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30余年從事高原生態畜牧業研究,宋仁德——

“能讓鄉親們致富,就是好技術”(守望)

本報記者 賈豐豐

2024年01月16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宋仁德(左)在給農牧民講解冬季補飼知識。
  本報記者 賈豐豐攝

  在海拔4400多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一片草原上,宋仁德和同事們,正在抓緊對一頭頭牦牛進行體尺測量、體重稱量等工作。

  宋仁德是玉樹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玉樹綜合試驗站站長,今年是他扎根玉樹的第三十八年。大學畢業后放棄留校機會、留學歸國后放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邀請,毅然回到玉樹。“當我一次次接過鄉親們手中的熱茶、一遍遍走過高原的路,當我看到這裡一點點變好,我感受到了自己和鄉親們的情感聯系。”宋仁德說。

  祁連支脈,達坂山下,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的旱台村,就是宋仁德的家鄉。

  兄弟姐妹七個,在上世紀70年代,小小年紀的宋仁德就拿起牧鞭,承擔起為生產隊放牛的任務,這也讓宋仁德對畜牧專業產生了很深的感情。高考填報志願時,宋仁德選擇了青海畜牧獸醫學院(現青海大學農牧學院)。1986年7月,宋仁德放棄了留校的機會,選擇到千余裡外的玉樹工作。

  “周邊是荒涼的大山,路是坑坑窪窪的,破土房和稀稀拉拉的樹,這就是當時的玉樹街道。”宋仁德回憶,那時的條件非常艱苦。很快,工作任務就來了:彼時,國家正在開展首次農牧業資源調查和農牧業發展區劃工作,宋仁德先是協助雜多縣開展區劃內業工作,第二年就承擔了曲麻萊縣畜牧業資源調查和區劃的牲畜生產性能測定和報告撰寫等任務。

  “到了曲麻萊縣,白天做測定,晚上就睡在‘馬脊梁’帳篷裡,不擋風也不擋雨,夢裡都有一股濕漉漉的味道。”宋仁德回憶,“最怕的還是輪換地方。記得有一次,由於村鎮相距較遠,要經過大片濕地,車輪陷進去了,大家就脫下衣服,塞進麻袋,墊在車轱轆下面,一起使勁推……90多公裡的路,走了整整16個小時。”

  1995年夏天的一個清晨,正在下鄉的宋仁德接到一個消息。有個去國外進修的項目正在招人,青海省人事廳工作人員記得宋仁德會外語,就聯系了他。

  當時,宋仁德已在玉樹工作了11年,積累了不少工作經驗,但也遇到了不少難題。比如,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實現科學養殖,等等。

  到國外進修后,宋仁德見到了先進的牧場和先進的養殖技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先進的技術學到手,帶領農牧民們增收致富。

  一年進修期滿后,他又繼續碩博連讀,最終拿到了博士學位。轉眼到了畢業的時候,導師向宋仁德發出了留校任教邀請,但宋仁德說:“我的研究領域從未離開過青藏高原,我一定要回去!”

  穿過玉樹市區,最東面的日益格巷1號,就是玉樹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也是宋仁德辦公的地方。

  “目前,生態高效養殖技術示范推廣、選育及良種推廣等,都是我們的研究重點。我們要研究出更多農牧民用得上的好技術。”說起養殖的事,宋仁德娓娓道來。

  多年來,宋仁德帶領團隊在玉樹建設了18個國家肉牦牛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他的研究成果,帶動了農牧民群眾致富增收。通過理論指導、現場示范、技能培訓等形式開展農技服務,宋仁德和團隊輻射帶動萬余戶牧民轉變養殖方式、提高養殖效益,讓牧民群眾真切感受到現代畜牧業新科技帶來的積極變化。

  “守護好草地和牛羊,就是守護好鄉親們致富的奔頭,我們怎能不全力以赴。我一直覺得,能讓鄉親們致富,就是好技術。”宋仁德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6日 06 版)

(責編:王瀟瀟、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