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恢宏畫卷 接力譜寫長征頌歌(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鄭 工

2024年02月25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連環畫《征路星火》之一,作者沈堯伊。

  中國畫《赤水河畔》,作者何加林。

  油畫《偉大轉折》,作者孫為民。

  中國美術館《長征組雕》之“婁山關大捷”,主創吳為山。

  油畫《萬水千山》,作者余歡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長征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美術工作者圍繞長征主題進行創作,銘記歷史、弘揚長征精神。新時代,伴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美術工作者突破媒介限制,圍繞再走“長征路”、再寫“英雄譜”、再現“紅飄帶”展開主題創作,突出精神性與當代性,為紅色文藝注入時代審美,禮贊偉大勝利,弘揚崇高精神,吟詠感人故事。

  “長征路”的時代內涵詮釋

  近年來,隨著“重走長征路”廣泛展開,美術界也掀起“重走長征路”寫生熱潮。美術工作者通過深入生活豐富情感體驗,感悟歷史、觀照現實,以藝術之筆傳承紅色基因。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主體建設范圍涉及15個省(區、市),美術工作者紛紛走進這些紅色聖地,以現場寫生將長征文化轉化為精神圖式,賦予長征主題更豐富的表現、更深刻的內涵。比如2023年,中國國家畫院組織該院以及各地名家30余人“重走長征路”,到四川瀘州開展為期6天的採風寫生。地處四川、貴州和雲南三省交界的瀘州,是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發生地,留存有不少紅色文化資源。深入現場,美術工作者胸中意象迭起,思緒紛呈,從描繪紅色遺址、狀寫山川新貌,到為當地民眾畫像,他們將現實觀察與藝術想象結合,大力弘揚革命文化。撫今追昔,這種寫生不同於一般的紀實性寫生,描繪的對象不僅是眼前所見,更有著歷史的厚重感。

  “重走長征路”寫生自20世紀50年代便已開始,如今最大的變化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消除了創作主體與表現對象之間無形的“隔閡”,美術工作者通過現場的深度體驗實現情境交融。現場的觀看,如何反映為畫面立意,考驗著每一位創作者的眼力與才智。這從“紅旗躍過汀江——全國名家龍岩採風寫生作品展”中能夠管窺一二。岳黔山中國畫《長汀龍潭公園寫生》實現了由具象到心象的轉化。畫面被一棵大樹的濃蔭覆蓋,一座古亭掩映於樹下,不僅在視覺營構上生發新意,也讓觀眾可以從中感受深刻意蘊和人文精神。張彥中國畫《南溪秋色》中,永定土樓只是點景,畫面主體則是滿樹滿架的累累果實,由此形成古今對話。這些景物在畫家筆下都有著象征意義,不是孤零零地被提取出來,而是融入現實場景,如羚羊挂角,境界自然生成。

  當年紅軍長征充滿艱辛困苦,而今“走好新長征路”同樣考驗著人的意志。美術工作者如何藝術地反映“行路難”這一主題,賦予畫面精神感召力?孫憲中國畫《長征第一山瑞金雲石山》,以豎幅構圖、仰視角度,刻畫了高聳入雲、如紀念碑般靜立的懸崖峭壁,一排石階逐級向上,頂部建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舊址,這些意象共同訴說著革命先輩走過的艱苦歷程。余歡地油畫《萬水千山》,以橫幅構圖營造險峻意境。畫面上,青山白雪盡顯曠遠與沉靜,近景處是紅軍跋山涉水的情景刻畫,雪山之美、自然之險和紅軍不屈的意志融為一體。魏廣君中國畫《大別山》,則以巍峨高聳的山體彰顯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和剛毅精神。通過不同角度的刻畫,美術工作者生動展現長征精神的時代意義。

  重走長征路,美術工作者通過長征主題展開新思考。像孫為民油畫《偉大轉折》、何加林中國畫《赤水河畔》等,都立足新感受和新體驗,不斷創新藝術視角和形式。主題美術創作在與讀者的情感共鳴中,釋放藝術感染力,啟迪思想,傳承精神。

  “英雄譜”的人民形象塑造

  長征路上,壯烈犧牲的戰士,鑄就不朽的豐碑。再寫長征英雄譜,成為新時代美術工作者感悟初心使命、圖繪信仰之美的重要方式。

  新時代長征題材美術創作更注重弘揚“人民英雄”這一主題。大型創作《長征組雕》尤為典型。為增加中國美術館典藏,該館於2021年立項《長征組雕》創作項目,館長吳為山擔任主創,遴選國內優秀中青年雕塑家組成創作團隊。團隊多次深入福建、四川、貴州等地採風,歷時2年完成創作。該組雕涵蓋“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婁山關大捷”“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等長征路上的重要戰斗,以及“爬雪山”“過草地”等重要事件。其雕像主體人物大都為普通戰士,人物的體量不大,但場景塑造大氣磅礡、鏗鏘頓挫,人物刻畫形神兼備、生動感人,情態動作與歷史情境相契合,整體氣勢與布局凸顯革命戰士的戰斗力及一往無前的精神。

  組雕的敘事性強,群像繪畫也強於敘事。在繪畫創作中,美術工作者著意突出“人民的力量”。中國國家畫院“情滿大別山——大別山精神暨紅25軍歷史題材寫生創作展”上,陳鈺銘中國畫《獨樹鎮轉移》、紀連彬中國畫《夜行》、尚可中國畫《前赴后繼》、趙培智油畫《出發》等,都是對無名戰士群像的刻畫。也有美術工作者通過對個體形象的細膩描繪,引發觀者對群體的聯想,比如“藝術新長征——贛州、遵義、白銀三市紅色美術作品聯展”展出的嚴恩浩版畫《征途·1934》。一件件作品,通過展現無名英雄的奮斗與犧牲,表達人們對正義的追求以及革命的偉大。

  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各個主題展示區以及公共文化空間的景觀設計中,“人民英雄”的形象也無處不在,成為生動的黨史教材。

  “紅飄帶”的藝術景觀營構

  長征被作家魏巍譽為“地球的紅飄帶”,他用文字敘述了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的恢宏歷程。美術工作者則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以真實、直觀、生動的視覺形象再造“紅飄帶”景觀,傳承紅色記憶、賡續革命精神。

  一些美術工作者長期傾心於長征主題創作,其中體驗最深、著力最多、用力最持久的要數沈堯伊先生。2021年,在國家大劇院“地球的紅飄帶:長征三部曲——沈堯伊連環畫作品展”上,沈堯伊自1988年以來先后創作完成的“長征三部曲”首次聯袂亮相。《地球的紅飄帶》《長征·1936》《征路星火》三部曲全景式描繪了波瀾壯闊的長征史詩。用美術創作再現歷史的真實,體現於每一處細節,包括一個動作、一件服裝、一把手槍、一張椅子、一頂斗笠,以及每個人物、每次會議、每場戰斗、每個事件中的各種關系等。為深刻描繪這條“紅飄帶”,沈堯伊幾十年來五次獨自重走長征路,採訪老紅軍以及沿途各地老鄉,尋找相關歷史資料,反復琢磨每一件道具、推敲每一幅畫面。在追求歷史真實之外,沈堯伊同樣注重藝術表現力度,如他所說:“力度是紅軍精神的形象表現。”為此,他選擇了極具力量之美的黑白版畫,將個人情感體驗融入創作,並運用木刻、石版、銅版等多種技法,使人物形象刻畫充滿精神張力,最終成就了中國美術史上的一部紅色經典。

  數字技術煥新藝術表達。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的特色項目,2023年10月,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開館運營。一眼望去,紅色飄帶狀的建筑蜿蜒起伏,體現著“高昂的旗幟,不絕的隊伍”這一設計理念。展館擁有實景異形顯示系統,以全息影像、虛擬現實、三維聲場等技術,讓觀眾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2024年1月15日,大型長征文化沉浸式紅色劇目《偉大轉折》,在貴州省遵義市鳳凰山文化廣場的偉大轉折劇場首演,通過巨幕油畫、山水共舞、環繞音效等手段,產生令人震撼的環幕效果,生動呈現紅色革命史詩。“藝術+科技”的創新展示,推動長征精神轉化為新長征路上的前進力量。

  在現實空間中,系統設計更好服務人們尋蹤紅色遺跡。不少地方在長征沿線遺址設計步行道,以深入體驗的方式,建構起公眾與歷史及自然的對話。如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陶家河鄉紅25軍長征集結地歷史步道設計,將長征文化主展示區、戰場展示帶、軍民情展示帶、戰斗遺跡體驗區和軍民團結紀念區等融合起來,把長征主題敘事轉換為“愛我河山”的審美日常,使之成為大眾可深度參與的一項紅色文旅項目。

  新時代長征主題美術創作的視野是多維的,方法是多樣的,語境是親切的。美術工作者以藝術自覺,將歷史融入現實,通過多元創作實踐把長征主題創作引向深入,讓寶貴的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作者為廣州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5日 08 版)

(責編:李楓、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