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單位以改革創新抓好實戰化軍事訓練——

練強指揮能力 練好戰斗本領 練硬戰斗作風(強軍一線)

2024年01月31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聯勤保障部隊某團在荒漠戈壁組織演練。
  劉 宇攝
  圖②:火箭軍某部某發射分隊官兵列隊演練。
  陳 浩攝
  圖③: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官兵進行實戰化訓練。
  李 彬攝

  編者按:習近平主席指出,要堅持不懈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加強實案化對抗性訓練,加強重難點課目專攻精練,提高訓練質量和水平。

  緊盯現代戰爭之變,聚焦備戰打仗之需,近年來,全軍部隊深入推進實戰化軍事訓練,涌現出一批訓練實績突出、示范作用明顯的先進典型。

  日前,中央軍委印發通報,對9個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單位和20名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予以表彰。記者探訪4個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單位,走進實訓演練現場,呈現我軍推動軍事訓練全方位變革、整體性提升的實踐探索。

  

  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

  “攻下別人攻不下的山頭”

  本報記者  李龍伊

  在嶺南某地的一場全要素實兵對抗演練中,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作為紅方主攻力量負責率先進行搶灘登陸。演練開始后,戰場態勢犬牙交錯,攻防角色互換頻繁。藍方擋住紅方的第一波次進攻后,在岸灘火力的支援下,企圖阻止紅方兩棲部隊登陸。

  “我們連請求擔任奪佔藍方指揮所任務,保証扭轉戰局!”面對這一局面,“硬骨頭六連”連長立刻向紅方指揮員請戰。根據紅方指揮員安排,連長繼續擔負海上指揮任務,連隊指導員帶隊執行奪佔藍方指揮所任務。

  地面鐵流滾滾,空中戰機轟鳴。在艦炮和空中火力的掩護下,六連成功突破藍方岸灘陣地。在裝甲車輛的巨大轟鳴聲中,嘈雜的電台裡傳來了指導員孫斌斌堅定的聲音:“下車戰斗,執行!”趁藍軍還未作出反應,穿插小組迅速跳下步戰車,從兩側沖入密林隱蔽行動。

  面對復雜環境和艱難條件,指導員沉著指揮、臨機應變,全連官兵蹚過深水逆流、穿越山丘叢林、攀爬陡峭懸崖,不到兩個小時就佔領了藍軍縱深陣地。

  作為一支傳承紅軍血脈、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連隊,六連參加過161次戰斗,先后涌現出15名聞名全國的戰斗英雄,以戰備思想硬、戰斗作風硬、軍事技術硬、軍政紀律硬的“硬骨頭精神”享譽全軍。

  “瓦子街戰斗,戰斗英雄劉四虎在格斗中連續刺倒7名敵人﹔小尖山戰斗,排長林祖武戰至最后一人……遇到困難,我總會想起連隊先輩在戰爭年代總能夠啃下別人啃不動的硬骨頭,攻下別人攻不下的山頭。”演練結束后,指導員現場總結經驗,帶領全連官兵重溫連隊歷史。

  昔日的戰火硝煙散去,刺刀見紅、有我無敵的血性化作連隊血脈,融入一代代官兵的基因。連隊官兵渴望賡續革命先輩的戰斗精神,在未來戰場上打出“硬骨雄風”。

  (石偉、金碩參與採寫)  

  

  東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某艇員隊——

  “備戰遇到什麼,就深研什麼”

  本報記者  金正波

  深夜,某海域,一張艦機聯合立體封鎖網布陣海天。一條鋼鐵“巨鯊”隱匿潛行,時而靜默懸停、時而機動迂回……幾番曲折,又一次隱蔽穿透對手陣地,成功從深海突圍。

  艙室內,執行此次任務的東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某艇員隊官兵來不及欣喜,便投入下一場“戰斗”中。多年來,他們不斷錘煉打贏本領,用一次次隱形突擊掌握深藍戰場主動權。

  那年春,正在執行任務的艇員隊突然發現一艘“敵”艦。各戰位密切協同,成功捕捉目標蹤跡,准確掌握對手一舉一動。“這就好比一把利刃抵在‘敵人’的咽喉,對方膽敢輕舉妄動,我們隨時可以給予致命一擊。”艇員隊某軍官說。

  打仗要硬碰硬,訓練要實打實。艇員隊強化重點課題專攻精練,千方百計挖掘人與武器的最大潛能,在高強度、高難度的極限條件下尋求突破。

  一次演習中,上級要求艇員隊在復雜條件下,精准打擊“敵”編隊內的一個特定目標。這項“點穴”任務充滿風險挑戰,所有人都為他們捏了把汗。

  “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打敗不了的敵人!”艇員隊鐵了心要把這項任務完成。他們圍繞探尋武器捕捉目標的極限能力組織集中攻關,從戰時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形入手進行設計,經過上百次摸索,最終制定出某型武器攻擊對照表。

  “發射!”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武器直奔目標而去,圓滿完成精確打擊任務。談及成功秘訣,艇員隊官兵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四個字:鑽研打仗。“備戰遇到什麼,就深研什麼。”近年來,艇員隊瞄准實戰靶心,常態化開展作戰問題研究,大力創新戰法訓法,不斷提升打贏能力。

  “讓官兵們多貢獻訓練的金點子。”艇員隊軍官介紹,他們充分發揮官兵在戰備訓練中能直接感知問題的優勢,積極搭建成長平台,推動艇員能力素質成長,實現戰斗力節節攀升。

  (練偉參與採寫)  

  

  火箭軍某部某發射分隊——

  “戰備不避難,打仗才不會難”

  本報記者  金正波

  近日,火箭軍某部某發射分隊官兵,趁著夜色離開營區,向著深山進發,執行駐訓演練任務。

  次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進這個無名山坳,分隊長張明已全副武裝。警報聲四起,官兵們火速拿起裝具,直奔戰位……大家動作很快,張明卻不滿意:“按理說還能再快5秒,問題出在哪裡?”

  這是駐訓的一個普通清晨,也是該分隊備戰打仗中追求極致的縮影。用張明的話說,彈在架上,引而待發,必須時刻擰緊備戰發條。

  上午,分隊組織訓練抽點考核。但考核組抽點的導彈操作手(又稱“號手”)多是替補,考題中又有四成是險難課目。張明說:“戰備不避難,打仗才不會難。”

  考核非常嚴格,四處架著攝像頭。三級軍士長武曉現介紹,考核全程會被多角度記錄下來,甚至呼吸和情緒上的變化,都可能成為“扣分項”。

  “通信中斷,模擬敵機將在發射窗口時間臨空。”分隊考官的一個問題讓考核現場立刻緊張起來。打,發射架可能被摧毀﹔撤,無法完成任務。攝像頭清晰記錄下了號手從緊張到額頭冒汗的變化。

  武曉現認為,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有助於提升打贏能力。分隊要求號手將這些日常考核中的經驗或教訓一一記錄下來,及時總結,以利再戰,他們稱之為“勝戰台賬”。

  分隊二級上士畢瓊豪的“勝戰台賬”記了厚厚一本。在一次專業技術考核中,面對考官連問的11個刁鑽問題,他都對答如流。前不久,分隊參加實戰演練,畢瓊豪和他的戰友們靠著這本台賬,在實戰背景下連續成功“發射”數枚導彈。

  駐訓持續,張明正籌劃著“極限課目”——“三抗一倒”訓練,即抗缺氧、抗飢餓、抗疲勞和倒時差訓練。也正是這樣的訓練,讓分隊八成以上定崗號手具備“一專多能”,連續兩年在專業技術考核中奪冠。

  (田亮、王天林參與採寫)  

  

  聯勤保障部隊某團——

  “細微動作關系生死成敗”

  本報記者  李龍伊

  烈焰燃燒、硝煙彌漫、槍炮轟鳴……隆冬時節,聯勤保障部隊某團訓練場熱火朝天。一輛運輸車如猛虎般將火焰撕開一道口子,向前疾馳。駕駛員向躍東直視前方,龐大的運輸車在他的手中變得矯捷靈活,快速通過一個個障礙路段,揚起沙塵陣陣。

  “戰場瞬息萬變,必須要在各種極端復雜路段開得快、開得好,才能確保優質高效保障。”現場跟訓的團領導介紹,隨著團隊執行任務增多,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對駕駛員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為進一步提升駕駛員的作戰意識和駕駛能力,該團創新戰地駕駛技能組訓法,依托戰地駕駛訓練場,構建基礎訓練區和模擬實戰區,按照“鞏固技術同步練、戰技融合加難訓、實戰場景綜合評”3個階段開展訓練,循序漸進、梯次升級。

  模擬訓練結束后,該團現場抽取四人兩組進行戰地駕駛技能比拼,向躍東抽到的任務是從燃燒路段經彈坑路、山丘、側坡至震毀路處完成前送彈藥50箱,限時20分鐘。

  行進途中,對講機裡傳來特情:“前方路段出現大量濃煙,使用無人機偵察路況。”向躍東立即停車,與戰友一人警戒,一人操作無人機飛越前方路段偵察。判明路況后,他們立即利用制式器材對油箱、油管、油泵、輪胎等易燃部位進行防護,快速通過燃燒路段。

  此次比拼還設置有運輸質效、駕駛技能等12類罰時項目。盡管向躍東最終斬獲第一,但仍因經過炮火襲擊路段,沒有進行躲避、遮障的動作,被罰時60秒。

  “戰場上,細微動作關系生死成敗,必須在日常訓練中讓官兵樹牢戰場觀念。”該團領導介紹,他們緊盯現代戰爭運輸保障特點,全面梳理實戰中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提升裝備性能,創新訓練內容。截至目前,已經先后有12項戰場應急技能納入全團官兵訓練必修課。

  (林鐸、萬韌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31日 10 版)

(責編:李楓、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