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青年毛澤東的“游學”調研

2023年08月15日08:32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青年毛澤東的“游學”調研

  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時,就十分注重社會調查。他經常走出校門,向社會學習,向民眾學習。

  1917年初的一天,毛澤東從《民報》上看到一則關於兩個青年學生徒步旅行全國,一直走到西藏邊境打箭爐的報道,很受啟發,不禁悠然神往。

  但毛澤東沒有錢,如何實現長途、長期開展社會調查的願望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已從第一師范畢業、正在楚怡小學教書的好友蕭子昇,蕭子昇提議以游學的方式進行社會調查,毛澤東當即表示贊同。於是在1917年暑假,兩個人理了個平頭,穿著草鞋,帶著雨傘,背上簡單的包袱,就出發了。

  什麼是“游學”呢?游學就是舊時窮知識分子外出游歷時,靠給店鋪、廟宇寫字、寫對聯、寫詩,給人代寫書信等,換一些盤纏。

  為了解決一路的食宿,他們遇到學校、商店、廟宇時,便代寫店鋪名或者寫一副對聯送進去,來換取一些銅板。一路上,他們遇到很多困難。湖南的夏天,驕陽似火,他們頭頂烈日,行走在滾燙的石板路上,有時還風餐露宿,忍飢挨餓。有一次他們在野外露宿的時候,毛澤東風趣地說:沙地當床,石頭當枕,藍天為帳,月光為燈,他指著身邊的一棵老樹說,這就是我們的衣櫃,並順手將包袱、衣服挂於樹枝。睡前,蕭子昇要去河邊洗腳,毛澤東笑著打趣說,你還要保持那紳士的習慣啦!你現在可是一個要飯的紳士呢!

  就這樣,他們走過許多的市鎮和農村,一路了解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以及社會風俗。在所有接觸的人群中,毛澤東特別注重接近廣大的農民,每到一個地方就主動跟農民拉家常,順便給他們干點農活。農民看到毛澤東說話非常親切,說的都是農家話,講的都是農家事,又同情關心他們的疾苦,因此都願意和他交談,留他們吃飯住宿。在聊天交流中,農民們紛紛訴說自己長年辛苦勞作卻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苦難現實。農民們還告訴毛澤東,由於政府的層層盤剝,使得許多農民走投無路,有些地方已經發生了農民暴動。這些都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觸動。毛澤東后來回憶說:“我們走遍了這五個縣,沒有花一個銅板,農民給我們吃的,給我們地方睡覺,所到之處都受到了款待和歡迎。”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們步行九百多華裡,游歷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個縣,走訪了學士名流、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人、地方官吏、寺廟方丈等社會各界人士,查閱了各縣縣志,了解了各縣風土人情和社會狀況,尤其是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通過這次游學,毛澤東對湖南的省情、風土人情,特別是對農民的實際生活有了深入了解,對如何與各階層人物打交道也積累了初步經驗。這也為他后來領導中國革命,特別是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等著名論斷打下了基礎。

  (摘編自《新湘評論》2023年第12期 鄒磊/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