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願得長如此 年年物候新(詩詞裡的中國節·春節)

本報記者 孟 揚 曹怡晴

2024年02月10日07: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村民置辦好年貨后,興高採烈地回家。
  范昊天 趙恩秋攝影報道
  圖②: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楊庄村,書法家們為村民寫春聯送祝福。
  王 警攝(人民視覺)
  圖③:在重慶市萬盛老街,長桌一字排開,人們穿行其間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在熱騰騰的煙火氣中感受濃濃年味。
  王瀘州攝(影像中國)
  圖④:在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巋美山鎮溪尾村易地搬遷安置點,黨員志願者為剛搬新家的村民挂燈籠喜迎新年。
  詹繼成攝(人民視覺)
  圖⑤:在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體育廣場,藝術團成員表演節目“金龍迎春”。
  程 全攝(人民視覺)
  圖⑥:在四川省閬中市閬中古城,小朋友們手持燈籠表演節目,喜迎新春。
  王玉貴攝(新華社發)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總會給人們帶來新的憧憬。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春節不僅是喜氣洋洋、闔家團圓的美好日子,更是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節日。如今,許多國家和地區把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2023年12月,春節(農歷新年)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這一賡續數千年歷史底蘊的文明瑰寶,煥發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彩,也將迎來更為廣闊的世界舞台。

  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春節是一年的開始

  春節俗稱“過年”。在古代,新年的具體日期是不斷變動的,直到西漢頒布《太初歷》,確定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雖然后來的朝代對歷法有過修改,但大多依據《太初歷》,以正月初一為新年的第一天。

  什麼是“年”?年的形成,來源於古人對季節、收成、天象、歷法的認識。我國古代的“年”首先是與農作物一年一度的收獲相關。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古人發現庄稼的成熟與四季交替的周期密切相關,從而逐漸總結出自然規律,得出歷法以區分年、月、日。

  新年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例如,先秦時期新年被稱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期叫歲旦、正旦、正日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稱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時被稱為元旦、歲日等﹔到了清代,則叫元旦或元日。到了近現代,隨著公歷紀年法的使用,公歷1月1日被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被定為“春節”。

  春節是時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點。“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作為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不僅僅意味著豐收的喜悅、團聚的溫馨,也承載著朴素的心願、美好的希冀。

  元日述懷

  盧照鄰(唐)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千門萬戶  闔家歡聚

  除夕是團圓的時刻

  除夕是農歷臘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有交替之意,即“舊歲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歲”。除夕是年前籌備新年活動中最緊張忙碌的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天——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走親訪友、置辦年貨……而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一頓除夕的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分歲筵、合家歡等。吃年夜飯,是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最熱鬧的時候,也是年節中的重要習俗。

  北方人家除夕的餐桌上,最常見的是餃子。春節的餃子一般是除夕夜開始包,初一和初五食用。在南方,湯圓是過年時常吃的食品,取“團團圓圓”之意。此外,各地還有除夕吃年糕、卷春餅、蒸饅頭等習俗,熱騰騰的煙火氣中,透著濃濃年味。

  “守歲全家夜不眠”,年夜飯后,全家便要圍坐在一起通宵守夜,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到來,這種習俗就叫“守歲”。有學者認為,魏晉時開始有除夕守歲的習俗。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風土記》記載:“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這些帶著強烈儀式感的習俗,寄寓著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對家庭價值的堅守、對團圓共享的追求。

  元  日

  王安石(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春新歲  百事如意

  年俗是時光的風味

  大年初一,人們穿上新衣戴上新帽,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願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儀式,人們互相慶賀新年的到來,共同分享新年的喜悅。

  逛廟會也是許多地方春節的年俗。春節廟會往往匯聚多種傳統民俗活動:舞獅、說唱、游藝、雜技、歌會……豐富多彩的活動滋養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營造了喜慶歡樂的節日氛圍,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深厚與多樣。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年俗也不斷變遷。體育健身迎新春、文博場館過大年、網上購買新年貨、反向相聚共團圓……春節文化在繼承傳統的過程中不斷呈現出當代表達,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也讓新春佳節更加有滋有味,讓年味一年更勝一年。

  探春令·早春

  趙長卿(宋)

  笙歌間錯華筵啟。喜新春新歲。菜傳纖手青絲細。和氣入、東風裡。

  幡兒勝兒都姑媂。戴得更忔戲。願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0日 06 版)

(責編:王瀟瀟、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