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生態養鴨鋪就致富路

——山東省高唐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調查

本報記者 高雲才

2023年12月22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榮達公司鴨苗孵化場。
  周統浩攝(人民視覺)

  規模化養殖——

  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富口袋

  陽光透過窗戶照進養殖棚舍。90后新農人閆運棟連說:“想不到,養鴨子也能成為致富產業。”

  閆運棟家裡4口人、8.8畝地,過去家庭收入主要靠種庄稼。前幾年,閆運棟的父親看到有的村民在縣裡的公司養鴨不少掙錢,心思活動了,也琢磨租一個養殖棚舍。

  租棚養鴨起步並不容易。一個棚一茬養殖7000隻,一年出欄6次,這個養殖模式讓老閆心裡有點打鼓。但一想到一個棚年收入可觀,他又打起了精神。

  老閆說的公司,是高唐縣山東榮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帶著干,手把手地教,老閆第一年養鴨就賺了10多萬元。接下來的兩年,收入更是翻了番。

  父親的經歷讓閆運棟動了心。老閆包3個棚,小閆包3個棚,“兩代人養鴨”在村裡成為佳話。

  養鴨子是一門技術活兒。按公司規模化養殖標准,每個棚舍能養1萬隻鴨子,如何既上規模又穩收益?

  閆運棟開始整天琢磨規模化養鴨技術規范和要領,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找技術人員刨根問底。原來,規模養鴨通風最為緊要,定時巡查更是關鍵。抓好養殖細節,一年下來一算賬,刨去成本,年收入60多萬元。

  規模化養殖靠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對於養殖戶規模化養鴨,公司統一發放優質鴨苗,提供技術指導,按每斤比市場價高出2毛錢收回成鴨。”榮達公司董事長徐保旗說。

  目前榮達公司已形成集育種、種鴨飼養、鴨苗孵化、商品肉鴨養殖、飼料加工、深加工等為一體的產業體系,肉鴨最大存欄量400萬羽,孵化場年生產鴨苗1億羽。鴨產業輻射高唐縣12個鄉鎮以及周邊8個縣(市),帶動2000多家養殖戶。公司服務的家庭農場形態的養殖戶達130多戶。

  專業化管理——

  解決小農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難題

  從技術員到養殖戶,90后時培利嘗到了專業化養鴨的甜頭。

  2012年,時培利從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畢業后,來到榮達公司當起技術員,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

  “硬件都具備了,為什麼棚舍通風還是出狀況?昨天還是活蹦亂跳的鴨苗,為啥今天就打蔫?”在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時,時培利常遇到解釋不了的難題。“饅頭自己嚼過才知道滋味,必須和養殖戶一起找出辦法。”當公司推出大學生自主創業獎補措施后,時培利報了名,他想借這個機會找出養殖症結所在。

  “想是一回事,干是另外一回事。”2015年,時培利選擇了程庄農場的簡易棚舍,開始了他的養殖探索。簡易棚舍空間小、環境受天氣變化影響較大,溫度不好控制。

  不懼困難,他每天認真鑽研養殖技術。每隔兩小時進行棚舍通風,及時查看鴨子生長狀況並做好記錄,精准調控風力和溫度,科學把握投喂時間和投喂量。趕上公司棚舍更新換代,他申請將簡易棚舍改為封閉棚舍,通風和溫度問題得到解決,養殖指標越來越好。當年年底,終於扭虧為盈。“養鴨專業化給規模化增添動力。”時培利說。

  從程庄農場2個棚舍,搬到蔣官屯農場的4個棚舍,專業化養殖讓時培利成為公司的養殖標杆,獲得一次性獎勵30萬元。

  榮達公司孵化廠分管技術的副廠長劉勇說:“從第一代的竹竿、草帘子、地網養殖,到第五代玻璃鋼保溫板、水泥檁條、排污池、高網養殖,專業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

  “專業化涉及鴨產業各環節,對於企業和養殖戶來說,都是立身之本。依托專業化,我們養鴨逐漸從小作坊變成現代化的農業大工廠。”徐保旗說。

  綠色化發展——

  種養結合,用生態辦法解決養殖污染

  張蒙從吉林建筑大學畢業后,了解到榮達公司養鴨的名氣,就來到這裡,當上了養鴨新農人。

  在高唐縣尹集鎮宋庄村的養殖基地,張蒙租下1個棚舍。別人養鴨,一般1年出欄6茬鴨子,張蒙通過技術革新,硬是出欄7茬,1年下來純收入達到57.6萬元。

  收入雖然可觀,但越來越多的鴨糞怎麼處理?

  “龍頭公司就是要解決養殖戶困難。”徐保旗說,“我們堅持向環境友好型轉變,推進養殖模式綠色化提升。”在榮達公司,鴨糞經處理后轉化為沼氣、沼液,沼氣給養殖大棚發電、照明和供暖,沼液用來還田。

  養殖糞污問題得到解決,資源化利用還有額外的收入,這讓張蒙很高興。

  徐保旗認為:“要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生產全過程,推進循環農業發展,提升鄉村產業效率。”

  雖是寒冬,但在榮達牧草種植試驗站大棚裡,各種牧草郁郁蔥蔥。多年來,榮達公司測試了60多種有效轉化糞污的牧草。

  榮達公司生態技術總監左海濤說,養鴨產生的鴨糞在充分腐熟后,替代化肥施入雜交狼尾草、蘆竹等優質牧草種植區,能促進草類生長,節約肥料費用,還能改善土壤狀況,提高土壤質量,優質牧草還可用作新飼料,產生經濟效益。

  綠色發展,讓高唐鴨產業煥發新氣象。

  “好環境才能產出好鴨子。公司把生態養殖作為先導理念,融入鴨產業的每一個環節。”榮達公司副總經理牛廣峰說,一個個生態農場,就是一個個綠色生產空間。

  “用生態辦法解決養殖污染,通過種養結合,創建友好型清潔生產模式,為推進養殖現代化增添了新動能。”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張利庠說。

  數字化升級——

  延鏈補鏈強鏈,讓新技術為產業發展賦能

  轉型升級,讓80后張士勇充滿信心。

  2017年,張士勇在榮達公司蔣官屯農場承包養鴨棚舍。“要養得好,必須跟上時代,養鴨得依托智能化。”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把智慧養殖嵌入養鴨產業中。

  在張士勇的智慧農場,養鴨實現了全程數字化。鴨舍溫度、通風風力、鴨子生長情況,全都通過電腦監控,養殖方案根據數據隨時調整。

  “通過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要著力延鏈、補鏈、強鏈,讓數字化為產業鏈賦能。”徐保旗說。

  從孵化到養殖,從飼料到屠宰,榮達公司每個環節都嚴格控制,著力打造高質量鴨肉品牌。“要讓消費者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牛廣峰說。在優質肉鴨新品種培育方面,榮達公司建成了標准化育種場,主要用於優質雙黑白羽肉鴨選育,實現孵化場——養殖戶——屠宰廠——飼料廠產業鏈運作經營模式,各個環節協同推進。

  “瞧,鴨子翅膀上都有二維碼翅號,全程可追溯。”張士勇說,“公司的飼料廠、孵化場,為我們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持。”

  “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關鍵在技術。我們每年在技術和設備創新領域投入研發經費1000余萬元。”榮達公司人事部經理邊哲介紹,公司擁有40余名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致力於新品種選育、全程綠色養殖技術和牧草種植利用研發,並與一些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數據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要高度重視創新技術的應用,瞄准發展智慧農業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在農業生產經營、物流運輸、加工增值等方面發揮數字賦能作用。”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說。

  

  記者手記

  構建更加穩定的聯農帶農機制

  走在高唐縣鄉村,一處處農家小院修葺一新,許多家庭買了小汽車,鄉親們日子越來越紅火……以養鴨產業為重點,高唐縣鄉村產業蓬勃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小農戶的利益聯結越來越緊密。

  辦好農村的事,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促進農民增收,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需要結合地方實際,推動高質量發展。像重慶涪陵榨菜、黑龍江五常稻米、陝西延安蘋果……這些都是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發展起來的特色富民產業。

  發展特色產業要把廣大小農戶納入產業鏈條。目前,全國小農戶數量佔到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要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同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讓小農戶通過勞動、服務等各種形式和現代農業聯結在一起,保障小農戶有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高唐縣發展鴨產業帶動小農戶的鄉村實踐再次証明,強產業、興業態,構建更加穩定的聯農帶農機制,把增加農民收入各項舉措落在實處、細處,就能讓鄉親們有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22日 18 版)

(責編:彭靜、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