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的故事——

“井打到哪裡,鐵人精神就帶到哪裡”

本報記者 李 貞

2023年09月21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①:大慶油田試油試採分公司印尼項目部員工在施工現場合影。
  資料圖片
  圖②:大慶油田星火水面光伏電站。
  資料圖片
  圖③:今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圖為觀眾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內參觀。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攝
  圖④:1960年召開的石油大會戰誓師大會。
  資料圖片

  秋風起,又到豐收的季節。在黑龍江省西部,廣袤的黑土地上草甸已變得金黃,將一架架抽油機、鑽塔、修井機映襯得更加高大。這裡是中國石油大慶油田,一片已為祖國建設貢獻了25億多噸原油的熱土。今年上半年,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509.13萬噸,實現全年目標“時間過半、產量過半”﹔生產天然氣29.69億立方米,同比增長0.63億立方米。

  64年前,工業油流從這裡的鬆基三井噴涌而出,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掀開嶄新一頁。此后,大慶油田跨越一個又一個台階:轟轟烈烈的石油會戰,讓中國甩掉了“貧油落后”的帽子﹔不斷創新技術,在穩油增氣的基礎上,探索智慧、綠色轉型﹔走出國門,實現了老一輩大慶石油人“把井打到國外去”的願望……幾十年來,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太多激動人心的故事,讓“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更加熠熠生輝。

  “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今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鐵人”是一個永遠銘刻在大慶油田歷史上的名字。

  1959年,王進喜還是甘肅省玉門油礦的一名工人。有一次,他到北京來開會,看到公交車頂上都有一個鼓鼓囊囊的黑口袋,他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麼?”同行的伙伴解答說:“這是煤氣包。咱們國家太缺石油了,隻能靠燒煤氣讓汽車動起來。”

  王進喜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身為一名石油工人,祖國“貧油”的狀況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那時,西方國家正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石油禁運。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中國石油自給率僅為40.6%。由於缺少石油,拖拉機在工廠內閑置,坦克不得不停止訓練,空軍訓練和執勤的飛機也不能正常起飛。

  根據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研究,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地質勘探工作。像王進喜一樣的石油工人們,心中都憋著一股勁,誓要奮發圖強,讓國家不再為石油操心。

  1959年9月26日,東北鬆遼盆地上傳來一個好消息:鬆基三井噴出了工業油流,大慶油田被發現了。

  1960年2月,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關於東北鬆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后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報告請示:“我們打算集中石油系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會戰。”

  隨后,來自全國各地的退伍戰士、轉業軍人和石油工人奔赴鬆遼盆地,4萬會戰大軍在荒原上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業。

  王進喜也是其中一員。他主動請纓,從玉門來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並且立下誓言:“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大慶石油會戰面臨著許多困難,職工的生存條件十分艱苦。“青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沒有住房,大家隻能住在牛棚、馬廄裡,或擠在自己挖的地窨子裡,有時還要露宿荒原。糧食供應不足,工人們就揀凍白菜和甜菜葉子吃,“五兩三餐保會戰”。

  王耀宏老人是當年參加過石油會戰的退伍兵。據他回憶,1960年下半年,油田糧食供應非常緊張。會戰職工中,許多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吃不飽飯,但還是堅守在生產一線。

  一天,大家遇到王進喜,七嘴八舌聊起天來。“有個南方來的同志對鐵人說,真沒想到工作這麼艱苦,早知道還不如回老家當個農民。聽了這話,鐵人沉吟了一下,嚴肅地說:‘當農民偉大,當石油工人同樣偉大。國家缺油,作為石油工人,咱心裡有愧,心裡著火呀!南方人剛到北方,生活上一定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現在條件是艱苦,但大家都是軍人出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軍人作風一定要好好發揚光大。創業嘛,眼前的困難一定不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決不能被困難嚇倒,決不能在會戰前線當逃兵。要承擔起為國家多產原油的責任,用我們的苦和累,讓國家這個大機器通過我們生產的原油運轉起來,富強起來,這才是條正路啊!’”幾十年過去,鐵人說過的話仍深深印刻在王耀宏心中。“都說鐵人是工人演說家,一點都不假,他的一席話,把我們說得熱血沸騰,堅定了我們全身心投入大會戰的信心!”

  王進喜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大慶石油會戰中,王進喜始終不畏艱苦,沖鋒在前,帶領1205鑽井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吊車、拖拉機不夠用,怎麼把幾十噸重的鑽機安裝起來?那就靠人拉肩扛。王進喜給1205鑽井隊全體職工鼓勁:“我們大會戰也像打仗一樣。沒有吊車,我們37個人就是37台吊車﹔汽車不夠,我們有手有腳有肩膀,螞蟻搬山也要搬。”最終,經過3天3夜奮戰,38米高的井架矗立在了曠野上。

  1205鑽井隊打第二口油井時,油井突然發生井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果斷決定用水泥壓井。水泥加到泥漿裡不融合,又沒有攪拌機,緊急關頭,王進喜和隊友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

  在艱苦的環境下,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第一代大慶石油人奉獻出了全部激情,干出了威風和志氣。“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憑借這份豪邁氣概,大慶油田在3年多時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63年底,大慶已開發建設146平方公裡油田,年產原油生產能力達到600多萬噸。3年累計生產原油1166.2萬噸,佔同期全國原油產量的51.3%,為當時中國實現石油基本自給作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不斷實現新的超越”

  64年后,大慶油田再次創下新的紀錄——今年3月,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宣布,油田累計生產原油突破25億噸,佔全國陸上原油總產量的36%。

  世界同類油田的穩產期一般最多為十幾年,大慶油田能夠開發建設60多年而依然充滿活力,正是因為一代代石油人堅守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改革創新。

  被稱為“新時期鐵人”的大慶油田高級工程師王啟民,一生攻關科研,他說自己“這輩子隻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麼開發好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採用注水開發方式,從地底抽出石油再注入水。經年累月的開採,會讓油層產量下降、油井含水量上升。為此,王啟民提出了“分階段多次布井開發調整”理論,僅“表外儲層”開發研究成果一項,就相當於為大慶油田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

  自2003年開始,大慶油田已開始面臨高含水、自然遞減等問題。到2015年,大慶油田儲採失衡矛盾日益突出,高含水問題進一步加劇。當時,大慶油田綜合含水已經接近89%,意味著每採出100噸液裡,水量是89噸,而油量隻有11噸左右。

  在石油界,通常把利用油層能量形成的自噴採油稱為一次採油﹔向油層注水對其補充能量開採石油稱為二次採油﹔通過注入化學物質來改善油、氣、水及岩石相互間的性能,開採出更多石油的技術稱為三次採油。通常地下岩石層在經過一、二次採油之后,縫隙中還會有部分剩余油存在。於是,大慶石油人鑽研出三次採油技術,就如同用洗衣粉洗衣服一樣,將部分剩余的油洗出來。

  作為一項關鍵核心技術,三次採油必須依靠自主研發。“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不斷實現新的超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慶油田企業首席技術專家程杰成說。

  大慶油田企業首席技術專家伍曉林,帶領團隊歷經5600多次試驗,將三次採油技術發展到極致,讓大慶油田擁有了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表面活性劑。“在大慶油田,採收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相當於百米賽跑提高0.1秒那麼難。”伍曉林說,“曾有國外專家斷言大慶油田根本不適合三元復合驅技術。但現在,三次採油技術已經在大慶油田廣泛應用,採收率在二次採油技術的基礎上提高了14至20個百分點。”

  “我們由從微米孔隙中用水擠油到用化學物質洗油,再到現在的從納米孔隙中找油、採油,闖出了陸相砂岩油田開發的世界先進水平。”程杰成說。

  截至今年初,大慶油田三次採油已連續21年產量超千萬噸,累計生產原油3億噸,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三次採油生產基地。大慶油田還獲得國際標准化組織和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承擔提高採收率分委會主席和秘書處工作,將牽頭編制全球范圍內的提高採收率國際標准規劃,推動中國特色技術轉化為國際標准。

  而今,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大慶油田也進入了數智化建設新階段。

  由於石油在地底下看不見、摸不著,如何確定石油的位置並採取合適的驅油方式,直接關系著石油開採的產量和成本。現在,大慶油田第一採油廠用上了數字孿生油藏系統。該系統通過採集、錄入勘察數據,描繪出地下油層構造形態﹔結合鑽井、測井獲取岩層信息,掌握石油富集區在哪裡,零散剩余油分布在何處﹔最終,利用三維建模和數值模擬,把千米地下的油藏“原模原樣”搬到電腦屏幕上,立體清晰呈現石油在油層中的分布位置。在“數字地質體”上,工作人員可以開展以開採石油為核心的各種工程行為的模擬,預測開採效果,論証部署最經濟可行的開發方案。

  大慶油田第三採油廠第八作業區開展數智化新型採油作業區管理模式探索,通過自動採集、視頻巡檢、智能診控,替代人工巡檢、異常診斷、開關井等60%以上工作量,用工需求減少1/4以上,員工勞動強度大幅降低。通過數字技術精細管控,全方位、全天候監控各類隱患,開發效益不斷提高。

  “雙碳”目標的提出,讓綠色轉型成為大慶油田近年來發展的又一主題。

  在大慶油田第一採油廠產能區內的群英西泡、北站泡,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架起了一排排光伏板,這裡是大慶油田星火水面光伏電站。該電站年均可發電275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

  今年3月,在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大慶油田首個風電利用工程——採油九廠龍一聯風電項目首台風機並網發電。該項目裝機規模為1萬千瓦,項目建成投運后,預計年累計發電量達3125萬千瓦時,年清潔能源利用量0.95萬噸標煤,年減排二氧化碳2.48萬噸。

  “新能源業務是油田發展接續力量的重要篇章。大慶油田將像抓油氣業務一樣抓新能源業務,大力推動風、光、氣、電融合發展,計劃到2025年清潔能源替代率20%以上,到2035年,形成油、氣、新能源‘三足鼎立’發展新格局。”大慶油田新能源事業部規劃計劃科科長惠永慶說:“我們將步履不停、奮勇擔當,為繪就大慶油田生態藍圖而砥礪前行,為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百年油田注入新動能、作出新貢獻。”

  “把井打到國外去”

  “把井打到國外去”曾是王進喜的一個願望。當年看似遙不可及,如今卻已成為現實。大慶石油的品牌走出國門,也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走向了世界。

  曾擔任1205鑽井隊第18任隊長的李新民,帶領1205鑽井隊先后進入蘇丹、伊拉克市場,拿到了國際市場的通行証。2006年,李新民率1205鑽井隊來到蘇丹,此后他們與國際著名大公司的鑽井隊同台競技,兩次獲得蘇丹授予的最高榮譽。在伊拉克被業界公認為世界最難的區塊打井,1205鑽井隊成為唯一沒有發生井下事故的鑽井隊,在海外市場廣受贊譽。

  “井打到哪裡,鐵人精神就帶到哪裡。繼承和弘揚永不過時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讓中國石油在全球產業發展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更大的影響力。”這是1205鑽井隊的出海目標。這支英雄的隊伍沒有辜負人們的期待,李新民自豪地說:“1205鑽井隊走出國門十幾年來,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作風沒有變,精益求精嚴細管理的標准沒有變,掌握前沿技術、練就一身真功夫硬本領的拼勁兒沒有變,實干苦干、勇於拼搏,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新時代中國石油工人的良好形象。”

  近年來,大慶油田海外業務已進入亞洲、非洲、美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海外權益產量達到千萬噸級規模。

  “最初進入國外市場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作為大慶石油的一員,最不怕的就是困難。”大慶油田試油試採分公司印尼項目部經理徐春雨,2006年來到印度尼西亞,十幾年間一直堅守在海外。他說:“在印尼市場我們主要為當地的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包括現場施工、地層設計和油井射孔工藝等。這裡是熱帶雨林氣候,工作環境和國內差別很大。施工時大家住在野外的營房,毒虫飛來飛去,趕上雨季又會特別潮濕,這些都需要適應。”

  除了環境,還有更嚴峻的挑戰。因為國內外技術標准的不同,一開始國外合作企業對中國企業並不信任。“為了高質量完成項目,我們隻能不斷溝通、反復測試,別人測試一遍,我們測試三遍。別人休息的時間,我們加班加點。這樣負責的工作態度,保証了項目順利實施,也逐漸贏得合作伙伴的認可。”徐春雨說。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大慶油田進一步深耕海外業務。“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高度的雇員屬地化管理,真正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為當地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助力當地經濟建設。”徐春雨介紹,項目部鼓勵印尼當地人參與項目管理,由中方人員做技術指導,手把手給他們示范,培養出了很多名隊長、數據採集工程師和操作工程師。目前,項目部印尼員工數量佔比從最初的10%達到了65%。

  印尼員工穆斯已在項目部工作了14年。作為一名隻有初中學歷、不會說英語的印尼屬地員工,穆斯剛參加工作時,隻能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

  但10年前,穆斯開始有機會跟隨項目部的中方人員學習專業技術。穆斯的中國師傅侯雲明記得,剛開始,兩人隻能靠大量肢體語言和自己的“半吊子”印尼語交流。“我從了解穆斯的生活習慣入手,慢慢教會他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如何使用電腦,如何計算射孔深度等。現在,穆斯已經熟練掌握了射孔技術技能。”

  2020年,穆斯第一次獨立帶領當地施工隊,完成了10口油井施工,施工優質率100%。“通過這些年的工作,我有了穩定的收入,家裡建了新房,我的兩個孩子也能夠進入很好的學校接受教育,我很滿足。感謝我的中國師傅,感謝來自中國的企業。”穆斯說。

  從開荒取油,到技術創新,再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鐵人隊伍永向前”。在新時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也將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繼續激勵著大慶石油人不斷前行。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