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魏哲哲
2024年04月11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學生小黃在網上看到,他的幾名同學將惡意詆毀他的微信筆記、不雅視頻在群裡、朋友圈裡轉發。小黃遂將轉發者起訴到法院,法院判決轉發者賠禮道歉並承擔賠償責任。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網絡侵權類案件審判白皮書,並通報了10個網絡侵權類典型案例。
據介紹,北京四中院作為北京互聯網法院的二審法院,集中審理北京市范圍內在互聯網上侵害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等民事權益而產生的糾紛﹔通過電子商務平台購買的產品,因存在產品缺陷,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而產生的產品責任糾紛等網絡侵權類案件。近3年來,進入二審的相關網絡侵權類案件超過1600件,主要以網絡侵犯名譽權為主,同時涉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一般人格權、個人信息權益等人格權益,部分消費和服務類案件涉及網絡賬號、游戲道具等虛擬財產類侵權糾紛以及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保護。審理情況顯示,大部分侵權類案件在經兩審審理后最終被認定侵權成立,侵權主張的支持率較高。
北京四中院副院長李迎新說,在北京四中院審理的所有網絡侵權案件中,網絡言論類侵權佔比最高,侵權行為多發生在微博、微信、短視頻、貼吧、問答型知識平台上,因網絡言論隨意性強、公開范圍廣,矛盾化解難度較大。
白皮書顯示,近年來涉未成年人的網絡侵權案件頻發,以校園言論侵權、網絡交友問答類言論侵權、網絡游戲言論侵權、個人信息類侵權等為主,受害人雖然通過訴訟得到了合理補償,但由侵權行為引發的連鎖反應往往會給受害人甚至加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影響,部分甚至導致學業中斷、精神抑郁,嚴重影響家庭生活,類似現象應引起家長、學校、社會的重視。
據了解,與數字生活、人工智能息息相關的新類型案件也在不斷涌現。例如,涉及個人信息、數字人格權、數據財產權等方面的侵權案件,在網絡社交、網絡購物、網絡信息內容服務等不同應用場景中都有發生,部分案件僅有單一主體直接侵權,部分案件存在多主體共同處理個人信息侵權,對案件事實查明、法律適用均提出了新的挑戰,考驗著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智慧。
白皮書還圍繞在司法審判中發現的“自媒體發文隨意配圖”“社交媒體賬號管理不當”等問題提出了建議,助推清朗網絡空間構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1日 1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