閱讀之余練習創作,他把文字寫在本子上,又工工整整地謄在稿紙上拿去投稿,在雜志上陸續發表了10多篇小說。

  2002年,王計兵和妻子來到昆山工作,從拾荒開始,到做小買賣、擁有店鋪,生活越來越安定,“但閱讀和寫作沒停下來,因為在書中,我能找到精神寄托。”

  2018年,王計兵送起了外賣。一個個取餐送餐的日夜,都成為靈感迸發的詩意時光。“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隻有一站與下一站”——這首《趕時間的人》,就是他在來回奔波三次、終於把外賣送到顧客手中后寫下的。

  “我的外賣箱裡總會放一本書,在等外賣的間隙或者訂單空閑的時候看,現在主要在手機上閱讀。”如今,王計兵已創作5000多首詩歌,出版3本詩集,還在進行非虛構寫作。他說:“閱讀給我的人生帶來‘加速度’,為忙碌的生活錨定方向感。”

  (本報記者王偉健)  

  

  小學生胡玖承、胡婉婷兄妹:

  “我家有了專門讀書的地方”

  下午五點  書桌

  下午5點,五年級學生胡玖承放學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坐到書桌前,翻開一本《茶館·龍須溝》。“今年我家有了專門讀書的地方,我和妹妹都很開心。”胡玖承說。

  胡玖承和堂妹胡婉婷生活在一座位於長江江心的島嶼——湖北省枝江市百裡洲鎮,兩人都由爺爺奶奶照顧。“哥哥喜歡看課外書,也帶著妹妹一起看。家裡有本《西游記》,書角都翻爛了。”胡玖承的爺爺說,“孩子們知道我們條件有限,很少提要求。好在木蘭和志願者經常來看他們,還送來了兩張新書桌。”

  老人口中的木蘭,是百裡洲島上書店創始人陳木蘭。這些年來,島上書店為居民提供免費閱讀空間,定期舉辦讀書會等活動。但島上交通不便,活動很難覆蓋到偏遠的村子。陳木蘭和志願者們調研發現,村裡一些小朋友不光缺少課外讀物,有的甚至沒有一張專用的書桌。

  去年底,島上書店發起“一平米閱讀空間”項目,成立“鄉村伴讀·悅讀枝江”志願服務隊,聯合鎮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志願服務,為孩子們送去書桌、台燈、書本,布置閱讀空間。

  捐贈的桌椅根據各家尺寸定制,書籍則是在了解小朋友的興趣愛好后精心挑選的,其中不少來自人民日報社“鄉村伴讀計劃”公益項目的捐贈。“胡玖承喜歡文學,我們就選擇了一批人文類書籍。”陳木蘭說,團隊計劃用3年時間,幫島上100個孩子打造閱讀空間,讓閱讀服務不斷延伸。

  “小小的閱讀空間,是愛與夢的起點。”陳木蘭說,“希望孩子們知道,人生有書籍陪伴,前行路上就總有一盞燈在發光。”

  (本報記者強郁文)  

  

  湖南大學師生:

  “與歷史、與先賢、與未來對話”

  晚上八點  岳麓書院

  天色已暗,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文廟明倫堂亮起燈光。研討室內,汲泉興趣小組《周易正義》讀書會的興趣導師與十幾名學子正在熱切討論。

  汲泉興趣小組於2009年成立,閱讀對象涵蓋《尚書》《說文解字》等中國經典。“與歷史、與先賢、與未來對話,書院形成了師生共同切磋琢磨、研讀經典的濃厚氛圍。”岳麓書院黨委副書記謝豐介紹,“汲泉”一名就取自書院汲泉亭,意為學習要像汲取泉水一樣源源不斷、融會貫通。

  今晚師生們讀的是《周易·蒙卦》的4句原文及注疏。每句各由一名同學領讀,作出闡釋、提出問題,再由指導老師、岳麓書院副院長陳仁仁教授答疑解惑,“蒙卦講述的正是事物的初期階段,處於蒙昧狀態,如何正確獲得啟蒙。今天的人們,依然可以從其中關於教與學、蒙與明的辯証關系中獲益良多。”

  “讀了一個多學期,剛讀到第四卦。”博士研究生嚴木遠是《周易正義》讀書會召集人,他覺得讀書不在貪多求全,而是要逐字逐句,力爭掌握做學問的方法。

  這樣的讀書會,在岳麓書院每周都有好幾場,已經延續了10多年。“讀書會與課堂教學不同,師生會在平等狀態下進行思想碰撞。”陳仁仁覺得,讀書會培養的不僅是疏通字詞的功夫,更錘煉問題意識和學術思維。

  在書院裡讀經典是什麼感受?“沉澱自身,修養心性”“學習歷史,感受古人為人、為學的力量”“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讀書,更重要的是試圖尋找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和古籍相處”……

  將近晚上10點,熱烈的討論已經超出了原定的時間,師生們讀到精妙處,不由得會心一笑……

  (本報記者孫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3日 11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