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楷模>>“時代楷模”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
分享

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傳遞情誼的友好使者

——聽中國援非醫療隊員講述大愛無疆故事

2023年10月18日10:44    來源:科技日報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60年來,我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中國援外醫療隊以精湛的醫術撫平患者的傷痛,用健康中國的實踐經驗,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力量。

CT照得模糊不清,手能摸到的腫塊B超愣是顯示不出來。病人隨時可能休克。“隻能靠自己。”第32批援助桑給巴爾醫療隊隊長、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泰州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趙小軍決定放手一搏,憑借經驗給病人進行“盲扎”。最終,患者化險為夷。

看不好的病,找中國醫生!這在非洲很多國家已成為一種共識。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1963年4月,第一支中國援外醫療隊奔赴非洲阿爾及利亞。60年來,我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中國援外醫療隊以精湛的醫術撫平患者的傷痛,用健康中國的實踐經驗,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力量。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第19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隊員的回信中表示:“你們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難,用心服務當地民眾,既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也是傳遞情誼的友好使者。”

科技日報記者近日聯系多位曾到過非洲或正在非洲援助的醫療隊員,聽他們講述援非故事,以期帶領讀者感受中國醫療隊60年的光輝歷程。

仁心仁術——精湛技藝打“硬仗”

這是一個比足球還大一圈的腫瘤,讓人難以想象怎麼腫瘤長到這麼大才來做手術。手術在缺乏現代影像技術的條件下進行,持續4個多小時,趙小軍竭盡全力處理各種復雜難題。

在非洲,很多中國外科醫生打過生平最意想不到的“硬仗”。打贏它不僅要有“一把刀”的精准和細致,還要有克服艱苦條件的耐心和力量。

在另一場“硬仗”中,中國醫生用高超的技術為患者留住了最美的青春。

“28歲的憲兵小伙,整個面額部從頭皮撕脫下來,如果實施普通外科縫合,一般會留下疤痕。”作為一名曾前往加蓬共和國的援非醫療隊隊員、西安市中心醫院眼科主任杜兆江進行縫合的顯微手術一般以微米為單位,他相信自己能夠讓患者的皮膚盡量恢復如初。

一秒鐘被拉得很長,一毫米被放到很大,細若芒尖的銀針穿梭往復,既要保証供血通暢,又要順應肌肉走向。6小時之后,縫合結束。三天后,加壓包扎的紗布取下,小伙子看到了自己的臉,懸著的心終於放下,6個月后,很少人能夠在這張臉上找到曾經被撕脫的痕跡。

“后來他也經常來看我,看到他仍舊帥氣的樣子,我也很開心。”杜兆江說。

60年來,中國醫生在非洲大陸上不知做了多少台手術。他們竭盡全力、救死扶傷,用醫者的仁心仁術化解患者難以計數的痛苦,挽回無數生命。

60年來,援外醫療隊堅持因陋就簡,迎難而上,千方百計克服各種困難,盡最大努力為受援國人民提供一流的醫療服務。

全力救治之外,中國醫療隊秉持“健康融入萬策”的理念,希望更進一步從根源上改變這裡的健康生態。

“為什麼我們在這裡接診的腫瘤患者大都處於晚期?因為這裡的早篩、早診體系不完善。”趙小軍說,“我們的任務不會局限於醫療服務,我們也嘗試去做教學和科普等工作,改善當地人健康狀況。”

作為隊長,趙小軍帶領全隊積極和桑給巴爾衛生部、教育部、福利部聯系,策劃旨在改變當地人口腔習慣的科普活動、在當地的醫學院校開設專業培訓課程。“過幾天我們的隊員就要去當地唯一的醫學院授課了。”趙小軍說,當地從業者的職業規范意識有待提高,希望從醫學院的學生入手建立職業規范和責任感。

樂觀積極——用智慧和勇敢化解危險

盡管杜兆江后來和憲兵小伙成為了朋友,但卻從未讓憲兵小伙知道因為這場手術他默默服用了一周艾滋病病毒阻抗藥物。

“受傷嚴重,皮膚創面大,傷口不規則,縫的針數遠超過一般眼科手術,一不小心自己扎到了手。”杜兆江回憶,“非洲艾滋病高發,當時確實比較緊張,但又不能中斷手術。”

手術過程中的杜兆江沒有把擔心表露出來,他只是趕緊脫下手套,使勁擠了擠手上出血的地方,對手進行消毒處理,然后繼續完成手術。

做完手術后,他首先去化驗室做了抽血化驗,為患者也做了,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非洲檢驗科的效率也是急不來的,為了避免意外發生,我堅持吃了一周的艾滋病病毒阻斷藥物。”杜兆江說,所幸並未感染。

這樣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在非洲,每一百人中大約有2—3名艾滋病病毒攜帶者。不止艾滋病,瘧疾也防不勝防。

對此,第4批援岡比亞醫療隊隊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副教授郭權深有感觸:“我是一名婦科大夫,但作為隊長不僅要斗瘧疾還要會治蛇毒,曾有援外人員感染了十分危險的腦型瘧疾,好在患者年輕,底子好救了回來。到后來,我從蚊子的顏色和腿上的花紋就能分辨出蚊子是不是瘧蚊,有沒有傳染性。”

在岡比亞接受手術,患者並不會被強制進行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等病原體檢測,為了預防手術感染,醫療隊希望通過防護手段對隊員進行保護。“開始我們寫了很多預案,比如做手術穿上隔離衣、戴著面屏,后來卻發現這些措施根本不現實。”郭權說,“手術室的7個無影燈泡隻亮3個,遇到精細的手術還需要醫助用手機來照明,手術時一出汗,加上光線不夠,根本看不清,難以順暢操作。”

“我們每個人都會配備艾滋病病毒阻抗藥物,但它對肝臟損傷大,能不吃就不吃。”郭權說,為了做好手術,必須去掉防護裝備,防感染又要求做到萬無一失,因此,隻能在流程上想辦法。比如助手遞送手術刀、剪刀等器具時,不直接傳遞,而是放在台子上由醫生取用。

無論是面對艾滋病病毒、瘧蚊,還是時常出現的毒蛇,中國醫生以智慧和勇敢化解著大量的危險。

第23批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隊長、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張志韌說:“非洲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與國內相比差距很大,出發前,我們需要做好身心准備,鍛煉好身體,有面對未知困難和挑戰的底氣,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樂觀,勝任艱苦環境中的緊張工作。”

不畏挑戰——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接受科技日報記者視頻採訪時,正在馬裡共和國的中國醫療隊隊員、浙江省人民醫院生殖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黃瓊曉剛剛做完一台腹腔鏡手術還沒來得及換上便裝。一身天空藍的手術衣上,印在左側胸前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在非洲患者心目中,這身裝束代表著先進技術、高水平診療和對久治不愈、疑難雜症的舉重若輕。

“沒有可靠的檢查手段、缺乏強效的抗生素、沒有先進的治療方案,我們也時常感到生命的脆弱無力。”黃瓊曉說,正因為這樣,引進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體系,進而為非洲創造出更好的醫療條件愈發迫切。

在2020年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中國承諾要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提升非洲當地醫療技術水平的工作持續開展。

“之前我們對馬裡方面提出建設輔助生殖中心的需求感到很意外,來了之后才明白,當地生殖健康問題比較嚴重。”黃瓊曉說,她此行的任務除了日常診療,還需要協助馬裡建設第一家公立醫院輔助生殖中心。

正式接手臨床工作的第二天,黃瓊曉就和同樣來自浙江省人民醫院的隊友、檢驗科醫生徐柯開始了輔助生殖中心的籌備工作。“當地很早建立了生殖中心大樓,部分援助設備早已到位,但因為沒人會用,設備隻拆了外包裝閑置著。”黃瓊曉回憶,當時看到設備很驚喜,但又有些失落,不知道閑置太久的設備還能不能正常運轉。

要運轉一個實驗室,很多工作要做,設備調試修整、人員培訓、耗材藥物購買運輸……黃瓊曉說:“一下子有了當家要知‘柴米貴’的感覺。”

“希望在我結束援助之前,有人能在這裡成功懷孕。”黃瓊曉說,他們已經組織了一場針對目標病人的宣講會。這裡的私立生殖中心收費昂貴,普通人很難負擔,她能感受到當地百姓都期待啟用公立生殖中心。

“從零開始”的背后是我國在資金、設備、耗材、藥品、人才培養、信息技術等各方面持續不斷的援助和支撐。

在岡比亞,為了讓當地醫院擁有開展腔鏡微創手術的能力,中國醫療隊幾年來捐贈了價值250萬元的婦科腔鏡硬件設備,通過連續開展一系列援助項目,提升了當地婦產科的手術技術和能力。郭權介紹,岡比亞國家醫院的婦科大主任就是在我國盛京醫院學習后回到岡比亞的。經過幾年的學習實踐,他已經能獨當一面,成為當地的科室帶頭人。

在埃塞俄比亞,第23批醫療隊為受援醫院開展了當地歷史上第一台腹腔鏡手術,並努力培養更多掌握該技術的當地醫生,使腹腔鏡手術常規化,改寫當地開腹手術的歷史。張志韌介紹,醫療隊還完成了受援醫院首例顱內巨大高級別膠質瘤切除術,開展了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術以及超聲引導下深靜脈置管術等。

2022年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濤帶隊到第23批中國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駐地考察調研時,再次強調了創新工作的重要性。曹雪濤指出,要根據形勢變化,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引入新的醫療技術、醫學裝備、治療方案,探索實施遠程醫療、智慧醫療,通過現代化醫學教育體系,帶動提升當地醫院的醫療救治水平,更好培養本土醫療人才,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載入史冊——推動受援國健康事業發展

古老的尼日爾河從馬裡首都巴馬科緩慢橫穿而過。第一次見到它時,徐連鬆隻有26歲,那是1972年他第一次跟隨中國醫療隊來到馬裡。當徐連鬆65歲那年第6次踏上這片土地時,尼日爾河兩岸的面貌仍舊是他熟悉的樣子。

“總統府附近新建了一座立交橋,我國援建了尼日爾大橋、馬裡醫院、會議中心、體育場,歐盟援建了機場,其他地方基本沒有變化。”6次參加援非醫療隊的全國援外醫療先進個人、已從浙江省人民醫院退休的徐連鬆對遠在萬裡之遙的馬裡首都巴馬科如數家珍。作為老一輩醫療隊員的代表和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個人,他在非洲度過了12個春秋,和這裡的官員、學者、警察等各行各業的當地人保持著很好的友誼。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我們的援非工作也要貫徹這個精神,醫生經常下鄉義診。”徐連鬆說,那時候非洲的條件非常艱苦,連有水都是一種奢望,中國醫生既要管門診、管病房,還要處理急診,工作量很大,全科都要看,一上午看一百多個號是常事。

“中國醫療隊下鄉改善了非洲人民‘小病靠扛、大病靠死扛’的狀況。”趙小軍曾與“重走援非路”的前輩后代做過深入交流。他了解到,當時雖說有汽車,但很多路汽車走不通,經常要步行很遠才能到達當地人家裡,為他們看病。

“醫術好、態度好、口碑好”是徐連鬆6次援外工作中聽到對中國醫療隊最多的反饋。

大愛無疆。60年來,中國醫療隊心懷大愛,在國家統一部署下、在合作機制的保障下,不斷實現任務更新、使命加碼,為推動發展中國家衛生事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近年來,為適應新形勢下受援國對我國醫療衛生援助的更高期望和要求,援外醫療隊不斷探索工作新模式。2013年起,中國組織派遣短期醫療隊赴博茨瓦納、阿爾及利亞等30多個國家進行義診,為當地群眾開展“光明行”白內障復明手術,產生了強烈反響。以中國醫療隊為紐帶,我國多家醫院與非洲當地醫院建立了對口合作關系,並支持22國建立了25個重點專科中心,實現醫療技術援助機制化、系統化。

第25、28批援馬裡醫療隊隊長、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婦幼健康處二級調研員余仁橋把我國援馬裡醫療隊55年來的歷程梳理為四個階段。從這四個階段可以看出援非醫療工作的“遞進”。

第一階段是主要在鄉鎮建點,解決缺醫少藥問題,擴大醫療隊在當地的影響力﹔第二階段是幫助當地建立起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內科、外科、婦產科、針灸科、檢驗科、放射科等不同科室﹔第三階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我國的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有了長足發展,帶來很多先進技術﹔第四階段是2008年“中非合作論壇”之后,得益於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為非洲援建了數十家高水平的醫院,中國醫療隊更能放開手腳,在救死扶傷的同時還助力不同科室的現代化建設。

“隨著階段的遞進,中國援外醫生必須展現更高的技術水平,帶來更先進的醫療服務。”余仁橋說。

郭權表示,中國的每一批援外醫生都是憑借過硬的技術、耐心細致的服務、對同行毫無保留的經驗交流,逐步建立起與當地人民的友誼。

對於援非醫生,幾十年來最大的變化在於,現在來到非洲除了給人看病還肩負著帶動當地科室建設的責任。2011年馬裡醫院成立,經過幾批醫療隊的幫扶,這裡的胸外科、腦外科已成當地最強的科室。“接下來,浙江衛生系統將全力支持馬裡醫院各種內鏡和腔鏡手術技術的提升,選派胸腔鏡、腹腔鏡和支氣管鏡以及其他科室精干力量持續支持。”余仁橋說。

在祖國強大的支撐下,一代又一代援外醫療隊推動著受援國家的健康事業向前發展,也將中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結合形成的創新成果帶向世界,讓醫學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本報記者 張佳星)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