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郭興福教學法的形成、推廣和發展

屈亞丁

2023年08月21日08:23    來源:學習時報

著名的郭興福教學法在20世紀60年代初誕生於原南京軍區,它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實際的正規化訓練方法,回答了和平時期兵怎麼練的問題,解決了練兵方法、練兵動力和練兵方向等問題。這一教學法還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在推廣中帶動全軍軍事訓練,推動催生了同時代的群眾性大練兵、大比武活動,使軍事訓練真正擺到了部隊工作的中心位置,大大提升了部隊的戰斗力,在我軍軍事訓練史上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2009年7月,郭興福入選全軍“100位新中國成立后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范人物”。2019年,郭興福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等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

萌芽:孕育於群眾性練兵活動

20世紀50年代,我軍軍事訓練面臨由戰爭年代“以戰教戰”向和平時期“以訓備戰”的戰略轉變,但因缺乏正規化軍事訓練的經驗,因而採取了全方位學習蘇軍的做法。1958年,全軍開始檢討學習蘇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失誤,隨后提出“以我為主”為核心的軍事訓練方針。在這一新的軍事訓練方針指導下,我軍重新編寫條令和教材,中央軍委發出新的訓練指示,提出恢復和發揚我軍群眾性練兵的優良傳統。廣大官兵訓練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被激發出來,訓練熱情高漲,但具體訓練方法還不明確。在此背景下,1961年初,南京軍區第12軍軍長李德生在部署年度訓練任務時指出,落實軍委訓練方針、原則、要求,必須改革訓練方法,於是要求9個步兵團的團長每人抓一個班的試點。李德生則親自率領軍、師、團三級聯合工作組到訓練工作較好的第34師第100團第2連蹲點。

時任第2連副連長的郭興福在平時教學訓練和考核驗收評比過程中,腦子靈活、示范動作好、領悟問題快、接受能力強,表現出一個優秀教練員的潛力和素質,是個好“苗子”。郭興福,山東鄒平人,1930年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幼年喪父,隻讀了3個月的書就在家拾柴、放豬,14歲時被國民黨抓壯丁到吳化文部當兵,1948年9月濟南戰役時隨部起義,加入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194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進入陸軍第14步兵學校學習4年,畢業后被分配到第12軍第34師教導營任排長,后又調到第100團第2連任副連長。郭興福既有較為豐富的實戰經驗,又有一定的“科班”訓練基礎,還在教導隊獲得了教學經驗,素質全面過硬。

形成:凝結集體智慧的結晶

李德生經過認真調查研究,決心以戰術訓練為突破口,採取“抓典型、樹標兵,突破一點、推動全盤”的思路,在第2連進行單兵、小組和班的戰術訓練改革,由第12軍作訓參謀宋文皋教班戰術、第34師作訓科參謀吳亞東教單兵戰術、第2連副連長郭興福教戰斗小組課目。1961年5月,李德生集中營以上軍事主官開現場觀摩會,對3個小組的訓練成果進行考核評比,認為郭興福的小組進攻戰術最好。通過這次現場會,李德生確定了改革訓練的思路,將“伍先華班”(編制序列為第2連第3班,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舍身爆破的英雄伍先華命名)作為改革試點班,由郭興福擔任教練員,繼續對訓練方法和內容進行充實完善。這是郭興福教學法邁出的第一步。

郭興福吸收了另外兩個試驗課目的優點,認真研究大家提出的改進意見,把練思想、練作風與練戰術、練技術結合起來,經過多方努力,學會了將政治工作滲透到訓練中,能針對每個戰士的思想狀況、身體條件、接受能力和性格特點等因人施教,在教學上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成功的辦法,后總結為“軍事和政治、理論和實際、行動和思想、戰術和技術、演練和講解、言教和身教都結合得很好”的基層練兵法。1961年夏,總參謀部軍訓部處長、《軍訓通訊》雜志副主編郝雲虹觀看郭興福現場表演后,提議命名為“郭興福教學法”並獲得李德生軍長肯定。郭興福本人坦率地說,雖然我們的單兵進攻作業開始的教學法被冠上我的名字,但這種方法卻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可以說,郭興福教學法是第12軍官兵共同努力的結果。

推廣:在普及中發展提高

1961年10月2日,總參謀部軍訓部刊出了一期擴大發行到連級的《軍訓通訊》增刊(《軍訓通訊》一般發到團以上單位),名為《單兵、小分隊戰術訓練法參考資料》,介紹了第100團第2連單兵戰術訓練的經驗,並以《野外作業實施筆記》的形式記錄作業進程和郭興福同戰士們的問答內容,配發《既嚴又活》的專論代表機關的權威性表態,首次公開向全軍介紹了郭興福教學法。后來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郭興福教學法》,就以此為藍本。

之后,郭興福教學法首先在南京軍區范圍內得到推廣。南京軍區敏銳地認識到這是落實“以我為主”方針的新路,推廣之后涌現了許多“郭興福式”的教練員和先進分隊。1962年3月,南京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發出《認真學習郭興福教學方法》的指示,號召全區部隊迅速掀起學習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熱潮,此后又下發多份關於普及郭興福教學法的文件。在南京舉辦的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集訓隊,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杜平分別擔任隊長、政委,親身示范。此外,從1962年起,南京軍區多次召開現場會,摸索出了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經驗,從隻有單兵、小組和班戰術課目到涵蓋步兵、炮兵、裝甲兵、工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各個兵種。在此過程中,郭興福教學法也通過吸納和集中南京軍區其他部隊在軍事訓練中的優點,不斷充實和提高,並歸納為八條經驗:摸清底細,因人施教﹔分清層次,由簡到繁﹔歸納要領,多做樣子﹔情況誘導,正誤對比﹔重點提問,反復練習﹔民主教學,運用骨干﹔評比競賽,廣樹標兵﹔宣傳鼓動,做思想工作。

同時,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活動逐步向全軍擴展。從1963年開始,根據總參謀部的安排,郭興福教學小組相繼赴廣州、武漢、沈陽等軍區部隊進行了匯報演示,進一步擴大影響。12月24日,時任中央軍委常委、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委的葉劍英,以全軍軍事訓練和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的身份,專程赴鎮江觀看郭興福教學法戰術作業表演。他發現這一教學方法具有鮮明特點,隨即於27日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報告,並建議在全軍推廣。毛澤東仔細閱讀報告並對郭興福的教學方法給予很高的評價,看到報告中把兵練得“一個個都像‘小老虎’一樣”時在下面畫了一條杠,說“這一條我最感興趣”,看到郭興福教學法“繼承了我軍傳統的練兵方法”時,又寫下批示“不僅是繼承,而且有發展”,還對羅瑞卿說“葉帥找到了一個好方法”。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賀龍副主席也完全贊同葉劍英的報告。

據此,中央軍委於1964年1月3日下達《全軍應立即掀起學習郭興福教學方法的運動》的指示,號召全軍開展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群眾運動。1964年1月25日至30日,總參謀長羅瑞卿親赴南京,以總參謀部名義主持召開了全軍“推廣郭興福和郭興福式的教學方法現場會議”,對學習郭興福教學法進行動員和部署,把郭興福教學法正式推向全軍。會前,毛澤東專門交代羅瑞卿,起草會議通知時要明確要求各大軍區、軍兵種、院校的一把手到會(1963年底的鎮江現場會多是副職參加)。在這次會議上,羅瑞卿將郭興福教學法概括為“紅、活、硬、細、實”五個字,並要求全軍響應中央軍委的號召,學習郭興福、趕上郭興福、超過郭興福,各個單位和各行各業都要培養自己的“郭興福”,把軍事訓練提高到新的水平。同年2月,總政治部發出《關於推廣宣傳郭興福教學方法的指示》,提出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具體指導,推廣郭興福教學法要結合創造“四好”連隊運動來進行,培養更多的神槍手、神炮手和技術能手等。通過推廣郭興福教學法,我軍創造出一套抓好軍事訓練的方法,培養出大批軍事訓練骨干,將訓練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開創了軍事訓練新局面。

發展:永不過時的群眾路線練兵方法

為了更好地推廣郭興福教學法,及時指導連隊基礎訓練,葉劍英組織中央軍委軍事訓練和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的人員,在研究總結郭興福教學法規律,吸取群眾性練兵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於1964年2月擬制了《連隊基礎訓練方法二十條(草案)》,經反復征求意見修改后,5月由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聯合下發。其中的“基層干部要會講、會做、會教、會做思想工作”,被提煉為“四會”教學法,掌握該方法的教練員被稱為“四會”教練員。郭興福教學法是在群眾性練兵的實踐中產生的,而這一教學法的推廣和普及,又將群眾性練兵活動推向高潮,直接催生了1964年的全軍比武大會,使軍事訓練真正擺到了部隊中心工作的位置,部隊訓練成績大幅度提高。同時,群眾性的練兵活動也影響到社會各行業的崗位訓練,促進了全民國防觀念的增強。

1991年4月,南京軍區召開紀念郭興福教學法創立30周年暨優秀“四會”教練員匯報大會,介紹了繼承和發展郭興福教學法以及組織正規化訓練的經驗,表彰了郭興福式“四會”教練員,對於提高基層軍官組訓能力和任教能力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6月11日,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轉發了南京軍區開展學習郭興福教學法活動情況的報告,充分肯定了郭興福教學法在推動軍事訓練和部隊全面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習郭興福教學法,主要是掌握和理解它的實質,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加以繼承和發展。葉劍英指出,郭興福教學法是我軍傳統練兵方法的繼承和發揚,比較集中而全面貫徹了軍委提出的方針、原則,徹底拋棄了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影響,是我軍教學方法的重大改革。郭興福教學法符合我軍的實際,走出了一條在沒有戰爭實踐的條件下學習作戰技術與戰術,把兵練活、提高部隊戰斗力的新的路子,繼承並發揚了我軍群眾路線練兵的優良傳統。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