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楷模>>“時代楷模”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
分享

接力擦亮中國醫療隊“金字招牌”

本報記者 牟宗琮 龔 鳴 鄒 鬆 王傳寶

2023年10月18日10: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1962年,剛剛擺脫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的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面對醫療資源匱乏的局面,向國際社會發出醫療援助的呼吁。當時的中國,雖然醫療資源有限,仍毅然率先宣布向阿爾及利亞派遣醫療隊。

1963年4月6日,由北京、上海等地抽調優秀醫生組成的中國醫療隊奔赴阿爾及利亞。此后60年,中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一代代中國醫療隊員薪火相傳,接力擦亮中國醫療隊這塊“金字招牌”。

目前,中國醫療隊在全球56個國家的115個醫療點工作,其中近一半在偏遠艱苦地區。60年來,一批批中國醫療隊員身披白甲、接棒相傳,援助的內涵和形式不斷豐富,彰顯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同甘苦、共命運的天下情懷。

堅守——

讓信任的種子生根發芽

拉赫裡切出生於1923年,今年100周歲了。這位老人曾經是一名水手,長時間的海上生活使他身患嚴重的類風濕疾病,生活一度難以自理。1978年,拉赫裡切慕名找到援阿爾及利亞中國醫療隊,中國醫生通過針灸幫他恢復了健康。

近來,拉赫裡切老人感到頸椎不適,他又想到了中國醫生,堅持讓家人送他到中國醫療隊駐點。“這就是信任。每次成功幫助患者解除病痛,就像是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了信任的種子。”在阿爾及利亞穆斯塔法醫院,拉赫裡切的主治醫生唐衛華這樣告訴記者。

患者的信任,源自醫者的仁心仁術。首批醫療隊到達阿爾及利亞后,中國醫生通過中西醫結合治好當地人的白內障,實施大型外科手術和疑難重症治療,用針灸治愈患有“幻肢痛”的截肢軍人……出色的表現贏得信賴。在阿政府極力挽留下,醫療隊原定半年的援助期延長至兩年半,其間診治37萬多人次,完成3000多台手術,接生1000多名嬰兒,未發生過一次醫療事故。

許多受援國醫療條件落后,醫院科室不全、設備簡陋。在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目前每萬人中僅有1.9名醫生。不久前,中國醫療隊在遠離主島的坦納島伊瑪爾村開展義診,為當地36名居民進行診療,順利完成7台手術。“手術是在酷熱的簡易房子裡完成的。我們做到了。”援瓦努阿圖醫療隊醫生王桐生感慨地說。

60年裡,在這些常見病、傳染病多發的地方,中國醫療隊員完成一台台高難度手術。面對大量診療需求,他們常常超負荷工作。在生活上,由於人員短缺,隊員們常常是既做醫生、護士,又做老師、設計師、工程師、水電工、司機……“愈是條件艱苦,愈能凸顯我們堅守的價值!”首批援多米尼克中國醫療隊隊員王風華說。

艱難之時,更顯中國醫療隊的責任擔當。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第八批援尼泊爾中國醫療隊主動請纓,奔赴災區參加救援。隊長谷守義說:“醫生的職責就是治病救人,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可能離開尼泊爾,一定要給傷員最好的治療。”

第九批援加納中國醫療隊抵達后不久,新冠疫情便開始暴發。面對疫情突襲,醫療隊克服重重困難,就地支援抗疫一年多。隊長石永勇告訴隊員們:“助力非洲抗疫是醫療隊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必須沉著應對,快速行動。”

無論是日常出診,還是面對新冠疫情、埃博拉疫情等,中國醫療隊員們始終與當地醫務工作者和民眾並肩奮戰,一同經風雨、見彩虹。

使命——

實實在在地幫助當地患者

跨越千山萬水,到異國他鄉,醫療隊員們缺席了對父母、愛人、孩子的陪伴,舍小家為大家,隻因有患者需要醫治。

“盧旺達非常需要醫生,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經常得不到及時治療,我們中國醫護人員的知識和技術能實實在在地幫助當地患者。”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主任醫師李俊升前不久剛回到國內,他曾先后6次在盧旺達援外。

“我們需要像李醫生這樣的專業醫生,我們希望和他一起工作。”皮埃爾·恩森吉尤姆瓦是盧旺達基本戈醫院的護士長,同李俊升合作多年。

今年年初,位於圭亞那首都喬治敦的喬治敦醫院來了一名83歲的高齡患者,經檢查腹內長有巨大的腫瘤。當地醫生判斷這種情形很難處理,便向駐守在該院的中國醫療隊求助。

中國醫療隊的江源和竇鑫兩名醫生在會診后,決定採用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最大限度減少了手術創傷。由於是微創手術,患者術后恢復很快,第三天便可出院休養。

“我們的使命就是為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們帶去中國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勇於攻堅克難,以仁心仁術溫暖人心、護佑健康、守護幸福。”第十九批援津巴布韋中國醫療隊隊員符代炎這樣總結援外醫療工作。

利比裡亞前總統瑟利夫曾這樣對中國醫療隊員說:“在你窮困潦倒、身處困境、焦頭爛額之時,仍能陪伴左右並給予你幫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太感謝你們了!”吉布提總理卡米勒表示,中國醫療隊用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勤勉奉獻的精神贏得了廣大患者的尊重和贊譽。

60年來,中國援外醫療隊員忠實踐行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贏得受援國深情贊譽。

模式——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今年2月,廣東省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陳偉蓉再次帶領中國醫療專家組,奔赴南亞島國馬爾代夫。這是陳偉蓉第四次赴馬進行眼科醫療援助。

此前的2016年、2017年、2020年,中國先后派出3批眼科專家到馬爾代夫開展“光明行”活動,為大約1100名患者開展眼科檢查,成功實施300多台各類眼科手術。2020年1月,中國援建的中馬眼科中心在胡魯馬累醫院正式啟用,迄今,中方醫療專家在這裡為1200余名患者進行眼科檢查,並實施了近200台眼科手術。

陳偉蓉此次帶領醫療專家組一行,將在馬爾代夫工作半年,除開展日常醫療工作外,還將為中馬眼科中心培訓當地醫護人員,使他們能初步獨立開展常規眼科手術。

從“光明行”活動,到援建眼科中心,再到開展醫護人員培訓和赴華進修學習,中方對馬爾代夫的醫療援助模式正在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轉變,以醫療合作模式的升級推動受援國自身醫療能力的提升,以援外機制化建設為當地民眾帶去更大福祉。

中國援外醫療扎根當地,既服務當下需要,也做好推動受援國醫療體系及能力建設的工作,努力為當地民眾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我們做援外醫療,救治患者是一方面工作,培訓當地人才,促進先進技術、理念、標准在當地普及是另一方面工作。”在第二十三批援莫桑比克中國醫療隊隊長廖邦華看來,過去一年半的工作,為當地醫院開展醫療培訓項目是亮點。培訓將微創技術作為重點,自2021年9月6日開班以來,已進行了7次理論授課、258個學時的腹腔鏡模擬實踐訓練。

在毛裡塔尼亞、乍得等國建立眼科中心﹔為20多個受援國建立對口醫院﹔幫助受援國建立一批創傷中心、微創外科中心……中國醫療隊不僅通過臨床帶教、學術講座等各種形式為受援國培訓大批醫務人員,還把心臟外科、斷肢再植、微創醫學等高精尖醫學臨床技術以及針灸、推拿等中國傳統醫學帶到這些國家。

中國始終把衛生健康合作放在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重要位置,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60年來,一批批中國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在一次次行醫問診、救死扶傷中播撒大愛,讓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誼之花絢麗綻放。

(本報記者陳效衛、畢夢瀛對本文亦有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8日 03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