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華 鐘晟
2023年09月30日08:08 來源:學習時報
江西省萬載縣仙源鄉人民政府左側的羅家腦上,矗立著一座工農紅軍革命烈士紀念塔。紀念塔分為塔台和塔身兩部分。塔台高1.8米,台壁正中有一幅泥塑浮雕畫,畫面是高舉著第16軍和第58團戰旗的紅軍及緊跟其后的男女赤衛隊沖鋒陷陣的場面。塔身底座長4.1米,高2米,塔通高9.9米,塔頂有傘狀的挑檐,並豎著高70厘米由鋼筋彎曲而成的五角星,塔身四面均塑有醒目文字,正面為“工農紅軍革命烈士紀念塔”,背面為“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左右分別為“為有犧牲多壯志”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紀念塔左側的石塊上刻有《工農紅軍革命烈士紀念塔碑記》,全文如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紅五軍轉戰湘鄂贛邊區,創建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成為當時全國十二大紅色蘇區之一。
一九三二年四月至一九三四年二月間,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由修水移駐萬載小源(今仙源),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出現了全新局面。作為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下屬的七個省蘇維埃政府之一,仙源一度成為湘鄂贛蘇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素有“小莫斯科”之稱,為配合中央蘇區的革命斗爭,湘鄂贛蘇區人民積極投身於蘇區的保衛和建設,特別是在五次反“圍剿”斗爭中,湘鄂贛蘇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浴血奮戰,先后取得了“株木橋大戰”、“茵果大戰”等幾次著名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的一、二、三、四次軍事“圍剿”,牽制了國民黨主力部隊十余萬人,為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后來寫下了“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的著名詩句,高度贊揚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人民取得的輝煌業績。
在保衛紅色蘇區的革命斗爭中,湘鄂贛蘇區人民踴躍參加紅軍,積極支援前線,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紅色政權,成千上萬的先烈長眠在湘鄂贛蘇區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僅萬載蘇區就先后有兩萬多名革命先輩為國捐軀,其中英名在冊的先烈就有五千九百余人。
為繼承先烈遺志,銘記先烈業績,謹修工農紅軍革命烈士紀念塔為記。
中共萬載縣委員會
萬載縣人民政府
一九七五年十月
碑文簡要概括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歷程,重點記述了小源(今仙源)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地位,高度贊揚了湘鄂贛蘇區軍民在黨領導下為中央蘇區反“圍剿”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敬讀碑文,令人感慨萬千,催人奮進。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小莫斯科”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由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的平江起義部隊於1928年7月開始創建,位處三個省會(武漢、長沙、南昌)、三條大江(長江、湘江、贛江)、三條鐵路(粵漢、湘贛、南潯)之間,是最靠近國民黨軍事政治交通中心城市的重要蘇區。它不僅像一把尖刀直插國民黨反動派胸膛之上,更是連接中央、湘贛、湘鄂西、鄂豫皖、閩浙贛等蘇區的中心地帶,戰略地位獨一無二。
1932年4月12日,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以下簡稱“省蘇”)及其他省級機關從修水上杉遷至萬載西北邊境的小源。小源西接瀏陽、北臨銅鼓,四面環山,進可攻、退可守,再加上這裡群眾基礎好,革命熱情高,非常有利於開展武裝割據。湘鄂贛省蘇機關駐扎於此長達一年零10個月,是湘鄂贛省級機關連續駐扎時間最長的地方,小源一度成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時有“小莫斯科”之稱。
湘鄂贛省蘇駐扎小源期間,不斷加強組織建設,黨員人數由1930年的1萬多,增長至1932年的5萬多,壯大了革命骨干力量。為了強化對黨員干部的理論教育和革命宣傳,各級蘇維埃政府在機關中普遍開設列寧室,工作人員在此讀書、看報﹔同時廣泛組織“共產黨禮拜六工作”,增進了黨群關系。為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省蘇土地部制定了《進行整理和分配土地實際辦法的指示》,促進了土地分配﹔頒布了《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農村勞動暫行法令》,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省蘇財政部發布嚴禁預征稅收的通令,對個別縣預征稅收的做法給予了嚴厲批評﹔省蘇教育部開辦列寧小學146所,兒童入學率達到90%,創辦報刊和傳單39種,創作紅色歌謠360首、戲本29個,通俗易懂地宣傳了革命主張。當時,湘鄂贛蘇區到處可聞笑聲、歌聲、讀書聲,到處可見看書、看報、看演戲的情景,極大豐富了蘇區群眾文化生活,有力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基礎。
犧牲“小我”顧全大局
1930年6月至8月,組建了以湘鄂贛子弟為主要力量的紅三軍團。為了拱衛中央蘇區,紅三軍團毅然離開自己的大本營,揮師東渡轉戰贛西南,隻留下了力量相對單薄的紅16師保衛湘鄂贛蘇區。此后,湘鄂贛蘇區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期間,堅決執行“向東南發展”的指示,不僅將省委省蘇駐地從處於湘鄂贛中心位置的修水上杉遷至中央蘇區的前哨萬載小源,還主動發起數次軍事行動,通過威逼南昌和南潯線,牽制了敵人60多個團的兵力,以巨大犧牲支援了中央蘇區的革命斗爭。1934年“六七月事件”以后,湘鄂贛蘇區岌岌可危,比中央蘇區早4個月進入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在本身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湘鄂贛蘇區軍民仍然不忘全力支援中央蘇區,他們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高舉紅旗,前赴后繼,有力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湘鄂贛蘇區群眾不惜一切支援革命的事例數不勝數。1933年2月初,為解決紅軍醫院傷病員棉衣和棉絮短缺之急,蘇維埃政府面向全省民眾發出了緊急募捐令。小源一位80多歲的老人毫不遲疑地把自己准備用來去世后“睡棺”的新棉衣送往紅軍醫院。紅軍醫院的傷病員得知后,都被老人的真情所感動。更多群眾紛紛傾其所有,把大量衣被送往紅軍醫院,及時解決了傷病員缺衣少被的燃眉之急。還有很多群眾為支援革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湘鄂贛蘇區有多達37萬紅軍將士壯烈犧牲,還有76萬群眾在革命戰爭中遇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