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揚
2023年09月25日17:53 來源:人民網
在青藏高原腹地,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這裡起源,三條大江大河川流不息,滋養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
作為三江源生態保護工作的宣傳者,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展覽陳列中心編輯景淑媛積極講述“中華水塔”的生態故事,傳遞生態保護的“綠色”聲音。
摸索前行
講解宣傳生態保護成果
2015年,青海省率先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抽調人員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前期工作,景淑媛如願加入了這支隊伍。
萬事開頭難。回顧三江源國家公園發展歷程,景淑媛深有感觸,“人事、宣傳、展陳、自然教育……這些工作我都做過。”
2019年,景淑媛加入到籌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的工作中。除准備6場展陳活動、兩場發布儀式外,她還需要參與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中心展廳並准備講解詞。在緊張工作的同時,景淑媛還要照顧突然生病的家人。整整一個月,她白天奔波在會場和施工場地,晚上借著護士站的燈光背解說詞,困了就在病床旁的地鋪上睡兩三個小時。“那時候確實比較疲憊,但看到同事們都鉚足了一股勁兒往前沖,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撐住了。”
2019年8月,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順利召開,在如期建成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中心展廳,景淑媛用專業的講解,向來賓展示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探索經驗和創新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景淑媛(左一)正在展廳內進行講解。人民網 高清揚攝
高原負重徒步
用鏡頭勾勒生態輪廓
2020年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收官之年,景淑媛參與到制作體制試點匯報片的工作中。
4月,景淑媛隨攝制組出發,驅車前往海拔5020米的長江南源,拍攝冬季景觀。然而,連日的積雪阻斷了交通。“積雪沒過膝蓋厚,最初還可以用鐵鍬挖雪開出一條路,到后面車輛實在難以行進。”是折返還是前行?考慮到長江南源的景觀難得,大家一致決定:拍!
於是,景淑媛帶領制作團隊在嚴寒天氣裡“扎”進茫茫白雪,深一腳、淺一腳,扛著設備徒步往返6公裡。“這個海拔高度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呼吸都有些困難,更不用說負重行走。但我們成功拍到了長江南源的壯闊景象,大家都很亢奮。”
聊到攝制工作,景淑媛依然興致盎然。“那是我第一次聽見雪豹的叫聲,像貓一樣。”為了拍攝雪豹的畫面,她們在-20°C的無人區裡蹲守了兩個小時。
對於拍攝“長江第一彎”的經歷,景淑媛依舊記憶猶新。為了展現江河源頭的壯美景觀,需要多次翻越白雪覆蓋的山嶺,“我走幾步就要摔一跤,當時沒在意,回家后發現胳膊上、腿上到處都是青紫的傷。”
在拍攝的50天裡,景淑媛和團隊深入三江源腹地,餓了就吃點車裡的干糧,晚上借宿在牧民家中,而這段異常辛苦的經歷卻成了她最珍貴的回憶之一。“我拍到了很多風景、動物,也交到了很多牧民朋友,他們給我起了個名字,叫‘干散卓瑪’,意思是干練、直爽。”最終,匯報片完美地呈現出了體制試點五年來的探索和成就。
推廣生態教育
編制生態保護的“參考書”
“生態保護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普及宣傳,深入人心。”景淑媛認為,僅僅做好三江源宣傳的份內工作是不夠的,應該讓公眾了解生態知識,熱愛自然,才會自覺去保護自然。
2022年,景淑媛著手開展編制科普書籍的相關工作,為了擴大自然教育宣傳覆蓋面,景淑媛和同事針對不同受眾人群制定了計劃。
發布解說手冊供專業研究人員參考﹔邀請作家來到三江源體驗,深入了解三江源文化,完成紀行叢書﹔針對生態愛好者,推出涵蓋三江源的山水、農田等自然要素的自然科普大觀﹔面對兒童群體推出自然教育讀本和立體繪本,“我希望孩子們在啟蒙階段可以對三江源有一些初步的認識。讓兒童在快樂閱讀的同時,了解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 景淑媛說。
親歷了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也參與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從試點啟動到正式設立的全過程,景淑媛和三江源國家公園一起成長。作為三江源的“形象代言”之一,她認為能參與保護三江源工作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對未來工作,景淑媛充滿信心:“我會繼續講好三江源的故事,為生態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景淑媛正在翻看三江源相關書籍。人民網 高清揚攝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