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黃河文化見証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考古中國)

侯衛東

2023年12月09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夏禮”“殷禮”“周禮”一脈相承,是黃河文化的精髓,“禮儀之邦”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質

  

  百年考古揭示,中華大地各區域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陸續進入文明的門檻,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考古發現的眾多早期王權國家和區域文明大體同時衰落,隻有在黃河中游,以洛陽盆地為中心,夏王朝形成並壯大。此后的3000余年裡,以鄭州—洛陽為中心的嵩山河洛地區,長期作為正統王朝都城所在地。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原腹地出現仰韶文化發展的一個新高峰。持續進行的考古發現証明,這一區域環壕聚落普遍流行並且規模明顯擴大,如鄭州大河村、滎陽青台、鞏義雙槐樹等,環壕聚落的面積都在50萬平方米以上。鞏義雙槐樹遺址位於伊洛河匯入黃河處,面積達100萬平方米以上,有三重環壕,中心區是由半圍牆和壕溝圈護的多排大型房址組成的類似宮城的“宮殿”區,有深厚夯土精心筑成的大型活動廣場,呈“前朝后寢”的布局。同一時期,東方的大汶口文化西進,南方的屈家嶺文化北上,推動了社會組織結構的復雜化和早期文明的形成。

  公元前2800年以來,龍山文化形成城池林立的文化景觀。中原腹地以夯土圍垣為重心的中小型城邑廣泛興建,如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輝縣孟庄、溫縣徐堡等,反映了區域社會整合的步伐在逐漸加快。公元前2300年前后,黃河中游形成襄汾陶寺、神木石峁等超大型都邑,代表著區域聚落形態的新突破、區域社會組織的新模式。陶寺遺址,佔地面積至少280萬平方米,空前規模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牆、布局規整的墓地等先后被發現,居民區、倉儲區、手工作坊區等一應俱全。而雄踞在陝北高原上的石峁遺址,由偉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湯的內城和規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構成,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樂器、陶器等。它們最終匯入中華文明起源的巨流之中。

  中原腹地處於“天下之中”的區位,重農固本、兼利四方的發展模式,成為合理、有利的歷史選擇。經過長期的政治實踐和探索,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中原腹地形成以偃師二裡頭為代表的二裡頭文化。

  二裡頭遺址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呈現出路網和圍垣界隔的多宮格布局,10萬平方米左右的宮城是都邑的重心,東、西兩組中軸線布局的四合院式宮殿宗廟建筑成為后世宮室制度的先聲,專門的手工業作坊區開后世官營手工業的先河,誕生了銅玉禮器為代表的器用制度。二裡頭的面積雖然沒有超過此前龍山時代的最大都邑,但出現了新的空間秩序和價值秩序,其體現的王都規制和器用制度等國家禮制更加成熟,都邑成為當時中華大地上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內涵豐富的城市。

  夏商王朝形成了國家治理方式、王都營造理念、地方統轄策略以及宮室制度、器用制度、墓葬制度等禮儀制度。“夏禮”“殷禮”“周禮”一脈相承,是黃河文化的精髓,“禮儀之邦”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質。商王朝晚期殷墟的考古發現中,成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傳承至今的漢字的源頭,這也是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

  (作者為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9日 07 版)

(責編:唐宋、溫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