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陳雲解決經濟建設人才缺口問題

2023年12月19日08:3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陳雲解決經濟建設人才缺口問題

  經濟建設是國之大計。要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就必須培養足夠的具有現代科技和經營管理知識的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為盡快恢復與發展國民經濟,陳雲提出一系列解決經濟建設人才缺口問題的具體措施,使國家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效。

  充分改造和利用黨外人才

  北平解放后,新中國即將誕生,發展生產和恢復經濟成為首要工作。中共中央作出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和由陳雲主持財經工作的重要決定。陳雲面對經濟建設人才嚴重缺乏的局面,針對改造利用黨外人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不拘一格廣泛招收人才。陳雲到北平后第一件事就是物色干部籌備建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中國共產黨長期在農村進行革命斗爭,缺乏經濟建設方面的人才。陳雲的辦法就是不拘一格,廣泛招收人才。他曾說過:“隻要這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要用,隻有這樣才能成大事業……我們要有大的氣量,善用各種人才。”陳雲知道周恩來與黨外朋友交往多且熟悉他們的情況。為盡可能避免閑置黨外財經人才,他致信周恩來:“請你告訴我可以吸收哪些人來辦些事,各人的政治態度如何?”著名學者、浙江大學校長馬寅初就是在周恩來推薦和陳雲邀請下擔任中財委副主任的。此外,中財委還接收原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的高級專家學者十五六人。在陳雲不拘一格、廣泛選用人才的思想指導下,中財委用不到3個月時間便組建成一支300多人的精干隊伍。

  高度重視技術、尊重人才。新中國成立初期,陳雲指出,中國產業工人不過300萬,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大約30萬。這些人是實現國家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們。在當時的工商界,侯德榜被稱為“制鹼大王”,古耕虞被稱為“豬鬃大王”,陳雲對他們十分尊重,多次過問永利鹼廠的生產經營狀況,並從資金和銷售上給予幫助。陳雲認為侯德榜是國內有名的化學專家,向黨中央建議“請他擔任財經委員會高級技術顧問”,使其為國家化學工業建設作出很大貢獻。古耕虞對豬鬃外銷很有經驗和辦法,陳雲就促成他經營的四川畜產公司與中國豬鬃公司簽訂代理豬鬃外銷合同。此協議的實行使得豬鬃出口量直線上升,超過了舊中國的任何一年。

  努力調動民主黨派專家的積極性。中財委成立后,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局面發生很大變化,陳雲說:“過去是‘小攤攤’,現在要搞大城市的‘大買賣’。”因此,各方面都需要專業人才,他很注重調動民主黨派專家的積極性。當時,有些人瞧不起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對於安排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擔任人民政府的領導職務不服氣,認為革命勝利了,民主黨派“任務已盡”“可有可無”。這一傾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主黨派人士才能的發揮。針對黨內干部這一傾向,一方面陳雲在組織上保証黨外專家有職有權,以發揮他們的積極性。當時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下屬16個部級機構,除副主任馬寅初是民主人士外,還有6位部長是民主人士。另一方面,陳雲教育黨內干部要重視民主黨派專家。1949年11月,他出席全國交通會議時指出:“我們要將事情搞好,就要和全國人民合作,將黨外有經驗的人才看作是我們國家的財產。”陳雲這番話既是有感而發,也是為了調動民主人士工作的積極性。

  著力提高黨內干部專業水平

  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必須遵守經營管理工廠的企業化原則。什麼是經營管理工廠的企業化原則?陳雲認為,工廠不是機關,也不是部隊,開工廠就要像開工廠的樣子,一定要有經濟核算,考核成本,計算原料和機器消耗。但當時黨內干部“隻會當政治家、軍事家,還不是企業家”,“干革命是內行,但辦工廠是外行”。

  針對上述問題,陳雲認為黨內干部要努力做到以下兩點:一,精通業務。早在延安時期,他就強調經濟干部要轉變被動心態,要有“‘掌櫃’態度,當家的態度”,要“下決心,學會業務,否則一輩子受氣”。他還主張干部努力學習工作領域的專業知識,干一行會一行。比如在說到培養地質人才的時候,他指出:“老干部是不是也可以學地質業務呢?應該學,隻要自己長期地努力學習,是可以學會的。”二,向一切內行學習。教育黨內干部認真向內行學習是陳雲在抓經濟工作中一以貫之的思想。在延安時期,他即要求干部向一切內行的人學習,結交了很多科技人員、經濟理論學者,如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陳康白、經濟學家丁冬放、留德化學家劉咸一、延安兵工廠廠長沈鴻、化學家錢志道等,經常向他們請教。

  在東北,適逢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之時,陳雲絲毫不放鬆對黨內干部的要求。他在《關於公營企業中職員問題的決定》中指出:“他們(技術人員)的專門技能或業務管理知識,無論目前或將來,對經濟建設和人民企業都是需要的,共產黨員必須用心向他們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

  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后,他適時提出需要教育干部很好地與資本家在企業內部共事,規定若干與資本家共事的制度和辦法,並且教育干部學習資本主義生產和經營中一切有用的東西。

  按需培養專業人才

  新中國成立初期,從恢復和發展經濟角度來看,技術人員普遍不足。為此,中財委組成專門委員會,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向教育部門提供所需各種專業人才的培養數量,以便據此確定和安排各類大學及各級職業技術學校的招生人數和比例。按需培養專業人才,實現教育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有效地為國家建設服務,這是陳雲在領導經濟工作中形成的人才觀。

  1953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擴大會議,討論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問題。陳雲針對計劃進行匯報時指出,在技術力量方面,供需很不平衡。經初步計算,5年內工業和交通運輸兩項需增加技術人員39.5萬人,但高等學校和中等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僅為28.6萬人,相差近11萬人。

  針對這一問題,他提出3種解決措施:第一,根據需要設立專門學校。比如1952年,為開發西北石油資源,推動設立石油專科學校以培養中級干部。第二,興辦短期訓練學校。他認為,“培養技術干部,應以舉辦短期(一年左右)專科學校為主”。大學生、高中生不夠分配,也可以考慮招收初中生,訓練一兩年,使他們能參加簡易的工作。第三,工廠興辦訓練班。採用傳、幫、帶的辦法,大量培養技術人員。

  經過一系列舉措,工人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對提前完成“一五”計劃起到重要作用。到1954年底,一大批經過培訓的專業干部走上工作崗位或領導崗位,從工人中選拔出來的干部在各種崗位上都佔有較大比例,在工程技術人員中佔38.5%,在科級以上領導干部中佔41.2%,在車間主任中佔80.05%,在工(段)長中佔90.73%。時隔多年,陳雲還感慨地說:“必須肯定,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技術水平,應該來之於這些50年代、60年代水平的技術骨干。”

  (摘編自《黨史文匯》2023年第3期 高玉蓮 胡雙燕/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