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紅色之城綠映紅

——貴州遵義市創建“五強組織”推進鄉村振興

2023年09月12日09:10    來源:農民日報

巍巍婁山關,從頭一越。悠悠赤水河,得意之筆。

88年前,紅軍長征經過貴州遵義,在此轉戰95天,留下了遵義會議會址等586處革命遺址遺跡,紅色基因成為遵義黨員干部群眾的鮮明特質。

“一謝共產黨,翻身把你想,以前我們做牛馬,現在人人把家當﹔二謝共產黨,吃飯把你想……”在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田家溝村民組,一首村民自編的花燈戲《十謝共產黨》唱出了村民生產生活的美好變遷,也抒發了村民對黨的赤誠之心。

近年來,遵義市緊扣農村基層黨建提質增效,系統開展組織功能強、人才隊伍強、集體經濟強、治理能力強、要素保障強的“五強組織”創建,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實現了組織強根子、能人進村子、致富有路子、治理有法子、村庄變樣子。

“創建‘五強組織’,就是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鉚足干勁,以組織振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李睿說。

近日,記者走進廣袤的黔北鄉村,幽幽青山,迢迢碧水,在蒼翠繁茂的茶園、白牆黛瓦的農舍間,探訪紅城遵義抓黨建推進鄉村振興、形塑和美鄉村的生動實踐。

既要有形,更要有效

——堅持大抓支部不放鬆,緊緊圍繞嚴密黨的組織體系,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走進新蒲新區新舟鎮沙灘村,處處可見紅色元素:迎風飄揚的國旗、醒目的黨徽、“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標識……這一抹抹“紅”,在白牆黛瓦、綠水青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庄重。

沙灘村的變化是遵義市抓基層提質量的一個縮影。遵義市突出應建盡建、建則有效,聚焦基礎組織和基本單元,統籌健全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軸心、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各類組織為支撐的村級組織架構,推動黨的組織體系在農村基層橫到邊、縱到底,不斷向村民小組、產業鏈條、群眾身邊延伸。

“鄉村要振興,組織是保証。我們提出創建‘五強組織’,就是要樹牢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為重點,探索在鄉村振興上破難題、開新局的有效路徑。”遵義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永琳說。

組織體系有了支撐,還需要強化政治引領,激發每名黨員的力量,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

“鐘赤兵強忍著傷口的劇痛,拄著拐杖,獨腿走完了長征,他也因此被稱為‘獨腿將軍’。”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婁山關,經常可以看到游客們在聚精會神聆聽“小小紅色講解員”李紫琰的講解。

“天險婁山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紅軍長征兩戰婁山關,從這裡走向勝利。”匯川區芝麻鎮大坪村黨支部近日組織全村28名在家黨員到婁山關開展主題黨日,緬懷革命先輩。

“傳承和弘揚老紅軍的革命精神,既是責任也是使命。我們要讓這樣的紅色之光照耀鄉村振興路。”大坪村黨支部書記黃光領說。

遵義抓住“前沿作戰部”“一線戰斗隊”這個關鍵,將鄉鎮、行政村黨組織作為“五強組織”創建主體,系統推進“行政村黨支部(黨總支)-網格(村民組)黨小組(黨支部)-黨員聯系戶”建設,完善組級黨支部2378個、黨小組7125個,設置黨員村民組23241個,真正把黨的基層組織觸角延伸到了農家庭院、田間地頭。

既抓數量,又提質量

——發揮組織優勢,緊緊抓住人才這個關鍵,內部挖潛與外部拓源並舉,推動各類人才向鄉村集聚、在鄉村扎根

“小周是我們村考出去的大學生,外面學了經驗,回來當黨支部書記,是我們村的福氣!”仁懷市九倉鎮仁和村彭家田村民小組組長張定喜提到周泳總是豎起大拇指。

2021年初,得知遵義市實施“雙培養”工程后,周泳辭掉仁懷市一家酒企中層職務回到仁和村。憑著一股不怕苦、不服輸的干勁和闖勁,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真心點贊,在當年村“兩委”換屆中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農村發展關鍵在於培養、吸納各類人才,特別是需要一大批政策明白人、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

2020年2月,遵義市出台政策,實施鄉村振興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和鄉村振興后備力量培養工程的“雙培養”工程,建立市級主導、縣級主抓、鄉鎮主管的責任體系和三級聯審選人、聯幫出招、聯訓提質的培養體系,從35歲左右村干部中選育領軍人才培養對象2089名,從中職學校學生、退役軍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培育村級后備力量12356名,系統培養了一支“思想有高度、帶富有路子、治理有方法、群眾有口碑、發展有潛力”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目前,已有130名領軍人才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2086名后備力量進入村“兩委”班子。

紅花崗區海龍鎮貢米村返鄉黨員周亞,從廣東回鄉成為一名后備力量后,帶動30余戶農戶創辦養花庄生態果蔬專業合作社,手把手教大家種植西瓜,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實現每畝超萬元的收益,解決近120名村民務工,帶動115戶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

為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紅花崗區推行一次建庫、三級聯動、動態調整、滾動培養模式,健全選拔、培育、考核、管理“四位一體”的培養機制,推動“雙培養”工程提質增效。

“實施‘雙培養’工程,就是要強化組織引領,讓更多的優秀人才留在鄉村、建設鄉村,通過抓源頭選拔、過程培育、平台使用,推動形成鄉村振興的人才矩陣。”遵義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楊先易表示。

希望的田野呼喚更多“新農人”,在“雙培養”工程牽引下,一大批大學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農創客”“兵支書”等在鄉村振興中大顯身手,成為黔北大地上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

既穩糧倉,還鼓腰包

——把產業興旺作為解決農村問題短板的突破口,強化制度創新,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集體經濟是基礎。

“直播間的朋友們,現在為大家展示的是採用超臨界萃取技術制作的元寶楓籽油,更安全、更健康……”在遵義·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心的抖音直播間裡,短短半小時就已成交100余單,銷售額3萬余元。

針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政策學不透、思路打不開、道路選不准、規模上不來、產品賣不好等難題,匯川區圍繞學習培訓、生產經營、產銷對接、科技研發等環節,打造實體運營企業——遵義·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心,承接各類培訓班20批次,培訓5200余人次,自主以及聯合開發產品30余種,線上銷售村級集體經濟產品120余種,銷售額達1.8億余元,累計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0余萬元,帶動就業1.6萬人次。

位於匯川區婁山關古鎮的一家農家樂餐館內,別具一格的菜名,吸引了食客的眼球。“天機不可泄露”是一道天麻粉蒸雞蛋,“天天甜蜜”則是一味蜜汁天麻片。作為餐館主要食材的天麻就產自幾公裡外的板橋鎮柏楊村。

柏楊村地處大婁山東部,林多地少,闊葉林密布、土壤鬆散透氣,恰巧適宜種植不喜日照的天麻。村“兩委”通過多方論証,在2017年小規模試種天麻,發現天麻素含量約為國家藥典標准的4倍,具有極高的藥用和商用價值,這更加堅定了村“兩委”帶領群眾種植天麻的決心。種植面積從最初的不到1萬平方米,如今已擴大到5萬平方米,直接帶動全村32戶村民參與種植,實現年產值500余萬元。

在鳳岡縣進化鎮臨江村三新組,一場別開生面的分紅會正在進行。“龔德宇1190斤,分紅595元……”聽著三新組組長龔德琴響亮的宣讀聲,領到合作社分紅的村民一個個樂開了花。

臨江村三新組通過“組級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以引企入村、資源變資產,引民入社、農民變股東,引賢返鄉、窪地變高地,引貨出山、產品變商品的“四引四變”為路徑,成立了貴州香臨三新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內78戶農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發展種植有機水稻600余畝,聯結了90%的組內群眾,年產值達500余萬元,2022年收益分紅金額達10余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遵義市先后制定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效益評價、收益分配等激勵機制,建立經營管理與監督分離的制約機制,並將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布局統一謀劃,以縣為單位編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

2022年,遵義市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7.22億元,村均經營性收入41.78萬元、純收益14.97萬元。

空間越大,路子愈寬,產業更強。遵義市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助推器”,持之以恆做大做強茶葉、辣椒、蔬菜、中藥材、高粱、生態畜禽漁業、竹子、花椒等八大特色優勢產業,不僅穩住了“糧袋子”,也鼓起了“錢袋子”。

既要治標,更要治本

——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大力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推動鄉村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以前搬家酒、滿月酒到處都是,多是大操大辦、重金隨禮,辛辛苦苦一年攢下來的錢都用來吃酒席了。”湄潭縣抄樂鎮村民王光西說起從前直搖頭。

2021年,抄樂鎮落花屯社區整合“兩委”成員、“寨管家”、婚慶司儀、喪葬祭祀、酒席總管等人員組建“紅白理事會”,在廣泛征求黨員、村民代表、退休干部、鄉賢寨老、困難戶等意見后,率先在湄潭縣總結形成了通俗易懂的“車不過十、禮不過百”等村規民約,深受群眾歡迎。

“剛開始有些村民還不理解,通過理事會執行協助小組現場勸導,特別是用正面典型故事去宣傳引導,效果非常好。”落花屯社區紅白理事會理事長吳孝強說。

做好鄉村治理、鄉風文明等工作,靠的是“軟實力”,抓的是“細功夫”,需要堅持常態、突出實效,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鄉風文明帶來的好。

“黨員就要帶好頭,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網格化治理、文明鄉風創建,做得好就加分,分高的有機會被評為‘五星黨員’。”望著“笑臉牆”上的一串紅“5”分,新蒲新區蝦子鎮三台村無職黨員劉先模喜上眉梢。

村裡62名黨員像他一樣積極參與基層治理,通過定期召開村民組評議會,每名黨員都獲得了“5分”的正向積分。

去年以來,新蒲新區實施正向加分、負面扣分的“雙清單+雙積分”管理模式,即以“黨員擔當清單”推行積分管理黨員工作,以“村規民約清單”推行積分管理群眾工作,定期公布“紅黑榜”,激勵黨員、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積極發揮作用。

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遵義市推行“黨建+村管事”、選派“強組興村”工作隊、“寨管家”等鄉村微治理模式,以自然村寨、村民小組等為基本單元,科學設置治理網格15941個,將4.8萬余名鎮村干部、農村黨員、護林員、“管事員”等編入農村網格治理隊伍,把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矛盾糾紛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納入治理范圍,形成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鄉村治理格局。

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主人翁”,也是文明鄉風的“受益者”,矛盾糾紛越來越少了,鄰裡更和諧了。

既有想頭,也有盼頭

——持續加大基層保障力度,激勵鄉村干部展現新擔當新作為,在鄉村振興一線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勁動力

“以前去村裡辦事,辦公條件比較差,不方便,現在好多了,不僅亮堂,還能停車,很方便。”談到曾經去村裡辦事的感受時,鳳岡縣琊川鎮大興村的村民李忠容深有感觸。

鳳岡縣靈活運用“財政撥一點、黨費補一點、村裡籌一點”的辦法,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盤活利用閑置的農房、學校、廠房等,以有一面國旗、有一個廣場、有相應制度、有一套標識、有系列功能室“五有”示范標准,把有場地辦事有效延伸到村民組。

按照“五有”示范標准,鳳岡縣已建成室內面積不少於100平方米、功能室3間以上的示范組級黨支部45個,規范懸挂組級黨支部和議事會函牌,實現了組級黨支部工作有場地、服務有依托,能夠更好地服務群眾、凝聚群眾。

遵義市各地還紛紛拿出“硬杠杠”,完成村干部崗位等級序列改革,村干部待遇報酬“345”政策全面落地,“一肩挑”月均報酬達4823元,村正職為4413元,其他村干部為3903元,讓鄉村振興一線干部更加安心安身安業。

紅花崗區形成“基本報酬+任期補貼+績效報酬+養老保險+集體經濟創收獎勵”薪酬結構,推行差異化管理,重點向偏遠鄉鎮、條件艱苦地方的村干部予以傾斜。

新蒲新區將村干部崗位劃分為村正、副職和工作人員3類,設置18個等級,細化加分項和負面清單,通過“晉升+降級”的方式,實現了嚴管和厚愛相結合。

習水縣建立村干部績效報酬與集體經濟發展互助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村干部,兼任村級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建立績效激勵機制,推進村干部報酬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雙增長”。

……

今朝千年夢,勁吹“和美”風。如今,隨著遵義市“五強組織”創建落地見效、走深向實,回眸凝視,倚山遠眺,一幅業興村強、人和民富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在黔北鄉村似春風拂柳漸次鋪展開來,山水如詩,田園如歌,和美如斯。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黃朝武 劉久鋒 胡然然)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