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毛相林:一定把下庄的希望之路筑好

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 劉祎

2023年08月17日12:08    來源:人民網

  從重慶巫山火車站出發,開車一個小時,便可看到被群山環抱的下庄村。再沿著崖壁,向下穿過蜿蜒曲折的山路,10余分鐘,抵達位於谷底的村庄。這條長8公裡的山路,也被稱為“天路”,是下庄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帶領村民,花費了7年時間鑿出來的。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是習近平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毛相林頒獎。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轉引毛相林說給鄉親們的這句話,點贊這種自立自強、苦干實干、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奮進精神。

  “加油干,把下庄建設好,發展好!”從北京回到下庄,毛相林第一時間傳達了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鄉親們深受鼓舞,鉚足干勁繼續奮斗。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如今的下庄村有什麼可喜的變化?近日,人民網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

  解決生存之路

  記者來到下庄村時,正是中午時分,烈日高懸,熱浪襲人。“毛支書會不會在休息,晚點去找他?”面對記者的擔心,一旁的工作人員連連擺手:“他忙得很,此刻正在宣講呢。”

毛相林在“愚公講堂”為黨員干部講下庄修“天路”的故事。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下庄村不大,幾步路便到了“愚公講堂”。講堂是毛相林的老宅改造的,面對外地來“取經”的20余名黨員干部,他再次講起下庄修“天路”的故事。聽到動情之處,有人的眼眶開始濕潤。

  “下庄像口井,井有萬丈深”。曾經的下庄村,出行隻能徒步翻越絕壁。1997年,毛相林憑著一股倔勁,帶領鄉親們自籌資金,歷經千難萬險,花費整整7年時間,一鍬一鏟,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達8公裡的出山“天路”,打通了下庄與外界的聯系。

穿過8公裡的“天路”,便可抵達位於谷底的下庄村。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為什麼要修這條路?搬走不行嗎?”“搬走,這裡的土地就荒廢了﹔不搬,修路就是下庄人必須要攻克的生存難題。”路修通后,不少村民開始外出務工,毛相林則帶領村民發展產業。然而,最初嘗試的漆樹、烤煙、桑蠶,都失敗了。直到2009年試種西瓜、2013年試種柑橘和桃樹獲得成功,下庄才算有了像樣的產業。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

  “聆聽總書記的叮囑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回到下庄后要做什麼、怎麼去做。”經過深思熟慮,毛相林認為,下庄的土地有限,種植產業能讓村民吃得上飯,但致不了富,應該讓他們騰出手來發展其他產業。

毛相林在山坡查看柑橘樹長勢。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2021年10月,下庄村開始探索試行“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將果園管理委托給專業農業公司運營,按48%、2%、50%的比例分紅確保村民收益。這樣一來,村民不僅可以去參與其他產業,還能在果園務工獲取收益。

  66歲的村民劉恆保正是受益者之一。因此前動過手術,不能干重活的他一到柑橘收獲季節就十分發愁。果園托管后,他隻選擇剪枝時去務工,平時在家休養。去年,夫妻二人在果園的務工收入達1萬多元,加上分紅的5000多元,總收入比此前自己種果樹還高一些。2022年,農業公司在下庄共支出勞務費用65萬元。

  “去年,我們還爭取了專項資金,將村裡能利用的撂荒地全部開發出來,今年年初新種了400畝新品種柑橘。”毛相林說,預計3年后,新栽的柑橘樹就能挂果,屆時村民的收入會進一步提高。

  夯實致富之路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下庄,土地上的效益,已經能解決村民的生計問題。那麼如何致富呢?毛相林的答案是:鄉村旅游。

  發展鄉村旅游前,毛相林在下庄先做了兩件事:整治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提升。

  2021年4月,下庄村以積分制的形式,在全村啟動人居環境整治。村干部帶頭,發動村民保持房前屋后及家中的衛生清潔,村民每個星期需參加一次集體清潔行動。獲得的積分可在村裡的“愛心超市”換購生活用品。

  同年8月,四川美術學院的設計團隊在下庄村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調研,最終設計出整村面貌提升方案。2022年7月,提升工程全面完工。灰瓦、青磚、黃牆……如今的下庄,已是一副嶄新的面容。

下庄村村民用自家房屋發展民宿產業。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在提升工程即將完成時,下庄村引進了專業公司對旅游產業進行開發打造。一年多來,該公司在“天路”沿線修建了4個觀景平台,盤活閑置房屋打造7個精品民宿,並帶動近20戶村民發展民宿和農家樂。

  “現在村裡已具備200人以上的接待能力,去年下庄鄉村旅游收入超過70萬元,今年預計會突破百萬。”毛相林告訴記者,2022年,下庄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萬多元,是修路前的50多倍。

  以往下庄的夜晚總是寂靜無聲,如今變得熱鬧起來。晚上8點剛過,“楊俊農家樂”老板方俊就開始在燒烤架前忙著為客人准備美食。

夜晚,方俊在農家樂為游客提供燒烤服務。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下庄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后,方俊的妻子楊俊回村在民宿客房部務工,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春節,遠在新疆打工的方俊回來了解到,村裡游客越來越多,便不再外出了。“春節一過,我們就開了這個農家樂。”方俊說,看到村裡的農家樂大多只是提供用餐,他還專門去縣城學習了燒烤技術,讓游客晚上也能品嘗到美味。如今,他們兩夫妻在村裡每月的總收入在1萬元以上,“主要是一家人能在一起,現在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去年5月,巫山縣委黨校還在下庄開設了下庄校區,這是重慶首個在村裡設立的區縣級黨校分校區。如今,巫山縣有不少單位的干部職工培訓都會在這裡舉辦。趁著寒暑假,下庄村還會推出研學活動,讓年輕人在下庄實地感悟人生,汲取奮進力量。

  “下庄也面臨著旅游產品不足,留不住游客的局面。”毛相林說,接下來,計劃通過打造后溪河漂流、回龍觀觀景平台、夜景燈飾工程、川山子洞景點,以及組建下庄演出隊等舉措,進一步豐富旅游資源,增強旅游產業的效益,讓村民逐步增收致富。

  謀劃希望之路

  “你說過願做一輩子的筑路人,過去修路是筑求生之路,發展產業是筑致富之路,接下來又將為下庄筑一條什麼樣的路呢?”面對記者的提問,毛相林不假思索:希望之路。

毛相林行走在下庄村。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當前,村裡的干部年紀最小的是52歲,年齡結構太大了,下庄的未來在年輕人的身上。”說這話時,已經64歲的毛相林面帶笑意,“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了家鄉,去年返鄉的16個年輕人中有8個是大學生,我很欣慰。”

  今年31歲的袁孝鑫是下庄走出去的大學生。2015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重慶城區從事互聯網營銷方面的工作。2021年年初,袁孝鑫的爸媽決定回到下庄修繕房屋,經營農家樂。在爸媽的鼓勵下,一年后,袁孝鑫也回到了家鄉。

  憑著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袁孝鑫先是在村裡的“下庄人事跡陳列室”裡做起了講解員。幾個月后,一張關於下庄染坊的老照片,讓她萌生了一個想法:“何不把下庄優秀的傳統工藝進行創新傳承下去?”

袁孝鑫在為游客打包自己制作的扎染產品。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很快,下定決心的袁孝鑫開始四處走訪老一輩村民,通過不斷學習和試驗,2022年年底,一個名為“下庄扎染”的小店正式開業。如今,每月銷售額已有8000多元。“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袁孝鑫說,希望自己的存在,能給下庄帶來點變化,更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下庄共同建設好家鄉。

  與袁孝鑫同齡的彭淦,選擇回到竹賢八一愛民小學下庄教學點當一名教師。“在大山深處的下庄,外地教師來了也很難留得住,本地人才能在這裡扎下根。”彭淦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裡的學生能走出大山,當然也希望他們在成才后能回到家鄉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隻有初中文化的毛相林,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2022年2月25日,由巫山縣委宣傳部、縣慈善會和毛相林共同倡議發起的“巫山縣慈善會毛相林助學專項基金”在下庄村正式成立。基金主要用於資助下庄因修筑“天路”傷亡村民的家庭、患有重病或殘疾村民的家庭,還有巫山縣符合資助條件的優秀學生,鼓勵更多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用所學回報鄉村。截至目前,基金已資助學生20余名。

  “修了一輩子的路,我一定會把下庄的希望之路筑好。”毛相林語氣堅定地說,自己現在身體還可以,還能再干幾年,但也在努力為下庄物色合適的本土人才當接班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大家攜手為下庄創造一個美好的明天。

(責編:陳羽、鄧志慧)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