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系統性思維帶來的力量,也是中國共產黨克敵制勝的重要砝碼——

系統性:中國共產黨革命的重要特征

黃道炫

2024年01月16日08:3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系統性:中國共產黨革命的重要特征

  1945年7月,由美國戰爭信息局撰寫的長篇報告《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起始部分提出:“幾乎所有不帶偏見的觀察者都一致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卓有成效、有最好的政治組織系統與最強的紀律性、最有建設性的隊伍。”這樣的話,雖然出自美國人之口,卻不失為當年中國共產黨陣營的真實寫照。美國人的報告顯示,當年他們已經注意到中國共產黨政治組織運作的系統性。系統性的確是中國共產黨思想和行為十分重要的特征。

  中國共產黨革命所有的環節都相互聯系

  以系統思維看,中國共產黨革命所有的環節都相互聯系:“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種斗爭要互相結合,同時並用,以一種力量為主,以其他力量配合,靈活運用,按照情況變動。”這樣的思維,可從對晉察冀工作的反省中窺察到:

  成為我們工作的中心環的開展民主運動,全民動員,鞏固村政權,鞏固人民武裝,開展社會教育,提高民眾政治文化水准,肅清漢奸賣國分子,制裁壞紳壞人,這些工作都沒有到達應有的收獲,與這一中心環緊緊地套起來的第二環是:生產建設(農業生產、合作事業、手工業等),貨幣金融財政稅收,貿易與糧食布匹這一復雜的聯系,這些工作我們也沒有全面的到達必要的收獲。與第二環緊緊套起來的第三環是:合理負擔、減租減息、優待抗屬、救濟災難,解決停滯的勞力與浪費的勞力,這些我們一般做得更差。

  上面這段引文,雖然是對工作的自我批評,卻顯示了中國共產黨把工作的各個環節相互聯系、層層遞進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貫穿所有工作,組織建設也不例外:“黨的組織建設是黨的整個工作的一部分,它必須與黨的整個工作相聯結,才能夠有真正的建設。建黨不是技術工作,如果建黨脫離了黨的整個工作,而孤立起來去進行建設,那就要把它降低到技術工作的地位,就談不到經常與系統,也就沒有真正的建設。”最終的目標就在於:“我們必須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加以研究,加以整理,使之系統化,使之變成理論的東西,來指導我們政治工作今后的實踐。”

  注重提升黨員干部的領導藝術,建立系統思維

  中國共產黨很注重提升黨員干部的領導藝術,看趨勢,尋規律,找實質,用聯系的觀點把上下、左右、前后打通,建立系統思維。抗戰甫一開始,毛澤東就雄心勃勃地提出:“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培養與提拔……使我們的干部不但能治黨,而且能治國,要懂得向全中國與全世界人民講話,並為他們做事,要有遠大的政治眼光與政治家的風度。”眼光與風度,特別能顯示系統思維下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的期許。這段話展現的大格局、大胸懷、大目標,既顯示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人的雄心壯志,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塑造干部的標准。

  經過中國共產黨的教育、灌輸,中國共產黨干部已經一定程度上具備系統看問題的能力。八路軍120師干部陳漫遠結合自身實際談到他對領導藝術的理解,從中可以看到系統思維的特征:1.比較的觀點——“各分區有各分區的環境與特點,司令部各科的情形也不相同﹔每個科長參謀的出身進步,也各不同。要分別看,又要聯系著看,這樣可以得出其共同的地方和它特殊的情形,才能看出工作好壞的原因及提出具體不同的改進方法”。2.時間的觀點——“看一九四三年的工作,要想到四二年是怎樣工作的,看自己的工作也要從過去看到現在,看問題,看部隊,同樣要從歷史發展上去看”。3.聯系的觀點——“從看一個到幾個,從一地到各地,從一個戰斗推到許多戰斗,從一個人一個科推到另一個人另一科,從開始看到末尾,從布置工作,看到完成任務,從這內部的聯系去找出規律,找根源”。比較、發展、聯系,時間上縱深、空間上連貫,如此有意識地開闊視野、具有系統思維,在當年中國的政治力量中實非尋常。

  調查、研究、組織、動員,缺一不可

  中國共產黨強調的調查研究事實上也和系統運作相關。系統運作需要高質量和高數量的信息反饋、回流,以保証系統不出偏差。調查正是系統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當遇到一個問題時,善於進行系統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數據,了解系統的歷史情況以及行為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調查、研究、組織、動員,缺一不可。以戰時非常重要的糧食調度為例,當年的報道呈現了各個環節協調展開的案例。由於各地區乃至地區之間駐兵和糧食產出情況不一,根據中國共產黨統籌管理政策,需要展開糧食調度。糧食調度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要做好這一工作,調查非常重要,如此方能做到心中有數。調查之后,再組織運輸。組織運輸需要精心設計,報道特別強調,有效的組織中,“‘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謂“想”,就是計劃,動腦筋,“有時多捉摸了一下,一個區或一個村一個人就要少運一次……省下不少人力”。“想”又不是空想,“是根據實際的材料,根據具體的數字一點一滴來算,根據了農民的特點來想辦法”。比如想到實行包干的辦法,“規定了一村運多少就完了,他就起了勁,爭著先運完了事”。計劃、辦法都有了,最后當然還是要貫徹,“動員與組織干部”予以落實。從調查到算賬到計劃再到落實,一系列組合拳下來,結果就是“為調度糧食所花的勞役,比去年減少三分之二——每一勞力一般在四次至六次之間,各村負擔並很平衡”。

  系統性思維帶來的力量

  1943年,景曉村聽過中國共產黨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的報告后感嘆:“全篇總結的系統性、連貫性非常緊湊,尤其是朱瑞同志這個總結,即是問題的前后現象,本質與根源,甚至根源的根源,一層深一層地指出來,而不是各個問題分割的,也不是只是許多問題的現象的排列,這說明了對這些問題認識的系統性與透徹性。”系統、聯系、深入,正是中國共產黨一直追求的方向。1949年,竺可楨記下陳毅的一段話:“陳毅市長講一小時,述理論對於革命之重要。謂共產黨之成功,由於知識高於國民黨。”從知識角度總結國共勝敗,陳毅的確獨具慧眼。這裡的“知識”,應該指的是思維方式、思想資源、理論高度,也就是認知和面對世界的方式。在這方面,由於馬克思主義提供的精神資源,中國共產黨確實較之其他政治力量高出一籌,而系統性思維帶來的力量,也是中國共產黨知識勝過國民黨的重要砝碼。

  中國共產黨革命就像一個齒輪咬合的巨大機器,環環相扣,一旦運行,全力以赴,效力驚人。強大的組織力並非單純依靠組織架構的設計即可實現。1924年改組后的國民黨,組織架構大量引進蘇共模式,組織層級和中國共產黨幾無二致。然而,了解國共組織實際運作的人大概都知道,大致相似的組織體系發揮的效能大相徑庭,蔣介石和國民黨人自己也認為國民黨很大程度是敗在組織上。實際上,較之大多數政治力量,國民黨的組織已經堪稱嚴密,只是較之中國共產黨瞠乎其后而已。國共兩黨的比較可以証明,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通向嚴密組織的一部分,但要真正讓嚴密的組織落到實處,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組織要運轉,還是需要人,不同的人群對組織力的落實會有相當不同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嚴格的紀律是保証組織嚴密不可或缺的環節,但要真正建立嚴格的紀律,不是容易的事。嚴格的紀律下,政治力量的維系需要依靠資源分配、核心理念、團體的向心力、懲戒制度等。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前,可供分配的資源實在有限,保持紀律依靠的主要是后面三者,其中核心理念對於中國共產黨這樣的意識形態政黨發揮的作用尤其重大。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長期處於在野地位、生存艱難的革命黨,沒有理念的支撐,組織的嚴密、紀律的落實,都成無源之水。正因此,干部教育和政治宣傳長期成為中國共產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然,組織、紀律、理念是一個相互作用、互為促進的統一體。歷史的具體進程中,常常很難辨別何者為主、何者為從,更無法截然分開,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運作系統。條件成熟后,這套系統就可以形成類似自組織狀態的運行,各種因素互為因果,驚人的效率就是這樣煉成的。

  (作者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本文更多詳情請參見《蘇區研究》2023年第5期。)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