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

本報記者 黃發紅

2023年09月19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太陽能發電實証基地,工作人員向外國政黨代表介紹光伏發電設備的發電參數和性能。
  本報記者 黃發紅攝

  日前,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青海省委共同主辦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海的實踐”專題宣介會在青海舉行。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名政黨領導人或代表參加宣介會,並在會議前后分赴西寧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參觀訪問,實地了解青海省的綠色發展實踐,增進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和認識。

  理念化為具體實踐,環境整體持續向好

  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的美譽。三江源國家公園自2015年起試點建設,是三江源地區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中心展廳,大幅的轉軸式展示畫、視頻短片、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展示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自然風貌、生物多樣性和人文歷史。

  展廳牆上,一幅照片吸引了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裡夫派)代表哈菲斯·穆罕默德·哈立德的注意。照片裡,三江源地區的3名小學生把撿到的塑料瓶用繩子串起來挂在身上。“從小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這很了不起,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是實現生態治理的重要基礎。在青海各地參觀,給我的最直觀感受是,到處都很整潔。”哈立德說。

  整合各部門職責實現“一件事由一個部門來管”,投入300多億元人民幣開展三江源生態保護修復系統性工程,出台《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推進法治保護生態……一項項開創性保護舉措讓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塞浦路斯勞動人民進步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赫裡桑索斯·喬治烏表示:“在青海,我看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上,中國採取的切實行動,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

  青海湖環湖地區是瀕危珍稀物種普氏原羚最后的家園。普氏原羚2004年隻有不到300隻,數量一度遠遠少於大熊貓和朱鹮,成為世界最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近年來,隨著青海湖生態保護工作深入推進以及野生動物拯救工程的實施,普氏原羚種群棲息地從最初的7個發展到15個,最新監測的普氏原羚數量增加到3400余隻,是保護初期的11倍多。

  在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戶外觀景台,普氏原羚忽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敘利亞復興黨阿勒頗大學黨委書記易卜拉欣·哈迪德告訴本報記者,在敘利亞幼發拉底河畔曾經有一個自然保護區,那裡生活著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如今由於戰爭破壞,這些動物失去了保護,非常令人遺憾。“看到這麼多普氏原羚在這裡安穩地生活,我感到特別高興。”哈迪德說,普氏原羚從幾百隻恢復到幾千隻,隻有持續的努力才能做到,也隻有在安定和平的環境中,珍稀動物才能得到好的保護。

  通過常態化開展普氏原羚、黑頸鶴、大天鵝、青海湖裸鯉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監測,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發展整體持續向好,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率達到90%以上,流域面積穩定增加,濕地保護率達到69%。

  風沙小了,水分足了,光伏面板下長起了青草

  青海富光、豐水、風好、地廣,有著先天的清潔能源發展優勢。在打造國家清潔產業高地方面,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海南藏族自治州已建和在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4314兆瓦。

  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一。走進塔拉灘光伏園區,外賓們登上觀光塔,眼前大規模的光伏發電面板形成的壯觀景象,令大家震撼。

  光伏園區工作人員介紹,塔拉灘地區曾是三江源地區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鋪上光伏面板之后,園區內風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風沙小了,水分足了,光伏面板下長起了青草,讓荒漠的植被覆蓋率恢復到80%,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呈現出“雙下降”趨勢。

  為了給園區除草以及防火,牧民們把羊趕進光伏園區進行放牧,“光伏羊”的名字由此而來。截至目前,當地40個光伏電站養殖“光伏羊”2.2萬余隻,給牧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園區還新增公益性崗位3349個,臨時務工累計達2萬余人次,成為群眾增收的新渠道。

  工作人員的講解讓外賓們很感興趣。阿塞拜疆代表團團長茲亞法特·阿斯克羅夫仔細詢問光伏發電的性能、成本和發電量,認為這種發電模式很適合阿塞拜疆。他還向講解員進一步了解這種發電模式的利弊。歐洲管理與投資公司負責人紀堯姆·阮告訴本報記者,這一路走訪,他看到青海的綠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偏遠地區的發展也做到因地制宜,這是很難得的。他認為,中國政府堅持推動全國各地協調發展,注重發展政策與本地條件相結合,實現了不讓偏遠地區掉隊的目標。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各族民眾和諧相處

  在專題宣介會上,來自青海各地的民眾代表結合親身感受,講述了青海在保護環境、推動綠色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具體實踐,讓外賓們對中國式現代化有了更加具體直觀的了解。

  德康是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黃藏寺管護站站長。他2000年12月參加工作,在管護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幾年。“在日常巡護中,我們見到的野牦牛、藏野驢、盤羊、白唇鹿、馬鹿等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我明顯感受到,它們不怕人了,和我們相處的距離越來越近。”德康介紹,站裡的管護員大多是藏族,也是當地的脫貧戶。“做了生態管護員后,我的收入增加了,也為保護綠水青山盡了一份力,感覺特別自豪。”

  哈迪德表示,中國推動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並重,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實現了貧困人口的脫貧,“這是我從此次參觀中得到的寶貴啟示”。

  巴基斯坦國家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秘書處秘書長拉納·阿裡·凱瑟·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青海環境好,空氣好,人民笑容燦爛,生活幸福,不同民族、文化、宗教的人們在這裡和諧相處,青海的發展成就讓我看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

  “中國式現代化讓中國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這是我這幾天在青海參訪的最大感受。”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中常委、外事部部長拉簡·巴特拉伊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依靠的是中國人民勤勞奮斗,中國積極向其他國家學習,並盡己所能向需要幫助的國家伸出援手,這樣的現代化之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專題宣介會會場外的展台前,阿塞拜疆新阿黨青年組織副主席謝維因吉·加瑟莫娃對藏族手工藝品愛不釋手,親切地拉著手工藝傳承人一起合影。“我第一次來中國,人們積極保護環境、弘揚傳統文化的做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生態和文化都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我們賴以生存和成長的自然和精神家園。”加瑟莫娃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9日 03 版)

(責編:彭靜、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