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艘大型海道測量船 2023年9月,海事系統首艘大型海道測量船“海巡08”輪列編,標志著我國裝備最先進、綜合能力最強的大型專業測量船正式投入使用,開啟海事測繪力量邁向深遠海的新篇章。圖為靠泊在上海黃浦江邊的“海巡08”輪。 新華社記者 丁 汀攝 |
 |
產業基地 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目前已聚集50余家船舶制造與海洋工程企業,形成以船舶海工制造為引領、配套產業和技術研發同步發展的產業集群。圖為產業基地內正在建造多艘大型船舶。 張進剛攝(人民視覺) |
 |
造船作業 近年來,浙江舟山大力發展船舶修造、海工裝備等特色產業,提高企業競爭力。圖為集造船、修船和金屬資源利用為一體的浙江舟山長宏國際產業園內,工人在進行造船作業。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
 |
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 2023年10月,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在湖北宜昌首航。據測算,“三峽氫舟1”號相較燃油動力船舶,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噸。圖為行駛中的“三峽氫舟1”號。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
 |
出口訂單 江蘇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總投資超300億元,入駐有中集太平洋、振華重工、寰宇東方等企業,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等在這裡建成。圖為工業園內一家船舶企業的工人正在趕制出口訂單產品。 許叢軍攝(人民視覺) |
 |
首艘大洋鑽探船 2023年12月,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被命名為“夢想”號,並在廣東廣州南沙區首次試航。“夢想”號約3.3萬噸,續航力1.5萬海裡,具備1.1萬米鑽探能力。圖為“夢想”號命名儀式現場。 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攝 |
 |
首艘國產汽車出口運輸船 2024年1月,首艘國產汽車出口運輸船“比亞迪開拓者1號”正式投入運營,搭載從山東煙台和廣東深圳上船的5400多台新能源汽車駛往歐洲,開啟“國車自運”階段。圖為“比亞迪開拓者1號”從山東港口煙台港起航。 唐 克攝(人民視覺) |
 |
首艘大型郵輪 2024年1月,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完成商業首航。該游輪長323.6米,有2500萬個零部件,是我國造船工業的一顆“明珠”,體現了綜合科技水平與制造實力。圖為1月1日在港口迎接首批乘客的“愛達·魔都號”。 龍 巍攝(影像中國) |
 |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
2024年1月,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搭載3000多名乘客,完成商業首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業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我國造船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已集齊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三顆明珠”,也已具備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造船工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海事系統首艘大型海道測量船“海巡08”輪列編、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成功首航、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試航……2023年,造船工業捷報頻傳,一批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船舶亮相起航,全年造船完工量42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8%﹔新接訂單量71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4%﹔截至2023年底,手持訂單量1393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0%。以載重噸計,前述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分別為50.2%、66.6%和55.0%,均保持在世界首位。
造船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凝聚著廣大科研工作者、企業家、產業工人的智慧和汗水,成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生動注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2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