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莉媛 武笑 肖聰聰
2023年08月26日10: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指出:“希望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像動如脫兔般奮躍而上、飛速奔跑,在各行各業競展風流、盡顯風採。”兔年奮躍而上,既是中國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的寫照,也是每一個人努力奮斗的圖景。人民網推出《奮躍而上·2023總書記考察年中回望》系列報道,回訪習近平在2023年上半年考察調研的地區,描繪廣大人民以實干創造幸福,在平凡生活中奮躍而上的美好故事。
盛夏時節的山西省運城市,花香陣陣,風光旖旎。
作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呈“搖籃狀”的運城博物館“點綴”在美麗的千年鹽湖北側,35000多件藏品,675件(套)珍貴文物,訴說著河東大地的悠久歷史。
5月16日下午,習近平來到山西運城博物館考察。在博物館,習近平參觀“華夏尋根”“館藏珍品”“盬鹽春秋”等展陳,詳細了解運城有關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展等,並聽取運城鹽湖的形成發展和歷史沿革介紹。習近平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証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文脈綿延 讓古韻煥發新生
滔滔黃河,萬古奔流,在中國版圖上形成一道蜿蜒的“幾”字彎。山西運城,正是被攬入黃河臂彎裡的一片沃土。
在這裡,發現了約4500萬年前的“世紀曙猿”化石,把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在這裡,堯舜禹以及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朝先后建都,孕育出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
圖為運城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王帆 攝
數千年的文明進程給運城留下了豐厚的文物資源,運城博物館內,一件件展品,為后人講述著中華根祖文化的歷史滄桑。
“總書記考察運城博物館,我非常榮幸地擔任講解員。”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衛龍回憶道:“我為總書記重點介紹了‘世紀曙猿’化石。它的發現把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打破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這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
一件件珍貴的藏品,生動彰顯河東大地的文化底蘊,勾勒出華夏文明的延續與傳承。
近年來,運城的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運城博物館的展品也在不斷豐富。如今,運城博物館正致力於讓文物“走”出展櫃,運用虛擬現實、3D照片等現代科技手段,讓博物館進入生活場景,使文物古韻煥發新生,讓更多人領略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
同時,通過出版讀物故事化、展覽展示博物館化、文物研學基地化、文創產品品牌化等充分展現國寶級文物的文化內涵,有序推進活化利用工作。
牢記囑托 做好文物保護大文章
圖為運城博物館內展出的運城市垣曲縣下馬村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的彩陶盆。人民網記者 王帆 攝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作為全國文物資源大市的運城市,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積極開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建設全面覆蓋本體、附屬文物和環境要素的監測體系,搭建國寶級文物保護實時監測與預警服務平台。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西主場活動在運城關帝廟舉行。圍繞活動主題,發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一系列考古發現區域性地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脈絡。
同時,根據探源工程第五期安排,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等地的考古隊伍正陸續進駐運城,繼續深耕晉南,聚焦襄汾陶寺、興縣碧村等重點遺址,放眼山西全境,探索更大范圍內中華文明起源的宏大歷史圖景。
“運城文保中心將積極配合國家有關單位在運城開展的考古中國項目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進,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加強博物館提升改造,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基層文物保護和利用以及文物遺產保護和傳承,加緊研究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衛龍介紹說。
不僅僅在運城。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扎實做好文物保護管理、中華文明探源、歷史文化傳承、文物活化利用等工作——
出台文物相關地方性法規,不斷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先后出台《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大文物保護人才機構支持力度,充實考古和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力量﹔
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長效機制,提出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九大項目舉措,鼓勵、吸引社會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探古溯源 展現山西文物時代風採
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寶庫。昨天和明天、歷史和未來,在這裡相逢。
目前,運城擁有24座博物館,不可移動文物6234處,國保單位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54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和省級非遺項目數量均為山西省最多。
圖為運城博物館內,前來參觀的小學生認真聽著講解。運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進入假期,運城博物館的人氣居高不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運城博物館在持續做好藏品預防性保護的同時,不斷加快藏品數字化保護步伐,推進文物數字化採集、加工、展示。”運城博物館館長周文全表示,今后要統籌做好藏品保護、歷史研究、價值挖掘、活化利用等工作,以“擇一事終一生”的使命擔當,深入研究挖掘闡釋文物的多重價值內涵,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運城篇章貢獻力量。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傳承文化血脈,不再僅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是晉南地區發現的內涵最為豐富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在那裡,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的學生們要跨越夏、秋、冬3個季節,接受從勘探、調查、發掘、測繪、數字建模、採樣、浮選到清洗拼對陶片、器物修復、器物攝影、撰寫發掘報告等考古全過程的嚴格訓練。
據悉,每個大三學年的秋季學期,學生都要跟隨帶隊老師,離開學校,來到考古發掘現場,經歷為期4個月的田野考古實習。眼下,這片佔地180萬平方米的轅村遺址上,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探古溯源。
“無論從事田野考古,還是館陳展示,還是開放接待,基層文博工作者一直奮發拼搏,揭示中華文明本源,守護中華文明瑰寶,講述中華文明故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四川成都舉辦,衛龍作為嘉賓代表上台講述文物故事,彰顯文化自信。
讀懂歷史,就要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開創未來,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如今,這片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正為實証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貢獻更多山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