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蹲點劉庄村 細細看振興(深度觀察·駐村日記)

本報記者 郁靜嫻

2023年08月18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永旺家庭農場負責人楚濟旺查看哈密瓜成熟度。

  劉庄村的孩子們在村路上嬉戲。

  劉庄村新開業的道北寵物交易市場。

  記者在玉米地裡撒肥。

  劉庄村整治后的坑塘新貌。
  以上圖片均為張鈺坤攝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今年6月26日到7月11日,本報記者來到河南省虞城縣李老家鄉劉庄村駐村實踐鍛煉。劉庄村地處豫東地區,下轄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共298戶1587人,耕地2360畝。半個月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記者寫下《駐村日記》。本期《新農村》周刊摘選部分日記,帶您感受躍動在鄉村振興一線的澎湃活力。

  

  致富門路咋拓寬?

  找准特色,鄉村產業有前景

  7月1日  天氣:晴

  今天是駐村第六天。前幾天跑下來,基本村情都了解了,今天重點走訪鄉村產業。

  一早出門,路上鄉親們熱情地招呼:“新上的瓜可甜了,嘗嘗再走!”“自家的西紅柿,剛採的,水靈著呢!”……言語間透著豐收的喜悅。

  路旁,菜農劉冬閑在地裡摘豇豆,看記者躍躍欲試,他笑著遞上剪子,“挑豆莢飽滿的掐,位置靠上一些,小心后面的花。”

  採下的豇豆在農用車上摞成小山,過會兒就准備送到市場。“這半畝豆角還能長十來天,收完就撒香菜籽。”劉冬閑說,豆角這一季估摸著能掙1000多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這些年,劉庄村和其他村庄一樣,不斷摸索鄉村產業發展方向。“全村2360畝地大都是沙壤土,疏鬆肥沃、排水良好,適宜果蔬種植。”劉庄村黨支部書記劉新良介紹,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種植瓜果蔬菜成了不少農戶的首選產業,有好幾家發展得有聲有色。

  到議創家庭農場時,正趕上兩個經紀人在小院裡選桃、裝車。農場主人劉作文一臉喜色:“2000斤桃子全賣完了!”今年農場的60畝桃樹迎來初果期,劉作文的兒媳提前拍了短視頻發到平台,吸引附近經紀人上門來收,桃子很快銷售一空。

  桃子暢銷秘訣何在?

  “種得好才能賣得俏。”劉作文坦言,種桃也走過彎路。起初,他種外地引進的獼猴桃,可當地冬季氣溫低,樹苗不服水土,一年光補苗就花了三四千元。

  為找到適宜品種,老劉前年專程去鄭州學習,引進了“服水土”的優質毛桃品種,加入果樹技術交流群。有了專家指導,老劉種桃底氣足了,授粉、修枝、防虫,樣樣精心,桃園一派生機。

  “今年收成不賴,桃子糖度達到12.4,有三成單果重量超過4兩,大果兒論個賣,一盒12個精包裝,能賣38.8元嘞。”劉作文得意地說。

  優質才能優價。和老劉一樣,許多村民認准這個理兒。村裡永旺家庭農場負責人楚濟旺,種了幾十個大棚,一個夏天,七八千斤哈密瓜基本都能賣完,他說:“靠的就是好品質吸引的回頭客。”

  村裡面,種得最多的還是蔬菜。牆根邊、屋門前,邊邊拐拐的地裡,全是蔬菜。一塊塊蔥蘢的菜地,足見鄉親們的勤勞。

  “最踏實的是銷路不愁。”菜農袁文化說,村裡安排了統一調運點,還接了學校和單位食堂訂單,“有時把菜拉到商丘市場上賣,咱這兒地處豫魯皖三省交界,車流量大,市場消化能力不小。”

  目前,全村70多戶村民種植蔬菜瓜果,面積達1200多畝,主要品種有香菜、茄子、花菜、哈密瓜等,年產值超過6000萬元。通過家庭農場、訂單生產、電商銷售等模式創新,讓小生產對接上大市場。

  受季節性供求變化影響,果蔬價格時有波動,如何抵御市場風險?

  “隔壁張關廟村有保鮮庫,可以錯峰銷售。”村民黃德亮說。順著他指的方向,步行沒幾分鐘,記者來到護農果蔬購銷行。負責人張培介紹,“冷庫面積280平方米,存放從農戶那兒收購的2萬斤香菜,每斤不低於8毛錢的保底價收購。經過預冷后延長保鮮期,有助於應對市場行情變化。”

  這些年,村裡的產業發展有了不少可喜變化,但多數村民走的仍是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散小弱”的特征較為突出。劉新良坦言,村裡有心做大果蔬產業,但目前看,有能力輻射帶動小農戶的新型經營主體還是偏少。

  不只是劉庄村,李老家鄉310國道沿線的10多個村庄都規模化種植蔬菜。“長遠看,還需升級產業鏈條。”李老家鄉黨委副書記侯讓東說,盡管有的村民嘗試蔬菜育苗,但跟山東壽光等先進地方比,在選種、栽培技術等方面還不成熟。下一步,要推廣“支部+合作社+農戶入股”等模式,加大育種、育苗、種植、加工等環節投入,開發脫水菜、速凍菜等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菜農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感言】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是前提,要把“土特產”三個字琢磨透。看到劉庄村的鄉親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利用水土資源優勢,發展果蔬產業,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由衷地為他們點贊。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關鍵要破解小生產對接大市場的難題。解決這個問題,既要遵循市場規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倉儲冷鏈物流設施,拓寬直播電商等新興銷售渠道,不斷提升品質、擦亮品牌,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也要在組織形式上謀求突破,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更多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經營軌道,用一季季的豐收鼓起鄉親們的腰包。

  脫貧戶生活怎麼樣?

  兜牢底線,政策不斷檔、幫扶不放鬆

  7月3日  天氣:晴

  聲聲雞鳴喚醒鄉村的早晨。早上6點多鐘,陽光從窗帘縫隙透了進來,今天又是個艷陽天。劉庄村共有30戶脫貧戶,脫貧人口大多在60歲以上。脫貧戶的生活過得怎麼樣?

  吃過早飯,往村南走,老遠就看到86歲的朱秀琴和老姐妹范秀榮。

  每天,她倆都挨著圍牆邊一塊兒乘涼。范秀榮的老伴得過腦梗,當年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多虧了好政策,看病報銷了近九成的醫療費。現在她老伴能慢慢扶著牆走幾步,也能坐起來自己吃飯嘍。”范秀榮有些耳背,屏氣凝神聽著朱秀琴替她“講解”,臉上皺紋舒展。

  脫貧攻堅期間,縣裡出台政策,降低大病醫療保險起付門檻,提高報銷比例,減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醫療負擔。脫貧過渡期內,兜底保障和常態化幫扶政策也沒斷檔。

  來到劉保安家,剛過10點。伙房裡燉著羊肉,“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堂屋桌上,擺著夫妻倆的新合影。64歲的女主人陳貴玲說,這是今年2月上浙江台州大兒子家拍的,兒媳生了二胎,全家開心得不得了。

  劉保安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陳貴玲幾年前意外摔斷腿骨,手術后走路沒啥問題,但干不了重活。

  現在家裡收入咋樣?

  陳貴玲給記者算起了賬:“家裡有4畝地流轉給村集體,每年4000元租金﹔大兒子上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后,跟幾個同學在台州做模具生意,月收入八九千元﹔小兒子跟著建筑隊在外干活兒,小兒媳在附近的扶貧車間制作服裝,兩口子一年有五六萬元收入。”

  劉保安接過話茬說:“現在最希望老二學門技術,在家門口找個穩當的活兒。”

  走訪中看到,村裡家家戶戶的小院,都拾掇得干淨整潔。最讓村民們驕傲的,莫過於孩子們能有出息。

  脫貧戶張蘭英的愛人5年前因病去世,合作社分紅、大病保險等幫扶政策,幫她挺過最難的時候。如今,三個孩子都已在江蘇工作,全家日子過得安安穩穩。

  “大孫子今年高考,過了本科線。老三家的孩子,平常俺帶著,放假前得了張獎狀,下學期就去父母身邊念三年級。”到張蘭英家時,她剛收拾完行李,第二天就要啟程去江蘇,“一家人在一塊兒,日子肯定越來越好。”

  從張蘭英家出來,沒走幾步就遇到了83歲的劉本須。劉大爺也是脫貧戶,說起現在的日子,他直夸“好著嘞”。家裡的磚房經過改造更堅實了,每個月有低保和養老金,還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院裡養了雞、種了菜,每天和小重孫一起遛遛彎”,說起這些,劉大爺開心地笑起來。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虞城縣堅持常態化監測與集中排查相結合,堅持農戶全員篩查與重點人群核查相結合,用好防止返貧監測平台,通過基層干部排查、農戶自主申報、部門篩查預警,定期開展數據比對,強化精准識別納入。

  劉新良說,村裡每家脫貧戶都安排了幫扶責任人,對無勞動能力的監測戶加強兜底保障,最大限度降低返貧風險。

  如何更好帶動脫貧戶發展?劉新良說,今年,商丘師范學院美麗鄉村與規劃團隊已來過幾次,村裡希望借助校地合作,進一步科學規劃村庄,打造鄉村旅游。“讓大伙兒在家門口也能掙著錢。”劉新良對未來充滿期待。

  【感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從脫貧戶的精氣神裡,看到了他們對紅火日子滿滿的憧憬。採訪中深深感到,脫貧后的鄉親們最關注的,一個是穩定的收入,一個是孩子的教育。

  從增收動力看,務工就業已成為脫貧人口防返貧促增收的重要途徑。今后要進一步提升務工增收效能,通過定向輸送、就業幫扶車間帶動、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幫助更多脫貧人口順利就業、穩定增收。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鄉親們期待著有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流向鄉村,讓鄉村裡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接受更有質量的教育,夯實他們成長成才的根基。

  靠啥引來“金鳳凰”?

  創業環境好,更多新農人扎根田野

  7月7日  天氣:晴

  行走鄉村發現,扎根田野的新農人變多了。“歸雁”為何歸來?廣袤田園如何創業?

  在劉庄村,鱻又鱻食品廠幾乎無人不曉。光看名字就能猜出八九分,廠子的產品跟魚有關。工廠負責人是本村村民劉進良,今年五十出頭,干過大廚,開店賣過熟食,生意好的時候,一年能掙三五十萬元。前些年回村辦了這家廠,主要生產熏魚食品。

  對家人的牽挂,是劉進良的返鄉動力。父母年紀大了,需要陪伴和照顧,2019年,他打定了主意回村。

  和劉進良一樣,採訪中遇到的返鄉創業者,每一位心裡都系著剪不斷的鄉情。

  回家鄉發展,僅憑一腔熱情是不夠的。2019年,返鄉創業的劉進良正為場地發愁之際,好消息傳來,國家出台政策,支持返鄉人員依托自有和閑置住宅發展適合的鄉村產業項目,這給他吃下“定心丸”。

  雖然起步一次性投入100萬元,但劉進良覺得值當。一來,用的是自家閑置的老房和院落,改造后添置相應設備和冷庫,經營上沒有后續租金壓力。二來,村裡不缺能工巧匠,修屋建房都找得到人,有鄰裡鄉親的幫襯,廠子很快就步入了正軌。

  如果說,劉進良是把外邊的事業帶回老家,那范建國則是回鄉另起爐灶。前些年,他在利民鎮一家食品企業加工面食。企業不景氣,范建國揣著10多萬元積蓄,回鄉侍弄起了庄稼。見到他時,他正在地裡施提苗肥,一身泥漿、滿臉汗漬,“從車間到田間,這轉變不容易,但很值!”

  范建國從食品行業的下游轉戰上游,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他聯系好供種企業、收購廠家后,直接跟村委會包下100畝地。麥收后種甜玉米,甜玉米收割后種一季薺薺菜,一年三種三收,畝均增收2000多元。

  “歸雁”返鄉給鄉村帶來人氣。不過,放眼這片村庄,青壯年長年在外打拼、老人孩子留守在村的情況,依然是80%以上家庭的現狀。發展中的村子,渴盼更多能人回歸﹔而已經返鄉的“歸雁”們,也期待關鍵時刻能被“扶一把”。

  劉進良就面臨產品銷售的煩惱。之前廠裡的產品主要走農貿批發市場渠道,這兩年他發現傳統的銷路有些走不動了。

  “試試上網賣?”面對大伙的提議,劉進良說,自己的確有這個考慮,但電商平台對貨源供應能力有要求,他的資金有點跟不上,正在想辦法。

  在不遠的范廟村,同樣返鄉創業的徐運強,直播帶貨模式年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元,帶動40多名村民就業。但他同樣也有煩惱,公司生產預制菜產品,每批要在化驗室經過無菌培養4至7天,確保檢驗合格后才能發貨,庫存輪換壓力較大。村裡建設用地緊張,城關鎮的食品工業園向他發出邀請,前期入駐還有免稅免租金優惠,但他內心深處,更願意留在本村發展。

  走訪中,一位村干部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年輕人返鄉帶著鄉親們發展,得打有准備之仗。沒干過的事情,誰都沒把握,關鍵要有頭腦活、懂經營的能人,做給鄉親看、帶著鄉親干。”

  【感言】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採訪中感受到,持續優化的鄉村創業環境,讓在外打拼多年的鄉土人才帶著經驗技術返鄉,讓他們的鄉愁有了寄托。在熟悉的鄉間、田疇,他們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也給鄉村振興帶來了人氣和活力。

  扎根田野,踏實創業,“歸雁”們的奮斗軌跡,印証了廣闊鄉村大有可為。讓返鄉創業人員在鄉村扎下根,要在產業規劃、用地、稅收、資金、培訓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扶持政策,加強精細服務,暢通要素流動,積極為他們搭平台、鋪路子,要用鄉村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吸引人,用鄉村田園宜居宜業的好環境留住人。

  和美鄉村怎麼建?

  由表及裡、由內而外,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

  7月10日  天氣:多雲

  “許多地方都有劉庄,過去誰知道我們這個劉庄?現在不一樣了!”提起2020年劉庄村評上“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事,村裡退休教師張洪海嗓門亮了,“全國評了246個,整個河南8個,商丘就俺們一個獨苗苗!”

  劉庄村靠什麼脫穎而出?

  傍晚,在老支書劉德榮家和村裡人促膝長談,劉庄村的發展軌跡漸漸清晰。

  念起往事,76歲的劉德榮依然動情:“早前,劉庄跟6個村同屬一個生產大隊,年年土坷垃裡刨食。鄉親們搞良種繁育,培育出紅薯苗,從鄉鎮賣到全國,那時候,可自豪!”

  “鄉村要發展,基礎設施不能孬。”張洪海說,過去,村裡沒條像樣的路,連個自行車都騎不了。2015年,劉新良回村當上村支書,他二話不說,自己掏錢買磚渣、墊路基,拓寬路面。看到村道邊光禿禿,他聯系好樹苗,請來挖機,盯了兩天一夜,愣是把樹栽上了。

  干部作表率,鄉親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村裡有事,大家都願意伸把手。村裡文化廣場、鄉村大舞台先后建成,坑塘治理、門前綠化,鄉親們安居樂業,劉庄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鄉親們日子好起來了,總感覺還缺點什麼。劉德榮提議,打造國學文化村,讓好傳統、好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從村裡走出來的袁村寺小學校長劉永峰,把國學文化納入學校專項課程,定期開展國學文化教育活動﹔在商丘打拼的劉東升牽線商丘師范學院,邀請師生定期來村舉辦“國學大講堂”,傳頌經典文化。劉東升說,“我們家的家訓就是‘有德才有福,有愛才有家’,要讓娃娃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德、什麼是愛。”村裡制作了家訓牌,把各家家訓寫在牌上、挂在門口,有的上面寫著“善待每一人,永遠不忘恩”,有的上面寫著“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家訓上牆,家風入心。過去,鄰裡間常為點小事鬧別扭,現在,村裡涌現出越來越多的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村民劉新福前妻因病去世,兩個孩子都十來歲,張瑞霞嫁進來后,把他們當親生娃娃一樣疼﹔30歲出頭的胡瑞林跟丈夫一起打理家裡鴨棚,照顧80多歲的奶奶﹔劉東升在商丘開的鹵菜店生意紅火,讓同村的鄉親免費加盟,每家一年多掙20多萬元。

  “劉庄人講團結,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平常在市裡縣裡的,當天准保回來。”張洪海說。聽聞道北寵物交易市場要搬遷到劉庄,遠在外地務工的村民紛紛捐款:“咱雖然人不在村裡,也要‘唱好這場大戲’!”

  風氣正,心氣足,產業興,鄉風文明由表及裡、由內而外,劉庄村和美鄉村建設走上了快車道。

  21時48分,劉新良在網格化管理群裡接到消息,天氣預報近期有雨。他立即出門,對重點房屋進行安全排查。過幾天是寵物交易市場開張日,要提前布置好路標,引導車輛停放。他帶著村裡十幾名志願者,連夜忙活開了……

  【感言】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劉庄村,鄉親們自發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干淨整潔的村居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鄉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在鄉村,如何守護鄉村文化根脈,劉庄人的探索值得借鑒。尊老愛幼、守望相助、誠信友善,這些無形的鄉風民俗,通過家訓牌、牆繪、講堂等有形載體,根植在鄉村廣袤大地上,滲透到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精神動力。期待著,更多的“劉庄村”明天更美好。

  (張鈺坤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18日 18 版)

(責編:彭靜、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