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2024年03月03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中國畫《百花齊放》,廣東畫院集體創作。 |
![]() |
中國畫《多彩荷塘》,作者馬書林。 |
![]() |
中國畫《紫氣東來》,作者謝青。 |
![]() |
中國畫《青鷺》,作者萬小寧。 |
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畫科之一,與人物畫、山水畫共同構成中國畫的完整體系。新時代,花鳥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深入生活,積極拓展創作空間,既賦予花鳥畫新的主題與內容,增強其表現力﹔又創新技法與形式,彰顯時代審美趣味。近些年,各地陸續圍繞花鳥畫舉辦專題展,展示創作成果,深化學術研究,推介優秀作品。從攝人心魄的巨作到怡情悅性的小品,眾多優秀作品共同勾勒出時代新貌,展示花鳥畫的獨特魅力。
展現新氣象 禮贊美好時代
傳統花鳥畫多表現自然、贊美生命,承載著畫家托物言志的情與思。歷代花鳥畫名家或描繪珍禽吉獸、祥花瑞草,或表現彰顯文人雅趣的梅、蘭、竹、菊等題材,創作出一批經典作品,留下了寶貴藝術傳統。如今,借助花鳥畫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作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成為當代花鳥畫家的重任。
縱觀近些年的花鳥畫新作,以花鳥傳情達意、謳歌時代的作品數量佔比較高。廣東畫院歷時半年集體創作的巨制《百花齊放》,長12米、高7.4米,應用嶺南畫派獨特的花鳥畫創作技法“撞水撞粉法”來實現豐富的層次效果。畫面中,各省區市的代表性花卉競相盛放,禮贊欣欣向榮的大國氣象。“姹紫嫣紅·時代意象——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主題創作學術邀請展(陝西站)”上,林藍的《春暖珠江》、馬新林的《報喜圖》等作品,均以火紅熱烈、生機勃勃的繁花歌頌美好時代。吳悅石的《紫綬春光》、馬書林的《多彩荷塘》則以寓意吉祥的紫藤、象征和美的荷花抒寫胸中逸氣,傳承寫意精神。在對客觀物象進行藝術提煉的基礎上,花鳥畫家將個人情感與審美情趣融入創作,使花鳥畫不隻悅目,更加愉心。
怎樣以傳統筆墨書寫新時代萬千氣象?關注國家大事,表現時代主題,升華立意與構思,成為當代花鳥畫創作的新面向。入選“花香鳥語——第三屆福建省花鳥畫大展”的陳博聖《古瓷傳絲路》,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畫面近景處,擺放著各類青花瓷器,旁邊臥著古絲綢之路上的必備交通工具——駱駝,背景以淡墨描繪了頗具異域風情的建筑,畫家通過巧妙表現“一瓷越千年”,反映了穿越時空的絲路精神。入選“滇雲集萃——2021年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師作品展”的麻元彬《扶貧互助——記留壩縣楊家溝中華蜂養殖基地》,則以沒骨法展示現代農業基地新圖景,構思新穎。畫面中,一隻隻振翅飛翔的中華蜂,體現了傳統花鳥畫的寫意之美﹔新蜂箱、養蜂技術圖書等,則為作品增添了時代氣息。
在創作中,越來越多花鳥畫家另辟蹊徑,把傳統花鳥畫置於更寬廣的文化視野中,將花鳥畫的表現優勢與重大主題相融合,使作品既彰顯傳統文化精神,也生動反映時代氣象。
拓展新內容 反映多彩生活
如何擺脫傳統固有觀念對花鳥畫表現對象的限制,實現藝術創新?許多創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豐富多彩的時代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拓展花鳥畫創作內容。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啟迪著美術工作者以畫筆表現新題材。“文質清華——2023年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師作品展”上,焦永峰的《付款,請掃二維碼》便體現著創作者對時代發展的關注。畫面以成堆摞放的白菜為視覺主體,嫩綠的白菜與黑色的桌布形成鮮明對比。白菜堆中,一張電子收款二維碼折射出當代生活的便利。入選“陝西省第五屆中國花鳥畫作品展”的付曉青《平淡生活》也是同類題材作品,畫家以12張組畫的形式描繪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美味佳肴,並將幾張電子收款二維碼與新鮮食材巧妙結合,意境清新雅致。科技與生活的融通,成為花鳥畫創作的點睛之筆。
當代花鳥畫的表現對象逐漸突破傳統折枝花鳥范疇,對城市題材花鳥畫的探索,成為創作中的新亮點。比如,“花香鳥語——第三屆福建省花鳥畫大展”展出的林晨昕《春色滿園》,以城市花店為對象展開創作,通過對各類花卉的浪漫描繪,塑造了溫馨的花房空間。“百花向陽——2021全國花鳥畫作品展”上,劉宏偉的《平林在望》則以蕭寂冬日裡城市的樓房、路燈為主要元素,樹木與禽鳥穿插其間,構成一幅意境空靈的城市題材花鳥畫。“金城花語——全國工筆花鳥畫展”中,吳敏潔的《數樹深紅出淺黃》、薛興君的《校園新時代》等作品,將快遞櫃、智能掃地車等新事物融入創作,使作品更貼近當代生活。
鳥語花香的美好家園,是人類共同的向往。通過作品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也成為當代花鳥畫創作的重要主題。“和美生態·博物雲南——花鳥畫創作展”,配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舉辦,參展作品聚焦雲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不同藝術語言呈現生物多樣性之美,引導大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其中,趙芳的《遠方·月之歌》以精細筆法描繪了3隻正在月色中漫步的野象,通過色彩的弱對比營造出朦朧審美意境。“從可園出發——中國花鳥畫展”則立足嶺南花鳥畫創作傳統,廣邀各地畫家以筆墨抒寫自然。萬小寧的《青鷺》、王清麗的《幸福家園》、鄧海林的《竹林集禽圖》等作品,均聚焦動物在大自然中閑適怡然的生活情境,彰顯和諧生態之美。其他展覽上,肖志美的《花間密語》、梁東峰的《樂居圖》等作品,圍繞城市生活中人與寵物、綠植之間的關系,運用或洒脫或細膩的筆觸,生動詮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主題。
時代發展賦予花鳥畫家更多新思考。他們將自身所見所感融於筆端,表達對自然、生活、藝術與生命的深刻理解,也使傳統花鳥畫綻放新生機。
探索新形式 彰顯現代審美
改革開放以來,花鳥畫作品對形式美的追求逐漸凸顯,尤其是新時代以來,花鳥畫家更加注重以多元手法體現形式美感。當代花鳥畫對形式美的探索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純技法層面的形式探索,二是內容與形式的創新結合。
技法形式的創新,是花鳥畫家專業水平的體現。花鳥畫作品優秀與否,早已不停留於是否畫得像、畫得漂亮或是有筆墨趣味的層面,而是要有畫意,要體現當代審美追求。這就要求創作者對畫面形式感的探索必須持續跟進。“沒骨新風——沒骨法新探作品展”匯集諸多現代沒骨花鳥畫新作,展示創作者在體悟學脈、營構布局、拓展題材等方面的新實踐。其中,李恩成的《初春》將傳統沒骨花鳥畫、寫意精神與富有現代感的構圖、語匯巧妙融合,使作品自然靈動,凸顯野逸之美。入選“2021雨花滿天——全國花鳥畫作品展”的陳麗《靜水流聲之二》,則通過黑白色塊分割畫面,再以黑色的蝌蚪、白色的荷梗營造出點、線、面交織之勢,令作品充滿形式感。
不滿足於純粹的技法語言創新,花鳥畫家著力推動內容與形式有機融合,使作品生發新意。一些畫家運用時空交錯的表現手法,表達對現實與未來的思考,令作品充滿藝術張力。在彭漢宗的作品《嬉游高峻》中,聚光燈下,白馬立於山巔,與鬆間攀木探水的猿猴共同望向水面,既有古典韻味,又超越現實,傳遞出對世界的好奇與想象。羅翔的《歡樂谷》同樣如此。畫家將現實與想象相結合,描繪了一群野生動物出現在城市地鐵車廂內的場景,引發觀者對自然與工業文明、動物與人類關系的深層探究。
近年來,不少美術館、博物館梳理館藏花鳥畫資源,推出專題展,為傳統花鳥畫走入當代生活打開新窗口。如“美在‘賞心’——中國美術館藏花鳥畫展”“葩華綻瑞 吉羽逢春——北京畫院藏花鳥畫精品展”“萬物從容——山東美術館迎新春館藏花鳥動物畫精品展”等,集中展出吳昌碩、齊白石、林風眠等名家的花鳥畫作品,不僅助力藝術惠民,更為青年畫家成長提供養分,使其更深刻地了解花鳥畫發展歷程、文化內涵與多元面貌,從而推動當代花鳥畫發展。
當下,花鳥畫壇不斷涌現新人新作,畫家們以飽滿的熱情,感受時代脈動,在豐富主題內涵、題材內容、藝術形式等方面持續深耕,不斷推進傳統花鳥畫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花鳥畫的時代價值,在創作、展覽、研究等方面久久為功,將為大眾理解中國畫、走近傳統文化提供新視角,為花鳥畫繁榮發展帶來新契機。
(作者為廣西藝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3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