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亞
2023年12月24日09:47 來源:中國軍網
毛澤東同志傳統文化素養極高,尤其偏愛古典詩詞。他在詩詞作品中曾化用、巧用了大量的詩詞典籍﹔同時,在他的文章、報告、談話以及書信中,為說明觀點、闡釋事理、印証結論、表達情感,對於古詩詞的引用更是信手拈來,可謂恰到好處,妙不可言。
借古詩詞褒揚先進與正確、貶斥落后與錯誤,是毛澤東表達思想觀點的一個重要方式。
1941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整風學習會議。毛澤東於5月19日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重要報告。報告中,毛澤東借用明初文學家解縉的一副對聯,對那些華而不實、不學無術之人作了形象而又尖銳的批評:“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副對聯的引用,極大地增強了批評的針對性,效果比一般泛泛的批評和說教要好得多。毛澤東借古喻今、貶惡揚善,不僅善於引用古典詩詞中的名句,對於其他文化典籍中的名句他也經常旁征博引。在為紀念張思德而作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他引用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以此褒揚張思德“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人生價值。
毛澤東在對外交往和重要外事活動中,亦常常表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他以詩會友,借詩傳情,不失時機地向世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1954年10月26日,印度總理尼赫魯結束在北京的活動行程到外地訪問。臨行前,他來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辭行。尼赫魯說,法國有這樣一句話:離別的痛苦好像是使人死去一次一樣。毛澤東回答道,大約兩千年以前,中國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曾有兩句詩:“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他接著說,離別固然令人傷感,但有了新的知己,不又是一件高興的事嗎?毛澤東貼切而又詩意的回答,令尼赫魯頓生敬意,頻頻點頭。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首次訪華。田中角榮在周恩來的歡迎宴會上致答詞說:“遺憾的是過去幾十年間,日中關系經歷了不幸的過程。其間,我國給中國國民添了很大的迷惑,我對此再次表示深切反省之意。”翻譯將“迷惑”直譯為“麻煩”,周恩來當即指出用詞不當,但田中角榮解釋“迷惑”是從漢語中學過去的,在百感交集的道歉時是可以使用的。毛澤東在9月27日會見田中角榮時說,“添了麻煩”這樣的話不夠分量。因為在中國,隻有像不留意把水濺到婦女的裙子上,表示道歉時才用這個詞。毛澤東還特意把《楚辭集注》贈送給田中角榮。《楚辭·九辯》有“忼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這是“迷惑”一詞的源頭。毛澤東此舉一方面凸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意在促使日方深刻認識並反省侵略行徑。之后,日方接受了中方意見,在雙方發表的正式文件中改成:“日本方面痛感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毛澤東將中國古典詩詞信手拈來,運用到外交領域中,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諸多愛國民主人士和舊知識分子均有著較為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毛澤東在與他們交往中常常以詩為媒,體現了文人交往的儒雅風范。
1945年,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期間,著名民主人士張瀾於9月2日以中國民主同盟的名義,在“民主之家”宴請毛澤東等中共領導同志。席間,張瀾舉杯並引用李白《將進酒》中“會須一飲三百杯”向毛澤東敬酒,毛澤東隨即以陶淵明《飲酒》中的詩句回應道:“且共歡此飲。”一次,史學家周谷城應毛澤東之邀到中南海做客,兩人縱論古今,相談甚歡,興之所至,周谷城隨口背誦了李商隱的《馬嵬二首(其二)》,但最后兩句想不起來了。正在周谷城思考之際,熟悉並手書過李商隱這首詩的毛澤東接著吟誦道:“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足見毛澤東對古詩詞是多麼的熟悉和了解。
毛澤東在與身邊工作人員交往中,也經常以古詩詞活躍氣氛,增添文化情趣。
1950年的一天,毛澤東與保健醫生王鶴濱一起用餐,餐桌上擺放著火鍋和一盤潔白的菊花瓣。祖籍北方的王大夫暗自納悶:“菊花瓣怎麼能吃呢?”毛澤東看出了王鶴濱的疑慮,便問,你知道屈原吧?他就是“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時吃菊花大概算是清貧之舉了,咱們也來個清貧之舉吧!說完,便夾起一箸菊花伸向火鍋。毛澤東以屈原《離騷》中的詩句即興解讀用餐的食材,使得一次普通的用餐增添了幾分歡樂情趣。
毛澤東日理萬機,心懷天下,但作為一名父親,他又有著一名長輩的溫情與慈愛。在與家人的書信往來中,他常常借用古詩詞傳遞親情,表達對晚輩的關愛和撫慰之意。
1959年8月6日,毛澤東給患病中的兒媳劉思齊寫了一封信:“你身體是不是好了些……‘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這是李白的幾句詩。你愁悶時可以看點古典文學,可起消愁破悶的作用……”1958年,毛澤東給病中的女兒李訥寫信,信中借用王昌齡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鼓勵她“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鍛煉意志”。從這些滿懷豪邁詩情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毛澤東家國情懷背后的長者風范和兒女情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