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讓文明觀演成為觀眾自覺(金台視線·關注文明觀演(下))

本報記者 王 玨 向子豐 孫立極

2023年09月18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讀者來信版連續兩期推出的關注文明觀演報道引發讀者熱議。如何制止、減少乃至杜絕不文明觀演行為?如何形成合力共同營造文明觀演環境?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文聯音樂藝術中心副主任張萌、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廖屹、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慕羽。

  觀演禮儀體現的是對藝術的尊重

  記者:觀看演出作為一種休閑娛樂,為什麼要特別強調觀演禮儀?

  張萌:觀眾在欣賞演出時遵守一定的觀演禮儀,不僅是保証藝術家在現場完美呈現的需要,更體現了一種尊重。以鼓掌為例,在欣賞多樂章交響樂作品以及歌劇時,為了保証藝術呈現的完整性,按照慣例,通常要求觀眾盡量不要在樂章間鼓掌。在恰當時機鼓掌,看似一件小事,卻有很多門道。“適時鼓掌”是對演員精彩演出的贊賞,而“適時安靜”則是對表演的尊重。

  慕羽:許多觀演禮儀約定俗成,其背后是一種劇場文化。對於觀眾而言,經常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就會遵守相應的禮儀規范,通過“耳濡目染”逐漸形成習慣、形成傳統。遵守觀演禮儀展現了觀眾的文明修養,也是為了保障在同一空間下每位觀眾都能得到好的觀演體驗。

  廖屹:演出不是一個人在觀看,而是和周圍所有觀眾一起欣賞,這就需要照顧到別人的感受。必要的禮儀也是演出順利進行的保証。例如不要在演出過程中拍照,尤其不能使用閃光燈。假如芭蕾舞演員正在台上起跳,台下的閃光燈有可能讓其瞬間分神、摔倒,影響演出,甚至導致受傷。一場精彩的演出不僅是藝術家在表演,還包括現場觀眾的欣賞、后台劇組和劇場工作人員的努力,由所有人共同配合完成。在這個過程中,觀演禮儀體現的不僅是對藝術、對藝術家的尊重,也是觀眾之間的相互尊重。

  記者:不同演出有不同的觀演禮儀,是否對文明觀演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張萌:的確如此。就常見的演出而言,在音樂廳、劇院的演出中,通常要求觀眾在一部作品完整呈現之后方能鼓掌。傳統戲曲演出中,觀眾在特定的唱段后喝彩叫好,被視為“懂行”。一些流行音樂的演唱會中,觀眾與演員的現場全程互動更是演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歌劇演出一般不用擴音設備,要求觀眾要保持安靜。一流芭蕾舞團在演出時,通常有樂隊現場伴奏,類似音樂會,音樂奏響時也需要靜默。欣賞音樂會、芭蕾舞、歌劇等藝術作品時,如果在不恰當時機鼓掌會影響演員的表演,會被視為不合禮儀。

  慕羽:即使相同劇目在不同的演出空間,也可能有不同的觀演禮儀。現在劇場樣式越來越多,伸出式、中心式、小劇場式,還有開放式、露天式,以及博物館、美術館、咖啡廳等公共場域作為演出空間,對演出禮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比如一些行進式演出是可以拍照的,但不能用閃光燈。一旦進入某個觀演環境,除了常規禮儀外,還要留意具體的演出信息。

  廖屹:觀演禮儀也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的。10多年前,是不允許帶照相機進劇場的,因為按動快門有響聲,會影響演出效果。但現在都是電子快門,可以調為靜音狀態,如果演出允許拍照,就可以帶進劇場。同時因為手機的普及,劇院對於手機等使用電子設備也有了新規范。

  適當規范的同時,也要加強引導

  記者:近年來,不少劇院劇團發出文明觀演的倡議,一些地方還專門組織活動廣泛普及文明觀演禮儀。對於文明觀演有何建議?

  慕羽:我認為,之所以出現不文明觀演行為,最根本原因在於劇場觀摩還沒成為人們的普遍生活方式。有的觀眾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劇種、不同風格的劇目審美認知有所欠缺,對觀演禮儀的了解和理解還需加強。其實不文明觀演行為屬性也不盡相同,如不該鼓掌的時候鼓掌,屬於藝術修養的問題﹔觀演過程中接打電話、交頭接耳則多屬於個人道德修養層面。目前對正面引導文明觀演行為的方式還比較單一,對觀眾不文明行為的約束機制也不夠明確。而且由於演出場所人數眾多,管理難度較大,很難進行實時監管和糾正。

  張萌:從現階段來看,杜絕這些不文明行為不能“一刀切”。比如,有觀點認為,可以通過屏蔽信號的方式禁止接聽電話。但也有人提出異議,如果因為屏蔽信號而錯過接收重要消息的話,誰來承擔這個后果呢?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可由法律制裁,但違背觀演禮儀,則隻能通過道德規范來進行約束。

  記者:劇院管理的確面臨兩難,如何在保証演出秩序的同時,約束不文明行為呢?

  廖屹:有些觀眾的不文明行為並非有意,只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干擾了其他觀眾和舞台表演。作為劇院管理人員,不僅要適時規范,也要加強引導,在保証劇目呈現的同時,盡量滿足觀眾的需求。比如很多觀眾希望留下演出的照片,我們會通過官方渠道發布一批當日演出的劇照,供觀眾免費下載。同時,我們也把開演前的暖場和演出結束的謝幕留給觀眾,讓觀眾在演出時安安靜靜欣賞,在可以拍照時高高興興留影。還有一些觀眾希望有機會和喜歡的演員、藝術家面對面交流,會到演職人員通道出口等演員下班。最初現場有些混亂,現在我們專門安排場地和時間,做好現場維護,秩序得到很大改觀。

  各方共同努力,營造文明觀演環境

  記者:良好的觀演環境需要觀眾、劇團、劇院共同努力,如何形成合力?

  張萌:從藝術的本質來說,好的藝術不需要教導。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河大合唱》等經典作品,大家都能夠沉下心來、安安靜靜地欣賞。但對於不太熟悉的藝術作品,一些觀眾可能沒辦法始終保持專注,觀看演出時忍不住玩手機或交頭接耳。對創作演出單位而言,要不斷追求更高的藝術品質,將更好的藝術作品呈現給觀眾。在演出開場前,創作演出單位可以針對演出內容、作品內涵及相應的觀演禮儀,對觀眾進行一些普及和講解。據我了解,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多家音樂廳會定期舉辦藝術沙龍,聘請音樂家在演出前作“導賞”,讓觀眾近距離接觸藝術家、走進音樂作品。這些都有助於觀眾對藝術作品的內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就會更主動地遵守觀演禮儀。

  廖屹:觀眾走進劇場,劇院可以提前做一些演出告知。比如,向購票觀眾發出觀演提醒,具體到演出時長、進場提示,特別標注了遲到觀眾進場時間、方式,避免遲到觀眾無序入場,影響戲劇演出氛圍。在演出現場,大多數劇場也會設置多處觀演提示牌。演出前,通過大廳內的LED屏、廣播等播報文明觀演提醒。當然,劇院的工作人員有限,現場提醒也影響演出效果。文明觀演要靠觀眾共同維護。音樂課堂或者藝術培訓機構不僅可以教孩子表演,提升鋼琴、芭蕾舞表演水平,也可介紹一些觀演禮儀,讓孩子們從小養成文明觀演習慣。藝術團體也可以通過藝術普及教育活動告訴觀眾怎麼看、怎麼聽、怎麼欣賞。通過各方面努力,日積月累、不斷熏陶,共同營造一個令人享受的觀演環境。

  慕羽:我認為可以多一些面對面的引導,哪怕這種交流是“非正式”的,都會是非常美好的劇場體驗。對於劇場管理而言,鼓勵各個劇場挖掘出自己的秘籍。比如,有些劇院會讓“替補”演員穿上演出服,在劇場內外發宣傳單,或是去當領位員。他們不僅樂意拍照,而且幽默的談吐和親和的儀態讓觀眾倍感溫暖,也可以豐富觀眾的劇場體驗。

  總之,維護良好的觀演環境需各方共同努力,將劇場營造成“無干擾”的藝術觀演空間,使觀眾獲得文明觀演體驗、更樂於維護文明觀演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實習生曾宇昕參與採寫)

  

  文明觀演“小貼士”

  基礎禮儀:

  ◇不要遲到,如果遲到,請安靜進場﹔

  ◇將手機調至靜音﹔

  ◇不大聲喧嘩或竊竊私語﹔

  ◇不要隨意走動﹔

  ◇盡量不要提前退場﹔

  ◇請勿在劇場內飲食﹔

  ◇向表演者獻花需先告知工作人員﹔

  ◇不要帶大件物品或戴較高的帽子,以免遮擋觀眾視線。

  場景禮儀:

  ◇音樂會:演出開始前以掌聲歡迎演奏家﹔樂章間保持安靜,待作品全部結束后再熱烈鼓掌。

  ◇話劇:觀演全程保持安靜,全場結束后再鼓掌。

  ◇戲曲:表演者每個亮相都可鼓掌,名角出場時、激動人心的情節停頓間隙還可以叫好。

  ◇歌劇:特別精彩的詠嘆調結束或重唱完結時,可以鼓掌。

  (綜合國家大劇院“觀演禮儀”宣傳視頻及網絡資料)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8日 07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