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耳科專家吳皓——

給更多人帶來聽力健康(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李泓冰 姜泓冰

2024年03月26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吳皓(右)在查房。

  吳皓(前排右一)在做手術。
  以上圖片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提供

  人物小傳

  吳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長期從事耳科學和聽覺醫學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累計完成耳神經顱底手術超過5000例。牽頭建立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規范,並在全國推廣。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等。

 

  “我國20歲以下聾啞人大幅減少了!上海的聾啞學校,從上世紀90年代的22所,到現在隻剩下兩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耳科專家吳皓說,如今他正爭取讓聾啞兒童人數無限接近於“0”,繼而再向阻斷阿爾茨海默病的繼發因素之一——老年聽力喪失發力。

  通過基因篩查,數十萬中國兒童避免了終身聾啞

  據調查,在人群中,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為1‰—3‰。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聾啞學校還很多。到2021年,雖然特殊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但聾啞學校數量卻縮減了一半以上,原因是20歲以下聽障人士數量快速減少。這是怎麼發生的?

  耳蝸是聽力受損的關鍵部位,早期植入人工耳蝸是重建聽力的重要手段。吳皓團隊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1歲以內植入,手術安全性良好,術后孩子的言語發育、環境適應和社交能力都會顯著提高。

  能不能從一出生就“找”到他們?2001年,調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吳皓,擔任兒童聽力篩查中心的首任主任,帶領團隊嘗試在產房開展大規模新生兒聽力篩查。

  發達國家都有新生兒聽力篩查系統,但成本較高、操作復雜,還需要培養專業聽力師。吳皓團隊幾經研究,錨定操作簡便的耳聲發射技術,哪怕是鄉村醫院的產房護士,經過培訓都可掌握。但技術也有缺點——存在假陽性。他們繼續鑽研,發現在嬰兒出生72小時前后篩查,假陽性比例最低﹔首次篩查存疑的孩子,出生四周后回訪復測,可繼續降低假陽性風險。

  吳皓團隊擬定了《新生兒聽力篩查和診治方案》,並簡化成“三步法”,容易操作,很快便在上海鋪開。他們還撰寫了一份全國各地聽力篩查情況的調研報告。2014年,原國家衛計委啟動全國貧困地區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涉及49萬例新生兒。隨后,各地相繼開設聽力障礙診治中心,如今我國已實現地市級全覆蓋。

  然而,仍有通過篩查的孩子,日后出現聽力問題。吳皓團隊選定了上海楊浦2006年幼兒園入園新生開展聽力篩查,發現部分兒童是“遲發性耳聾”。團隊回到實驗室反復研究,找到了遲發性耳聾易感基因。數十萬中國兒童,因此避免了終身聾啞殘疾。

  在釘子尖上“繡花”,完成耳神經顱底手術5000余例

  后來,擔任了國家衛生健康委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診斷治療組組長的吳皓,通過調查發現:一些患兒先天就沒有聽覺神經,無法通過人工耳蝸植入恢復聽覺。

  怎麼辦?聽覺腦干植入手術能解決問題。吳皓團隊迎難而上,2019年1月,他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聽覺腦干植入手術,將一枚直徑僅5毫米的電路板,精准植入一名2歲兒童大腦深部的聽覺中樞,通過刺激聽覺神經元,讓孩子對聲音產生反應。極其復雜的高難度手術,相當於在釘子尖上“繡花”。

  2024年,這個孩子已經7歲,和同齡的正常孩子一起讀小學。上海九院也成為國內從事兒童聽覺腦干植入手術實力較強的治療中心,已經完成108例手術,平均手術時間縮短至5個小時左右。

  如今,吳皓還會經常回憶起1996—1998年,在法國做臨床博士后的經歷。當時30歲出頭的他,以頑強的毅力學法語,通過法國外籍醫生考試,成為住院醫師。“否則隻能‘看手術’,不能‘動手術’。”吳皓說,在眼耳鼻喉各路神經密集的顱底方寸之地做手術,風險太高,一點點失誤,都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領域的知名專家,吳皓擔任了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在耳聾、聽神經瘤、頸靜脈孔腫瘤等高難度手術領域,累計完成耳神經顱底手術5000余例。

  關注老年人聽力健康,推動相關檢測研究

  近年來,上海九院的醫生們很重視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202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中,上海九院一舉斬獲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人獲“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同時,吳皓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成果:首次在分子層面揭示耳蝸突觸病變的新機制。

  年輕醫生,經常能聽到吳皓語重心長的教導:“醫生做科研,要做有意義的科研,要通過科研解決臨床問題。”“優秀醫生不光要會開刀,還要成為科學家。”“醫院一直提倡科研,基礎、臨床、應用、轉化都重要。”

  說到就要做到,吳皓率先垂范。他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51篇,主持或參與制定行業技術規范、指南、共識10項。在他的帶領下,上海九院較早成立臨床研究中心,建設醫工交叉平台。2022年,上海九院成為獲得上海知識產權成果獎的唯一醫療機構。

  聾兒少了,吳皓又將目標聚焦在老年性耳聾領域。老年人聽力不好,沉默寡言,易患阿爾茨海默病。吳皓對此很焦慮。

  5年前起,吳皓團隊在上海寶山、浦東選擇典型社區,建立老年人聽力健康研究隊列,開展基因測序和干預研究,以便弄清老年性耳聾的發生,到底是哪些基因在起作用,再判斷能否通過基因篩查提前干預,也希望發現新的藥物。他們還調查了長期在高噪聲環境中工作人群的聽力受損情況,尋找對噪聲敏感的基因……

  如今,年近花甲的吳皓,一談到未來,眼裡炯炯有神。在他看來,未來人工聽覺效果會更好:通過基礎研究,形成更好的編碼機制,讓人工耳蝸在聲音轉化過程中提取更多信息,讓患者聽到更自然的聲音﹔結合基因治療,讓內耳細胞再生……“如果一生隻做一件事,我希望給更多人帶來聽力健康。”吳皓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6日 06 版)

(責編:李楓、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