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久久為功緊抓“關鍵小事”,踐行低碳生活新時尚

唐小麗 馬作鵬 王文娟 董志雯

2023年08月10日10:29    來源:人民網

  8月,上海連日的高溫潮濕和雨水,未曾影響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安丘居民區瑞虹新城二期生活垃圾廂房前的干淨整潔,這裡被打理得整齊利落,少有蚊蠅。

  一大早,記者見到居民區書記雷國興的時候,她正在跟居委干部和志願者們開會,討論小區裡垃圾回收精品示范點位的推進工作。“現在正好有這個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並且要做好,居民們都期盼著呢!”

  從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到今年5月底,收到總書記勉勵大家工作的回信,近5年時間,雷國興歷經3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的崗位,也見証了上海垃圾分類從“不願分、不會分”到“主動分、智慧分”的過程。“總書記的回信,是壓力也是動力,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縱觀上海,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踐行過程中,從垃圾分類新時尚到綠色低碳新生活,從社會基層治理到生態文明建設,人民群眾的生活場景愈加智能,也愈發豐富多彩。

  從新時尚到好習慣,緊盯“關鍵小事”不放鬆

  時間回溯到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走進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幾位年輕人正在交流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做法,一位小伙子說,參加公益活動對年輕人來說都是新時尚。習近平表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我關注著這件事,希望上海抓實辦好。

  2018年11月6日上午,習近平來到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幾位年輕黨員在交流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做法。 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這次給總書記寫信的執筆人、時任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黨建服務站站長的雷國興,也在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指示。雷國興說:“垃圾分類給老百姓帶來了環境上的改變,鄰裡關系也更加和諧,這為基層社區治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支點。”

  垃圾分類工作在上海如火如荼推進開來。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經上海市人大表決通過,於當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也因此成為全國最早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

  4年時間倏忽而過,垃圾分類推行效果如何?

  吃過晚飯,約莫晚上7點鐘左右,在瑞虹新城二期小區生活垃圾投放點,居民吳青葆動作嫻熟地把干濕垃圾分類投放進不同的垃圾桶。“養成習慣了,每天吃好晚飯,就把當天的廚余垃圾連同干垃圾統統處理掉。”

  從“新時尚”到“好習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去年年初,雷國興調任安丘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后,她發現,轄區約40%的住戶是租戶,房屋換手率高,“新來的租戶對社區情況、垃圾投放點、投放規則都不太了解,經常在垃圾房旁邊看到落地垃圾。”

  雷國興與志願者們商量后,制作出一份“迎新手冊”。“住進小區的居民,都會拿到這本手冊,裡面收錄了各類便民服務信息,包括怎麼扔垃圾,怎麼停車,居委會、物業、便民食堂在哪裡等等,給大家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得知經過這幾年的宣傳推動,垃圾分類在你們那裡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區環境更美了,我很欣慰。’”寫信人之一、瑞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華磊說,“讀到這裡,我特別激動。”

  “一開始,大家連什麼是干垃圾、濕垃圾都分不清楚。”垃圾分類推行之初,華磊組織志願者挨家挨戶分發垃圾分類宣傳畫冊、冰箱貼等,還通過開展垃圾分類趣味競賽、拾荒慢跑等活動,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和參與度。幾年堅持下來,成效顯著,老百姓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小區垃圾分類投放率已達到100%,投放准確率達到98%。”嘉興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制定了包括垃圾分類工作居委考核、生活垃圾分類巡查機制在內的“三級管理、分類巡查、監督整改、分析評價、志願者培養”等五方面工作機制,各地超過100批次團隊前來考察學習。

  居民正在有序投放垃圾。 虹口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4年裡,上海緊盯“關鍵小事”不放鬆,垃圾分類給社區面貌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從近期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公布的一組數據可窺一斑:

  生活垃圾分類實效保持穩定,濕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干濕垃圾總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達到7284噸﹔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5%﹔生活垃圾末端資源化處理能力穩步提升,全市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超過3.6萬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從規定動作到自覺動作,從新時尚到好習慣,垃圾分類成為上海以“繡花功夫”推進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也是超大城市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生動體現。

  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治理的每個細節

  如今,華磊所在的瑞一居民區,新改造的垃圾房加裝了光伏太陽能板,發電可以直供垃圾房頂棚的電燈使用,低碳又節能!

  垃圾房加裝了光伏太陽能板。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而在瑞虹二期,垃圾回收精品示范點位工程也正在推進中。“現在居民的垃圾分類熱情更加高漲,建言獻策要把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得更好,踐行低碳環保理念。”談及示范點位工程,雷國興說,社區裡有年輕人提出,把社區向零碳社區改造,把垃圾廂房升級為更智慧、智能的版本,不僅要“高大上”,功能也要“接地氣”。

  於是,社區裡9名有設計專業背景的青年志願者,義務參與到設計智慧垃圾廂房改造中。“再有一個月,這個集掃碼投遞、親子洗手池、太陽能電池板、排風扇、精細分類投遞區等低碳環保元素為一體的24小時智慧垃圾廂房就將建成了。”

  瑞虹二期智慧垃圾廂房設計圖。 虹口區嘉興路街道供圖

  正如雷國興所說,全面推行4年之久,在上海,垃圾分類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字面意義,正朝著更深層次的低碳環保新生活邁進。

  綠色低碳理念先行,少不了智慧科技賦能。

  自2019年10月起,嘉興路街道與第三方企業合作,推進垃圾分類“科技+管理”的統一智能化改造,為轄區分類投放點加裝了智能感應攝像頭和語音提醒系統,並開發了應用軟件,打造垃圾分類“智慧大腦”。

  如今在嘉興路街道,通過遠程監督、實時對講、語音提醒以及投放行為App線上追溯等功能,對小區垃圾廂房的投放情況進行實時察看和遠程監督,做到了及時發現、整改,更及時回應解決了居民關切的問題。

  當然,不止是垃圾分類,科技賦能綠色低碳生活的例子在上海比比皆是。

  這幾年,上海市普陀區持續通過“一街鎮一方案”積極開展具有特色的綠色社區創建行動,一個個可休憩、可漫步、有溫度的綠色家園漸漸涌現在市民身邊。

  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如今煥發新生。 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供圖

  源園社區,即大家熟知的曹楊一村,始建於1951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如今已成為綠色社區的典范案例。

  源園社區內及周邊已完成花溪路、楓橋路、棠浦路等美麗道路建設。道路全部選擇使用環保透水磚,既美觀實用,又可更好蓄養水源,達到調節局部溫濕、優化空氣質量的效果。林蔭道路結合曹楊獨有的環浜水系,形成了舒適宜居的社區生態環境。

  源園社區安裝的5G人工智能燈杆。 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源園社區還有著“智能范兒”。除了新能源充電樁,小區還安裝了5G人工智能燈杆,可以同時實現智慧照明、環境監測、LED廣告屏、視頻監控等功能。戶外智能“公共客廳”特有的智能頂棚和卷帘,還能夠根據天氣狀況自動感應控制,科技感十足。

  這片存在了72年,承載著濃厚歷史記憶的老社區,煥發了新生。

  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在治理中,把綠色低碳作為必選項融入每個工作細節,對於政府管理層面而言,是一種治理理念與治理效能的提升,對於市民群眾來說,綠色低碳和生態文明的優勢更是可感可知,深入人心。

(責編:陳羽、鄧志慧)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